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教学方法改革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3期   作者:田戌春
[导读]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一直是考试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更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内容,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目前高中生整体现代文阅读水平并不高,这不仅与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密切相关,同时还与教师的教学紧密联系,以往教师教学只寄希望于课外阅读材料的盲目学习,而没有关注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最终只能是“泡沫工程”。

田戌春    湖北省建始县第一中学  445300
【摘要】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一直是考试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更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内容,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目前高中生整体现代文阅读水平并不高,这不仅与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密切相关,同时还与教师的教学紧密联系,以往教师教学只寄希望于课外阅读材料的盲目学习,而没有关注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最终只能是“泡沫工程”。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代文阅读;教学方法;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101-02

        新课标明确表示,语文教学课堂中要着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但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语文课堂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大部分语文教学活动设计时,教师会以学生成绩为主,将教学侧重点放在大量练习上,破坏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系统性。第二,尽管素质教育不断落实,但还有部分教师仍在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高中生活泼好动,本就容易认为现代文阅读学习枯燥,教师采用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进行引导,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高中生课业繁重,留给语文学科的课余时间少之又少,多数用于作文及古诗词鉴赏的习题练习,教师也没有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名著,导致学生课后阅读实践少。第四,由于教师的教学模式僵化,课堂氛围沉重,学生对阅读提不起兴趣,对课堂布置的阅读内容敷衍了事,难以深刻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及人物情感,导致学习效率达不到理想效果。
        一、以新课改理念为导向,让学生成为语文阅读的主人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往往会采用一些教学理论,其中存在着一种弊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这种教学理论采取的核心观念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目前阶段,这种观念贯彻了大部分现代教学理论,很多教学理论都是以其作为教学理论的基础。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着这样的规定: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在阅读的方面教师不应该用自己的分析替换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才是阅读的主体,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阅读中深入理解文章的情感,体验整篇文章中的情感波动,在这样的环境下长此以往学生会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的启迪,享受其中的审美乐趣。教师在进行教导时应该要充分重视学生对于阅读文章的感受与理解。语文新课程中也明确的指出,学生才是阅读的主人,教师在其中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引导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需要注意学生的自读自悟性,鼓励学生进行探究,适当的放大学生的想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主动性的去学习。很多学生在阅读时都会产生一些问题与猜测,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探索,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能力,处于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学生才能大胆的发表自己对于文章内容或者其他方面的看法以及疑问。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这样的一段话:阅读并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它也需要后天的培养。但是通常情况下我们很容易忽视阅读能力。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往往会不自主的包办代替学生的阅读过程,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老师的教导,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得不到很大程度的发展。基于这样的情况传统的“以讲代读”的阅读教学方式应该要加以改进,让学生自己参与阅读的过程中,主动性的探求阅读材料,自己感悟解读文章。很多时候教师都认为学生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去自主阅读文章,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作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作为读者应有的权利,相信学生能够对文章有着自我见解。传统的条分缕析、肢解作品的教学方式应该被废除,教师要始终秉承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去阅读,让学生有所感。



        二、加强阅读方法指导,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
        现代文阅读教学与多个因素都有着关联,除了很多人都重视的课堂教学外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阅读是一个自由且人性化的事情,阅读过程是一个不可替代的过程,每个人在阅读时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著名语言教育理论家克拉申针对阅读有着自我独特的见解“随意自愿阅读”,这种阅读理念注重的是让学生在阅读时读自己喜欢的书,如果遇到自己不感兴趣的书那就放下,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书,这样的话能够保持一种持续读书的状态,对阅读的兴趣也会持续上涨,长久以往爱读书的习惯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坚持下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很大层次上的提高。受这个观念的启发,笔者在为学生推荐阅读书籍后,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去阅读书籍,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处于一种身心放松的状态下,不会强制性的布置一些作业给学生,让学生的整个阅读过程都是完全由兴趣加以引导的,在这样的分氛围下学生才能毫无压力的自由自在的进行阅读,对于文章中所蕴含的事物学生能够有着独特的见解,通过阅读去领略世间万物的精彩,感受人间百态,这个时候阅读就是一个十分有趣的事情,学生也由最初的反感阅读的状态转变到自觉阅读,想要阅读的境界。学生沉浸在阅读的乐趣中时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都会有很大程度上的提升。
        三、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我倡导个性化阅读,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真实体会,而不受老师和参考书的影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有着各自的家庭和社会背景,对一篇文章的感悟和理解也不可能相同。因此,他们在读的过程中都会有独特的感受,这种独特的感受就是我们提倡的求实。例如,在教学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学生对陶渊明的归隐有了意见上的分歧:一部分学生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遁世的表现,他不能融入到社会中,是逃避的表现;而一部分学生则认为他过的是一种平凡人的生活,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是真实的人生。教师这时不能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应以此为契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阐述自己独特的、个性的、有价值的理解,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主旨。
        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使用这种教学方法的时候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而应积极发挥主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欣赏文章,从而使学生真正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充分运用情境教学的手段,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阅读时的共鸣我们一般是指读者的情感和作品的情感发生了心灵上的共鸣和沟通,读者往往会因为作品中的一些地方与自己十分相似,从而对作品产生喜爱和共鸣。语文的阅读主要是为了提高读者的阅读能力、知识见解和思维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参与到整个解读过程中,让学生占据主导地位,为他们创造一个自己进行解读的阅读过程。阅读中的设置情境指的是老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描绘或者其他方法,把作品中的某些情况和状态描绘出来。这样会让学生走进作者的世界,探索出真正的内心世界。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所采用的情境设置,也就相当于物理教学中的例子教学和实验教学,通过具体方法与途径来进行教学。因此,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要以学生为主,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设置适合的情境,以此来加强学生的共鸣感和认知度。在阅读时利用情境法可以让学生的领会度更高,让学生能够更加明白文章中真正的思想感情。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和教学要求设置合理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不但可以扩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能力。这既是阅读教学的要求,也是阅读教学艺术的生动体现。
        总之,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这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学习,不单纯知识教师的教学,因为教与学是相互的,提升阅读能力也非速成之事,欲速则不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辅助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只有系统的阅读训练才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魏武元.提升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效果方法探究[J].新课程研究,2019(06):14-15.
[2]李娜.浅谈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J].科技资讯,2015,13(05):1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