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复合思维,构建语文深度学习课堂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3期   作者:王英
[导读] 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之一。但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思维内容偏低,不少学生思维单一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我们习惯性地从学生身上寻找原因,却忽视了另一个教育主题:教师。学生的思维水平也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思维水平。教师要改变原有简单的思维方式,以复合思维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本文探讨了运用复合思维构建小学语文深度学习课堂的策略。

王英   泸州市长江小学校  四川  泸州  646006
【摘要】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之一。但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思维内容偏低,不少学生思维单一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我们习惯性地从学生身上寻找原因,却忽视了另一个教育主题:教师。学生的思维水平也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思维水平。教师要改变原有简单的思维方式,以复合思维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本文探讨了运用复合思维构建小学语文深度学习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复合思维;深度学习;课堂构建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145-01

        复合思维是一种认识论和思维方式,它不同于单一的线性思维,它是一个多维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综合性、综合性思维。复合思维要求在区别中寻找联系,在看似矛盾的两面之间寻找接合点,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在整体与局部之间穿梭。教师运用复合思维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可以培养儿童的复合思维能力,促进语文学习的深入。
        一、由静态走向动态
        每一位合格的教师在上课前都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预先准备好可能出现的情况。在教学实施中,教师的思维方式决定着课堂的生命状态。如果我们严格按照课前设计的目标、程序和方法进行课堂活动,那么这样的教学思维和课堂就会是静态的。虽然看似教学任务已经有条不紊地完成,但由于过分追求确定性和完成性,课堂失去了应有的生命气息,学生成了被鼻子牵着的傀儡。教学不是预先确定的,它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生成和转化中实现自身生命价值的。聪明的教师要善于激活复合思维方式,关注教学的具体过程,以发展的眼光关注教学,以生成的意识把握教学,敏锐地捕捉和利用新兴的宝贵资源,使思维和课堂充满活力美和创造力。
        如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王戎的形象。师:“你觉得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有学生脱口而出:“我觉得他是一个自私的人。他明知道李子是苦的还不告诉其他孩子,冷眼看着别人争着摘。”教师面对这个不受预设控制的答案,可以进行点拨:“还记得《我应该感到自豪》这篇课文吗?骆驼妈妈没有直接告诉小骆驼各部分的作用,而是带它去沙漠中旅行了一趟。现在,你对王戎的做法有什么想说的?”学生就会明白:“王戎那不是自私,他知道刚开始就告诉别人李子是苦的,大家是不会相信的,只有等他们亲自体验了才能确信。王戎和骆驼妈妈一样充满了智慧,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教师启发学生联系旧知深入理解,学生的“独特感受”逐渐靠近文本价值取向的“靶心”。合理的收放和巧妙的点拨使教师灵活穿梭于确定和不确定之间,彰显了复合思维的特质,课堂显得活泼而富有深度。
        二、由单一走向多元
        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可以打破这一局限,引导教师从多角度、多层次、全面、深刻地分析和解决一些教育现象和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多元开放的价值观是实现思维与教学多元化的基础。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个性,营造民主氛围,在平等对话、平等理解中实现共生共存。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它的时间和空间是开放的,不仅在学校,而且在生活和网络中。丰富的知识素养是实现思维和教学多元化的前提。因此,教师除了要掌握好学科知识外,还应多方面参与,丰富知识类型和结构,拓宽知识视野,从而有效地运用多维成分复合思维来处理各种教育问题。落实到教学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在全面了解学生的不同方面的优缺点和发展潜能的基础上,开展分层次、多选择的活动。
        比如,教学《乡下人家》时,不必整齐划一地大家共同赏析某一段内容,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最感兴趣的一处景致想象画面,与同伴交流,学生可以将自己最喜欢的文字有感情地朗诵给大家听,可以画出来,也可以用语言描述,这是教学策略的多元;当学生感受到乡村之美、作者对乡村的喜爱之情后,适时拓展《我爱乡村的傍晚》或联系生活讲讲自己喜欢的乡村景色,这是教学内容的多元;对于学生的回答,将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这是评价的多元;一课教学完毕,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作业超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做。《乡下人家》一课的作业超市是这样的:首先,观看纪录片《美丽乡村》;其次,走进田园农家,用画画或拍照的方式记录乡村的美景;最后,用一段话写出你眼中的乡村景色。(从三项作业中选择两项完成)在多元复合思维的引领下,教师尊重差异,利用多元,让学习活动成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着他们主动深入探索,成就了每一位学生的多元发展。
        三、从简单走向系统
        教育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活动之一。教师的思维方式,应转变为多元素激荡、碰撞、互补、沟通、多维交织的系统思维方式。那么在面对教育现象和问题时,才能从各种信息中,找出相互之间的连接点,形成若干个认识链,并进人脑中已储存的知识网络,在分析加工后从整体上把握教育。教育部编写的教材强调了单元整体意识,我们需要在教学设计中运用系统思维,既要有全局观,又要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级进行思虑,在各要素的区分、联系和发展中,要不断调整目标、方法和策略。
        以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这是一个神话主题单元,编排了《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四篇课文。单元导语明确提出:“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两个语文要素正是我们运用系统性思维进行教学设计的原点和指南。因此这一单元的听说读写都要牢牢围绕它们进行。我们还得把这一单元放进整套教材系统,并结合学生的基础和需要进行思考。学生以前学过什么神话?以前学过的神话故事教科书的目标是什么?学生学习神话学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方法?这个单元的学习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改进?本单元每节课的训练点有什么不同,形成了什么样的能力水平?只有这样理解一个单元,设计教学,才能在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联系,根据学生的近期发展状况,合理选择语用点、探究点和拓展点,使学生的思维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总之,课程改革呼唤复合思维,语文课堂教学需要由静态走向动态、由单一走向多元、由简单走向系统,如此,学生的学习才能更为真实、深刻地生成,语文核心素养方能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罗刚淮.小学语文课堂深度学习的表征[J].教学与管理,2019,(02): 31-33.
[2]韩佰玲.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才智,2017,(04): 118.
[3]徐磊.构建“深度学习”课堂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J].人民教育,2020,(10):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