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3期   作者:陈舒婷
[导读] 初中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其中,蕴涵着非常丰富,涉及范围非常广泛的科学内容。当前,我国初中阶段的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使学生获得全面的综合发展,因此生物虽然不像语文、数学那样备受重视,但是同样也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在生物课堂中,教师应积极思考创新教学方法,对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将能力培养渗透到常态化教学中。

陈舒婷   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龙文校区  363005
【摘要】初中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其中,蕴涵着非常丰富,涉及范围非常广泛的科学内容。当前,我国初中阶段的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使学生获得全面的综合发展,因此生物虽然不像语文、数学那样备受重视,但是同样也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在生物课堂中,教师应积极思考创新教学方法,对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将能力培养渗透到常态化教学中。
【关键词】科学思维;初中生物学教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170-01

        生物作为一个科学性较强的科目,其中包含了许多学生从未接触过的生物学概念。而要想让学生真切的理解到这些概念的含义,不能只通过对概念进行解释,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并且科学教育的核心,也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科学思维在生物学核心素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其中包括归纳与概括、创造性思维、演绎与推理等各项能力。对这些能力进行培养,不仅能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学科中的概念进行深刻理解,同时也为学生创造力的提升,及其未来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一、归纳与概括思维能力
        无论在任何学科的学习中,归纳与概括的思维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指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整理的一个过程。良好的归纳概括能力,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将有关联的内容形成一个知识网络[1]。初中生物学中的各个概念不是相互独立的,他们之间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概念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归纳与概括的思维能力。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概念图、表格等去引导学生将有关联的概念进行联系,使学生能够构建更加合理的知识框架。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六节“鸟”相关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其进行组内讨论,总结鸟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理特征。并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最后再进行小组间的交流讨论,并对一些不够完善的思维导图进行纠正,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形成更加直观、形象的记忆。
        二、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
        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也是科学思维中非常关键的内容,其中分析指的是将一个整体的知识进行分解,并对各个分支进行研究,而综合则是将多个部分知识融合成一个整体,从整体上对学习对象进行把握。分析与综合两者之间是一个互利的过程,既可以互相渗透,又可以相互转化。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先进行分析,再进行综合,也可以是先综合再分析,以此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从微观角度的细胞出发,让学生去思考细胞是如何构成生物体的,可以有层次的向学生进行提问,先从细胞开始,到组织、器官,再到各种系统,最后构成了人体。这是综合思维的培养,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则要从一个整体入手。例如,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提问,以一个鸡腿的构成为例,让学生去分析都是哪些组织和系统形成了鸡腿的形态。


这样学生就能够从科学的角度展开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模型与建模思维能力
        所谓的模型指的是人们为了某一特定目的对认识对象进行的描述,这种描述具有非常明显的概括性,是对认识对象的一种简化。在初中阶段学生所接触的模型有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培养学生形成建模思维能力,对所学知识、规律进行简化,使抽象的概念能够更加直观形象的呈现出来,学会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相关内容时,教师要把握本节课的关键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促进学生通过相应的建模活动,更好地进行学习。“肾单元”是这一课中的重点内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来进行模型构建,利用吸管、细绳、滤网、乳胶管等,分别对动脉、肾小管、肾静脉等进行模拟。并用透明胶带固定在画板上,写出各个结构的名称。也可以利用做好的结构模型来模拟尿液的形成过程,分别用不同的粮食、沙子代表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红细胞、血浆蛋白、葡萄糖、尿素等,并引导学生根据尿液形成过程中被筛除的物质,将不同的粮食进行筛除,以此让学生对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四、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当前,我国培养人才的思想不断得到更新,教学过程不再像以往传统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且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一个国家的发展应该由创新型人才来决定,因此,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也应该是提升学生的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和创新,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其中批判性思维指的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的一种反思性判断,可以是好奇、求证、敏锐等思维特性。也包括一些其他的认知技能,如推理、分析、评估等。而创造性思维指的是一种发散性思维,这一思维在人类的思维活动中尤为关键,与其他思维模式相比,创造性思维不是建立在以往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这种思维而产生的是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通常是以联想、理解为基础的,因此,其更具有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这两种思维对学生的未来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批判性的思维可以指引学生去构建全新的科学知识,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历史上许多错误的科学认知都是通过批判性思维来进行纠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对权威进行质疑和挑战,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行创新。例如在学习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这一节课时,教材中列举了几个实验,其实验材料都是种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中实验的严谨性进行思考,如对照实验的设置,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器官是否唯一等,并以此基础让学生设计更加严谨的实验方式。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使学生能够像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吉文.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生物学教学,2017,(5):13-14.
[2]吴成军.试论科学思维及其在生物学学科中的独特性[J].生物学教学,2018,(11):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