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语文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3期   作者:廖覃
[导读] 歌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不断变革创新,就会充满青春活力;否则,就可能会变得僵化。教育教学更是如此。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则必须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廖覃    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侗族乡柳树沟小学  445033
【摘要】歌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不断变革创新,就会充满青春活力;否则,就可能会变得僵化。教育教学更是如此。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则必须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181-02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小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通过教育和影响,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如果经常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不但会显得枯燥乏味,更重要的是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创新,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不依循于常规,而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实践、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意图、新方法的学习活动。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富激发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只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学校这一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阵地,抓住学生的心理、生理、意志、情感和行为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加以引导,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这种创新能力就必须打破过去教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当“演员”,学生静听当“观众”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积极参与,激发起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路径呢?
        一、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有民主宽松的环境,还要相机设计各种激情引趣的场面,让学生活跃思维。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意愿和选择,爱护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心理自由,从而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心,敢于开口,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说“不”的教学氛围。教学中,我提倡六可以:错了可以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同意见的可以争论;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发问;对老师的教法可以提意见。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享有自主、自由的权力。
        二、革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
        语文是我国的基础学科,语文的教学关系着国民素质。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过于死板,更像是按着“剧本”上课。学生在课堂上不够积极主动,思维被压抑,语文老师教学秉持老式教学观念,课堂上忽略了创新思维的发散,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课堂内容画了一个不可逾越的圈,只是一味地靠拢应试教育,关注考试。这样的现况不容乐观,因此,首先老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明白培养学生语文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在有针对性的情况下,对教学课堂方案进行改革,在课堂上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发散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创新,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使其在语文上的造诣更深。
        例如,在学习《海伦•凯勒》时,教师要改变以往呆板学习课文的方法,可以采用一些活跃的举手问答的形式来学习课文,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结合课文尝试进行如下提问:“课文总共记叙了三件事,分别是哪三件?”“读完课文你能复述海伦•凯勒学习盲文的经过吗?”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自主阅读课文,然后让他们读完之后进行问题的回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反复提问,让学生反复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充分参与到了课堂教学活动中,同时在问题的引导下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提升其创新能力
        相较于知识而言,想象力则是更加重要的,因为知识为有限的,但想象力是无限的,可以概括一切。想象力是构成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就犹如一种酶,可以使知识变得活化起来[4]。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教材中的蕴含的插画内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对课文内容展开拓展与补充,其中既可以是对课文细节描写的拓展,也可以是对故事结尾的延续与推理,总之就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使其能够尽情翱翔在思想的海洋中。
        例如,当课堂教学进行到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中关于《小摄影师》一课相关教学内容的时候,文章结尾的描写意犹未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此展开思考,并以高尔基的动作、语言当中展开想象,是否小男孩会再来?对此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学生对这一问题十分感兴趣,思维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站到证明自己想法的依据。一些学生提出:“小男孩会再来的,因为小男孩有着给高尔基拍照的强烈愿望,而在此愿望的带动下就一定会再来。”也有的学生提出:“在高尔基热情的接待与积极的配合下,相信小男孩一定会再来,因为高尔基还会再次热情接待他。”
        四、大胆放权,让学生成为学习与思考的主人
        一方面,允许犯错,引导学生积极创新。想要切实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使其能够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获得进步与成长。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给予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时间,并允许其犯错,以此为学生的积极创新提供良好的条件。在不断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便会发现一些之前并未发现的内容,且能够针对性的提出自己比较独到的见解,以此获得创新能力的提升。基于此,小学生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向学生提供一定创新条件,以便学生能够大胆想象、积极创新。创新的过程通常并非一帆风顺的,难免遇到各种问题,倘若学生反复受到打击,必定会逐渐丧失创新兴趣。所以,当学生进步误区时,教师首先要鼓励其创新精神,然后引导其分析犯错的原因,帮助其纠正错误,使学生可以由犯错到纠错,由再犯错到再纠错的循环中不断获得收获,进而提升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鼓励大胆提问,强化学生的质疑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想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引导其提出问题远远较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强化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仅有助于发展期思维,更有助于提升其创新能力。能够针对某一事物主动提出问题,这表明学生已对其展开了深入的思考。然而,由于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认识能力存在一定差异性,其质疑能力必行有高有低、有所不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鼓励那些质疑能力较弱的学生,让其能够有勇气提出问题,从而为其创新能力的发展铺平道路。
        五、培养自主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教材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创新意识的儿童,大多显得感情强烈、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想象丰富、好学上进、独立学习能力强。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他们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表现”的机会和舞台。尤其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思考和劳动。对全体学生都应采取亲近、鼓励和信任的做法,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在传统教育上教师处于学生之上,其思想统治束缚着学生的思想。不许学生怀疑甚至批判,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勇于担负起打破这种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开路先锋。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想法,在评价时不要求统一,尊重个性差异。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带动学生积极提问、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等,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与研究中,通过不断克服困难,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辛锡恒.如何在农村小学语文小班化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试题与研究,2018,03(02).
[2]樊清山.小学语文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J].教育教学论坛,2017,11(07).
[3]胡志国.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