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数学教学教学方法,灵活训练小学生动手能力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3期   作者:郑天春
[导读]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学生能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学习与生活中正确的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上,老师们应当将其重心转移到学生们动手能力的培养层面,深入的分析并探究小学生们的个性发展特征,尽可能的去满足学生们的各类求知欲望。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必须要谆谆教导学生,端正小学生们学习数学知识的态度,让

郑天春    湖北省巴东县信陵镇光明小学  444300
【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学生能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学习与生活中正确的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上,老师们应当将其重心转移到学生们动手能力的培养层面,深入的分析并探究小学生们的个性发展特征,尽可能的去满足学生们的各类求知欲望。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必须要谆谆教导学生,端正小学生们学习数学知识的态度,让学生们的学习自主性得以高效的提升,帮助学生们形成一种发散性的思维形式,避免学生们产生思维定势等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185-02

        新课改的推行对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其指出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强化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要足够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最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亲自融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情况下形成对数学知识的进一步了解,体验并且感悟数学知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记忆当前教学内容。
        一、优化教学资源,选择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有些内容适用于动手操作,但是有一些内容无法开展动手操作的练习,所以在教学中不是每一堂数学课都要进行动手操作的。教师在选择操作内容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选择,同时还要与教材的内容相结合,彰显教学内容的本质属性;操作练习的难度,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求知欲望相结合。要注意的是,开展动手操作练习的时候,练习的内容不能由教师一人做主,但是也不能让学生做这个决定,应该根据内容的难度和教学目标来选择。如果所选的内容有一定难度,甚至有精准度的要求,那么应该教师来完成;如果内容难度适中,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内容简单,应该让学生自主完成。比如,教师讲授完“测量”这一章节的知识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体检活动,给每位学生发一张体检表,然后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皮尺,分别测量自己的身高、胸围、腰围、四肢的长度。在测量之前,教师应该向学生示范,如何精确的测量,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和同学间合作中完成测量。有一部分的学生身高已经有一米多,所以在测量的时候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就可以在墙上画好刻度,让学生站在旁边测量。有一些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强,可以帮助那些操作起来比较困难的学生。这样一来,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3]。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营造氛围
        新课程改革后,教学目标明确的指出:在数学教学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情境,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积累经验,不应该是在教师机械教学中学习,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小学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氛围下获取知识,尽量少给学生提示,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获得结论。比如,教师在讲解“长方体”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观察生活中的物品都是什么形状,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展示楼房的图片,然后多个角度向学生展示楼房,让学生描述有什么特征,再说一说自己家中的楼房是什么样子的。随后再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长方体盒子拿出来,平铺在桌面进行观察,教师不给予提示,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探究长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们在动手操作和教师的展示中发现是一样的,但是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就会产生不同的变化,总结的结论也存在差异,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动手操作提供动力[4]。与此同时,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不仅要结合教学内容,还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促进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三、鼓励学生自制学具,增强学习兴趣
        在上课之前,可以让学生根据该课学习的内容,提前预习并制作学具,更利于学生在上课时容易理解教师的讲解内容。制作学具的过程中,也能让学生提前对该课的内容进行预习,避免学生预习不到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长方形与正方形》时,课前可以让学生用卡纸去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必须预习有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而且学生也可以认识到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学生在制作学具,更容易去接受和乐意去预习,能让他们在制作学具的过程中,提前将即将学习的知识进行预习,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能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更容易的将知识掌握。
        四、鼓励学生要大胆的动手,训练学生的主动实践能力
        教学中,教师不是操纵者,主宰者,不能把所有的事情完全独揽了,不能一节课从头到尾全由老师自己发挥,不能累死老师而轻松了学生,这样的课题是没有任何效果的课堂,老师花费了很多的精力在讲课上,但是,对学生来说,就像听评书一样,云里雾里的,肯定不会有什么结果,即使听进去了,可能下来一,两天就忘了,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和交往。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习,鼓励学生大胆的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个性的特点,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各自的特点和知识水平,采取多种灵活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大胆的动手操作,尽情的发挥自己的学习独立性和动手能力,很多学生学习数学本身就很困难,课堂上又怕老师抽他回答问题,每当老师提问时,总是很紧张的样子,因而老师的心里暗示和心里安慰就不能少,既要鼓励他们不怕做错,又要鼓励他们大胆的走上讲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才能掌握好数学知识。
        五、常用鼓励表扬的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我国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极具固化性,老师们会使用示范验算的方式让学生们去模仿。这种教学形式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学生们只能被动性的接受各类数学知识,这和学生们课堂主体的教学理念相背弃,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课堂上,老师们应当设定好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尽可能的提升学生们的主体作用,在培养学生们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们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更好的去鼓励学生。无论学生做计算题还是应用题等,做对了,要多表扬、多鼓励;做错了,让学生再试试,始终让学生有一种自己能成功的感觉,以增强他们的动手欲望,这样才能激励学生自觉的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使用自己的肢体语言,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热情和活力,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鼓励的话都能让学生激动很久,教师要利用好这一点来调动学生对自己的数学课的热情。
        总之,在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中,利用小学生好奇的心理,可以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能在生活中的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去认识数学、了解数学、深入探究数学,从而引导学生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操作去真正的掌握理解知识,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还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的能力,把学习的被动性转化为学生的主动性,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有让学生有强烈的亲自探究的欲望,让他们主动探索,这样才更助于学生去理解和掌握该学习的内容,使抽象的公式、定理和法则能够得到验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之后,他们的思维错误,能在实践中显示出来,教师则可以根据其错误,采取相应的措施去纠正。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尽可能地从课前、课堂和课后个方面来实施学生的动手操作。
参考文献:
[1]郝洁.试论如何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J.]新课程,2019(8):33-33.
[2]耿春艳.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J].中华少年,2018(36):16-16.
[3]刘沛峰.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1(23):145-146.
[4]吴晓咏.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1(9):123-1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