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问题设计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3期   作者:王广耀
[导读] 数学思维源于问题,要以有效的问题设计为基础,打造一个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要正视数学问题对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启发数学思维、发展数学能力的促进作用,探索数学问题设计的切入点,丰富数学问题设计的类型,提高数学课堂问题教学的有效性。

王广耀   德州市陵城区前孙镇楼子庄小学  山东  德州  253505
【摘要】数学思维源于问题,要以有效的问题设计为基础,打造一个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要正视数学问题对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启发数学思维、发展数学能力的促进作用,探索数学问题设计的切入点,丰富数学问题设计的类型,提高数学课堂问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深度学习;问题设计;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143-01

        为避免学生浅层数学学习,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学习效果,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认真解读深度学习的教学理念,把数学问题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起点。根据数学知识特点的差异,设计层次问题、逆向问题、链式问题、生活问题等不同类型的数学题,如题,可以调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主动性,激活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使学生在积极思考和积极参与中,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协调发展,实现数学课堂的深度学习。
        一、层次问题促理解
        教师设计层次鲜明的数学问题对数学概念、规律、定理加以细化,将其分解成多个小模块,降低数学知识的整体理解难度,并将这些问题与观察比较、合作探究、表达交流、动手操作等各类数学课堂活动融合到一起,提高问题演绎趣味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求知欲,让学生在不断解决小问题中建立学习成功的自信心,消除学生面对抽象知识时的畏难心理,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知识,逐步探寻数学概念知识的本质内涵。
        如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教师先以分蛋糕、分苹果的情境图导入教学课题,让学生认识到平均分物品,不够每人分一个的时候需要用到分数这一数学形式,感受分数学习的必要性。根据分物品时得出的12这一分数,设计层次问题:12是如何得来的?(如何分才能得到12?)12表示的具体意义是什么?如果把蛋糕、苹果换成月饼、香蕉等其他物品,该如何表示它们的一半?组织学生小组内展开讨论,明确“平均分”核心要素基础上,比较不同情况下12的具体含义,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物品、图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12,与物品、图形的种类没有关系。这样层次化问题设计可以为学生知识理解搭建思维阶梯,让学生可以经历和感受数学概念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的挖掘数学概念核心属性,掌握数学探究一般方法,改善学生数学学习方式。
        二、逆向问题强建构
        数学语言具有很强的严谨性,很多数学概念的论述改变表述顺序就会得到完全错误的答案。教师教学这些概念表述时,可设置一些逆向表述的判断题,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准确认知,走出因思维定式、功能固着造成的“想当然”的认知误区。一些数学问题解决中,教师设计逆向问题组织学生深度探究,能够让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对所学内容重组和建构,形成完整的数学认知网络。
        例如,教学除法概念时,经常出现“一个数除另一个数”“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一个数被另一个数除”等多种表述形式,教师就不同表述方法设计逆向问题,将具体数字代入其中,要求学生列出正确的除法算式,引导学生辨析这些表述的不同之处,建构准确的数学认知,培养学生细心审题的学习习惯。


再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三角形底为2 cm,高为5 cm,求该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已知一个三角形面积为24 cm2,高为4 cm,求该三角形的底是多少厘米”的题目,引导学生借助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正反应用解决问题。既能强化学生课堂知识学习印象,发散学生看待数学公式的思维角度,帮助学生准确建构,又能锻炼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完善学生思维认知体系,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灵活性。
        三、链式问题引深思
        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链式问题形式,把数学知识细节融入提问内容中,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一些联系密切的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采取对固有问题进行变式设计,或把多个问题加以整合的手段,设置类型不一的问题链、问题组,让学生在问题引导下,认清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梳理数学知识脉络,进行系统性、连续性的思维活动训练。
        “植树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重难点内容,要想让学生准确把握植树问题分析和解决办法,必须让学生认清间隔、间隔数、总长等题目中常用到的概念含义。教师立足学生习惯以形象思维分析问题的学习特点,引导学生两手摊开,观察手指来建立间隔、间隔数等概念的认知,通过手指的屈伸,理解植树问题的间隔数变化。再将这些概念应用融入链式问题中,让学生类比手指变化,思考和解决以下问题:间隔数与总长度、间隔长度有什么关系?间隔数和植树的数量有什么关系?两端都不栽树、两端都栽树、只有一端栽树三种情况下的植树数量有什么不同?利用链式问题,把植树问题中的各种考察细节都融合到一起,使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借助手指模拟植树情况,直观了解和认识到植树问题的解题要点,从而一步步将学生思维引向更深层次,完成教学内容的深度学习。
        四、生活问题助内化
        小学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灵活选择生活问题的切入点及投放时机,提高问题教学的针对性。教师要通过创设生活问题,锻炼学生从问题中抽象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例如,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相关知识后,教师巩固训练环节设计了这样一道生活问题:“学校最近打算重新粉刷各班教室,老师需要统计好我们教室的墙壁和天花板的面积进行汇报,同学们能不能帮帮老师呢?”问题选材与学生学习生活联系密切,学生解题兴趣马上调动起来。教师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了教室四面墙壁和天花板的图片,将教室长、宽、高以及门、窗、黑板测量数据一一标明。学生结合具体数据,有的是逐一算出五个面的有效面积,加到一起进行计算的;有的先计算五个面的总面积,再减去门、窗、黑板所占面积进行计算的,基本都得到了准确答案。这有利于学生掌握长方体表面积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提高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在深度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向更加明确,数学认知维度和深度得到有效拓展,数学综合能力迅速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要加强数学教学资源的开发,把所有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数学问题资源整合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准确性,使数学问题成为小学生数学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主要动力。
参考文献
[1]朱军.推动学生深度学习的三个教学策略[J].教育观察. 2018(24):9-10.
[2]郑毓信.“数学深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数学教育学报. 2019(05):28-36.
[1]朱红伟.以深度教学重构小学数学课堂样态[J].上海教育科研,2020(06):85-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