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角下小学生德育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3期   作者:韦小燕 张仁远
[导读] 作为学生认知世界的第一阶段,小学的德育教育逐渐被教育界所重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学校和教师逐渐将小学的教学重点从以成绩为导向变成以成绩和思想道德双重发展。但是在当下的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来看,还有着些许不足之处。本文研究了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并分析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几点小学生德育培养的有效策略。

韦小燕  张仁远    重庆市南川区神童镇中心小学校  408400
【摘要】作为学生认知世界的第一阶段,小学的德育教育逐渐被教育界所重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学校和教师逐渐将小学的教学重点从以成绩为导向变成以成绩和思想道德双重发展。但是在当下的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来看,还有着些许不足之处。本文研究了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并分析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几点小学生德育培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立德树人;小学;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194-01

        小学阶段是学生摸索世界运行规律的一个阶段。学生对很多事物都感到好奇,并会选择模仿自己所看到的。学生就像是一颗刚刚栽下的树苗,如果不能对小树苗及时扶正修剪,就会长歪。但现如今的小学教师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方式比较单一且不够重视。
        一、当下小学德育教育现状
        (一)教师对德育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
        当下很多教师在德育教育这件事情的认识还不够明确。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很多教师就直接告诉学生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生硬的语言和苍白的讲解,根本不能让学生形成相应的意识去将所学的事物转换成自己的观念。这样的教育模式教导出来的学生其实根本没有办法去领会德育的真正含义。
        (二)教师的德育教学方式单一
        很多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没有丰富且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仅仅只是枯燥的讲解模式,小学生的年龄和阅历都不足以支撑他们去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如果学生不能理解所讲的内容,那么教师的教学仅仅只是自我满足而已,并没有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对于德育的理解依然停留在书面的程度,因此在面对实际情况的时候,学生没办法应用到教师所灌输的德育知识,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是不利的。
        二、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很多教师的德育教育不到位是因为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提升学生的核心素质,培养思想品德优异的学生是教师的教学目标所在,让学生们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一个健全的思维方式,对学生未来都是大有裨益的。
        其一是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后,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健康,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讲解及课后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道德观念。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成长;二是在经历了新课改后,对于课堂的教学要求也变得更加丰富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可以让教师更好地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能够形成未来学习所需要的优秀素质。
        三、小学生德育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组织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
        课堂上的枯燥乏味的德育讲解是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无法产生兴趣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需要思考,如何能够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曾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将课本上的知识直接向学生的大脑中直接灌输,但是实践证明,这种方式的效率很低。小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但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到某一件事物上。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让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回课堂上。


比如说,在讲解到团结友爱的时候,就可以开展一个需要学生通力合作,如让学生分成小组来完成的任务,在做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合作的乐趣。小学的教育中,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思想品德教育,并不断地加深自己的印象。
        (二)教师提升自己的德育素养,转变课堂教学观念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影响力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其实都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小学生们因为对很多事物都很好奇,因此,一旦教师有些不当言行,就会被学生察觉到甚至去模仿,但小学生还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这样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情。
        因此,教师在教导学生之前,就要对自己的素质进行评估,不能让自己的一些不客观或者无法对学生有积极正面影响的言行传递给学生们。更不能让自己的言行不一。小学生们虽然没有形成较为明确的是非意识,但是他们却非常敏感。言行不一的后果就是学生们会对教师所传授的东西都产生一定的怀疑,在这种怀疑的态度上,教师很难开展德育教学,更没办法让学生接受自己所讲的内容。
                所以,提高素质,就需要教师平日里谨言慎行,不能因为学生年纪小,就放任自己。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要丰富自己的学识和见闻,树立作为教师的责任感和道德感。只有教师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地开始规范自己的所作所为,并最终对自己的学生产生较好的影响。
        (三)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对学生有人文关怀
        小学生们的性格特点非常鲜明,他们活泼好动,对自己所看到的一切事物都抱着极强的好奇心。但是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是非常广泛的,而如果不小心吸收了有害的信息,进而选择去模仿去学习,就会让学生走向歧路。不仅教师无法开展教学,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是非常的不利。
        所以,学生在面对一些问题的时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才能更好地形成学生的思维模式。小学生们很容易被外界所影响,因此,很多时候,教师发现了学生某些问题,对学生进行一些批评教育时,需要斟酌自己的措辞,不能对学生说出不恰当的话和不合适的语言。批评教育要讲究言语顺序,要深入浅出地讲述道理,而不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指责,这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同时,要主动和学生进行师生间的良好互动,从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小事情出发,来主动询问学生的近况。小学生愿意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教师通过积极引导和鼓励,就能让学生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更好地明白分享的重要性,也能够让学生形成较为开朗外向的性格。教师不能让自己在课后也是一位神秘的外来者,要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要在课后和学生交朋友,要多站在小学生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要高高在上地去让自己进行传播自己的想法,而是要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理解和明白什么是德育,要回到实际中去,才是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
        结论
        因此,教师要先立德,而后才育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以及专业的水平和高度的责任感。只有拥有了高尚的品质,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只有拥有了较强的专业水平,才能更好地将德育教育的内容递进式地传递给学生;只有拥有高度的责任感,教师才能将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自己关联到一起,提高学生对德育教育的认知,让学生在德育教育的培养下,成为更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廖换梅.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德育管理策略漫谈[J].内蒙古教育,2019(06):15-16.
[2]邝国荣.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生德育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4):108.
[3]肖永基.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生德育培养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9):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