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与教学相融,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3期   作者:杜春艳
[导读]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应该是“有趣和有用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数学学习材料还原为生活原型,并将数学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从生活中创造数学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文章首先阐述了数学与生活相融合的重要意义,接着探讨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融的有效策略,如课堂教学“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

杜春艳   襄阳东风中学小学部  湖北  襄阳  441004
【摘要】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应该是“有趣和有用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数学学习材料还原为生活原型,并将数学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从生活中创造数学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文章首先阐述了数学与生活相融合的重要意义,接着探讨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融的有效策略,如课堂教学“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118-01

        任何一门知识学科都不会是脱离生活实际的存在,将知识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学的同时体会到应该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
        一、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融的重要意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有一点讲到的就是数学内容应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数学教学最终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重要作用,所以学习的内容就应当选择来自于现实生活的,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因此,教师要多花心思整合数学与生活接轨的内容,引导学生围绕生活来研究数学,使数学充满浓郁的“生活味”,同时又在创设生活情境中研究数学,发现生活的“数学味”。
        二、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融的有效策略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使数学课堂“生活昧”更浓
        1.数学情境“生活化”
        数学与生活本身的联系就非常紧密,作为学生的“伯乐”,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深入钻研教学内容,重组教材,挖掘丰富的生活资源,使学生围绕熟悉的生活研究数学,化抽象为直观。例如,在复习计量单位时,针对复习课比较枯燥这一特点,力求将数学知识生活化,可以设计一道以学生熟悉和喜欢的地点——“A山占地2.54(平方公里),海拔最高是100多(米),最着名的望海观音宝像总高度达40多(米),用120(吨)青铜铸成,表面张贴纯金9(千克),是目前箔金铜像的世界之最。”填空形式的练习既介绍了景区的美景,又达到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巩固“如何选用合适的计量单位”这一知识点,让学生充分感悟到数学的价值。
        2.思维训练“生活化”
        由于数学具有抽象的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留意生活,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的积累。所以,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抽象的数学内容进行再创造,运用多种教学途径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例如在教授《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有这么一道题“134 - 99= 134 - 100+1”,学生对“减100时为什么要加上1”这样的算理有点不明白,这时,教师可以还原“生活画面”让学生亲临其境:妈妈带了134元钱去超市买了99元一箱的牛奶,她付给售货员一张百元钞票,若你是售货员会怎么办?(学生很容易明白要找回1元,继而明白减去100后为何要加上1元),在学生十分熟悉的购物情境中,学生很容易理解抽象的算理,明白了减法的简便运算算理是:多减去几就要加上几。因此,在遇到抽象的数学知识时,学生在理解过程中会出现难以“消化”的情况,教师要善于联系数学和生活,借助生活中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些情境,培植出知识基础和思维条件,使学生思维得到激荡。



        3.问题解决“生活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指的是教师把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数学问题通过具体生活情境的再现,引导学生解决。例如,“合理安排时间”相关教学时中出现了沏茶、烙饼等日常生活常做的事例。在教学方法上,通过创设招待客人时沏茶和烙饼两个生活情境,演示过后再分小组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比较,最后找出最优方案的方式组织教学。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感悟抽象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学习过程“生活化”
        只有亲自尝试过的才会印象深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相关的生活活动情境,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有活力。如在教授《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一课时,因为是一年级的教学内容,设计时必须从学生生活人手。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请四位孩子上台拿豆豆,老师先拿四粒,要求学生1比老师拿得多一些,学生2比老师拿得少一些,学生3比老师拿得多得多,学生4拿得比老师少得多。让学生在生活活动实操过程中初步认识“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几个概念,学生兴趣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随之高涨。因此,在课堂上融人生活,学生既开心又容易理解、接受,能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生活问题“数学化”,感受数学的价值
        1.寻找生活中的原型,化为数学研究的对象
        数学学习的形式主要是“生活问题——获取数学信息——解决应用”的模式,即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知识的“原型”,化为数学知识的研究对象,逐步成为一个知识的实践者。如在教授“小数除法计算”时,创设一个学生最喜欢的庆六一活动场景——卖饮料:大瓶7.8元(1.25升),小瓶1.5元(0.25升)货比三家。A超市:买一大瓶赠送一小瓶;B超市:一律九折;C超市:累计30元,八折优惠。师:庆六一联欢会上,我们需要买一些饮料。根据以往的情况,老师想给小朋友们每人准备0.25升饮料。请四人小组根据各个超市的优惠情况,设计一种购买方案。
        这一题围绕着生活中经常说到的“货比三家”为数学研究对象,方式多种多样,需要经过观察、比较、综合、推理等才能得出最优解。学生为了得出这一结果,需要进行多种方案的设计与比较,这时就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大量的小数除法计算,将生活中的一些原型化为一道道数学题。因此,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处理生活问题,就可以将其化为数学研究的对象,灵活地用数学方法来解决。
        2.寻找生活中的经验,把直接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
        教学归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应寻找生活经验,包括将生活实际与数学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如“在电视上观看乒乓球半决赛时,共有6名选手进入总决赛,其中有2名中国选手,在分组抽签时,正好2个中国选手抽在一起”。引导学生马上去思考:出现这样结果的可能性是多少?这样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抽取数学问题,因为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解决起来非常轻松愉快。
        总之,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使数学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善于从生活实际出发,用数学的眼光去解决问题。使数学有“生活味”,生活也有“数学味”,使数学课堂更加充满活力和高效。
参考文献
[1]何秀锦.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思考与探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12):53.
[2]郑如.生活化教学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分析[J].当代教研论丛,2020,(02):83-84.
[3]卢伟玲.体验式学习:数学深度学习的一种方式[J].数学教学通讯,2019(34):40-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