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策略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3期   作者:陈一森
[导读] 初高中语文教学方式方法完全不同,课程标准要求程度不同,有些知识点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出现了但是中考时不考,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可能淡化甚至忽略不讲,而到了高中这些知识点又是需要考的,就体现出初高中语文衔接不上。所以初高中教学时的衔接很重要。本文从高中教学现状出发,分析了初高中教学衔接困难的根源,针对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

陈一森    四川省旺苍白水初级中学校  628201
【摘要】初高中语文教学方式方法完全不同,课程标准要求程度不同,有些知识点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出现了但是中考时不考,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可能淡化甚至忽略不讲,而到了高中这些知识点又是需要考的,就体现出初高中语文衔接不上。所以初高中教学时的衔接很重要。本文从高中教学现状出发,分析了初高中教学衔接困难的根源,针对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154-01

        初三学生升入高一年级,在学习一段时间后,经过测试,有相当一部分原来中考时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成绩下降,甚至成绩下降的幅度还很大。究其原因是初高中语文教学方式方法完全不同,课程标准要求程度不同,就体现出初高中语文衔接不上。如何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稍作浅析:
        一、原因分析
        许多学生在初中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以获取高分,过多依赖老师,缺乏自觉性、自主性;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实现由单纯记忆向理解记忆的转变,具有独立性,要求主动获取知识。和初中相比,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是知识量加大,知识面加宽;知识程度加深,知识难度加大;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考察已由初中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另外,虽然教材明显注意到了初高中的衔接,但高难度、大份量、宽知识面和应对高考的需要,使高中教师在教法中广泛采用分析、讨论、质疑、联想,按高三拔高性地补充、延伸,按高考功利性地训练增量,常常令学生产生思维的障碍、理解的困难。过去借助直观法,依赖教师,依靠读、背、记为主要学习方法的学生,感到学习越来越困难,吃不了,消化不良,最终学习的热情越来越缺乏,甚至丧失信心,开始厌学。另外,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语文教育没有占据主导地位,人们普遍认为只要不影响一般性的阅读,语文学习可有可无,这种认识随着学生年龄增长产生的“负迁移”日益表现出来。
        二、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策略
        (一)教学方法的衔接
        抓住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的聚焦点,做好初高中学生情感的衔接,应该成为教师重视的方面。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求知的先导,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影响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高一教学中的“第一次”:设计好第一次师生见面,讲好第一节课,把握好每位同学的第一次提问,做好第一次练习,讲评好第一次作文,出好第一次测试试卷……通过这方方面面的“第一次”,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帮助学生提高自信,拆除心理屏障,建立良好的民主的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引发学习的“第一推动力”。
        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的教学情况,在思想上做好衔接。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自己原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更新或重建知识结构的过程。高中起始年级的教师特别需要详细了解学生在初中所学习的本学科知识的情况,把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实际储备情况结合起来,寻找衔接的结合点。


比如七八年级文言文以单篇形式与现代文归为一个单元,到九年级上下册才各有一个单元全部为文言文,这就让我们对有些教师高一刚开始就想先将文言文教完的做法提出疑问。知道初中学过的基本篇目,以及要求阅读的名著,我们的课堂迁移探究就会更有针对性,课堂就会更活跃。高中的检测也与初中有所不同,高中的“语基”由识记辨认语修知识、文学常识一变而为联系具体语境的语境操作;阅读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现代文阅读由教师指导下的浅易材料的初步理解一变而为艰深文本的批判性阅读,文言文阅读也由初步接触一变而为全面展开深入学习。这就需要我们在平常讲课中文本讲解探究延伸时要做到难易适中,课外补充文本也要做到符合高中生水平。课堂上学生觉得过于简单就会出现“假对话”,艰涩难懂就会“一言堂”,这都是有悖于“有效教学”的。了解初中的教学情况并且在具体教学中做到按照课程标准操作,那么就做到了行动上的衔接。
        (二)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阶段是语文学习知识积累的阶段,同学们学习了大量的语文基础知识,这就为高中理解运用阶段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升人高中,学生应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尽快调整自己的角色位置。部分学生还是按照初中的学习方式被动学习,以完成作业为主,缺乏主动学习、主动研究的精神,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因此,学生从一开始就要进入高中的学习状态,让自学能力和自主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
        自学能力是学习者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一般不依赖于他人而能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式独立获得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能力。学生进人高中后会发现大量时间需要自己支配,在学习中,没有老师的时候多,有老师的时候少;书上能够翻到、能够直接用的东西比较少,而通过自己思考、自己想出来的、创造出来的东西比较多。他们会越来越觉得强化已有的自学能力是有必要的。高中生与初中生学习方法相比,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更多具有整齐一统的规范性,更多外部的强制色彩,而高中生仅仅如此还不够。教师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分析学生年龄、性格气质和认知思维特点,诱导、鼓励学生通过学习体验,了解自己的认知方式和性格气质特点,发掘自我优势,摸索并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自学能力在将来人生道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自主性学习是对被动适应式学习的超越,它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以发展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在此活动中,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不是被训练或灌输得到的,而是学生以原有的知识基础进行主动的建构形成的。刚刚升人高一的学生,对新的学习充满热情和好奇,有自己新的目标、新的憧憬、新的梦想,渴望在新阶段学习中一展身手。高中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独立思考和处事能力的发展,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也有了自己的主张。他们已不满足于老师的讲解,或书本上现成的结论,对成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实事求是的证明和逻辑的说服力。对许多事物都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并常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教师要抓住高一新生进入新学校急于表现自我的机会,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以自觉的态度对待学习,对教材内容进行主动学习,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脑子来想,用自己的心来读、来写,教师要逐步将学生引进对文章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的境地,同时还利用课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解决。
        当然,要搞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关注,找到更多的衔接点。
参考文献:
[1]龚春燕.高中生学习指导.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黄宏武.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中的四个转变.教师报,2003,(3).
[3]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