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3期   作者:金珠尼玛
[导读] 小学阶段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小学语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良好的习惯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精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因此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探究发展的意识,使语文学科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培养学生的

金珠尼玛    西藏昌都市卡若区俄洛镇中心小学  西藏  昌都  854000
【摘要】小学阶段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小学语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良好的习惯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精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因此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探究发展的意识,使语文学科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培养学生的整合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215-01

        小学语文教育是以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的启蒙性教育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语文的思考方法,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具备基本的语文精神。在语文教学创新的过程中,需要人才不断的输出,所以在小学阶段,就应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通过语文学科,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常识,为日后提高奠定基础。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受到年龄的影响,无法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创新精神对小学生至关重要,它将为后继语文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两点问题,首先即是教师的意识问题,大部分教师片面的认为语文学科属抄写记录文科,缺少对其的重点关注,其次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大量阅读和写作,大多数学生懈怠思考。学生通过学习形成语文思维,培养对语文世界的兴趣,增强自身思维水平以及活动能力。新程理念不断深入的今天,如何构建高效的课堂阅读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及文化内涵等等,都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进行高效课堂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使之得以实现。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听的欲望,让学生想要上课,想要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进而引发其主动学习知识的想法。例如,阅读教学中,要实现高效的阅读效果,就需要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获得多种情感体验。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语文教师要有意识的创造出符合阅读情境的课堂氛围,情境的创设紧扣教学内容。通过引入多媒体教学,播放视频教学,使学生感同身受,从而对热情的描写产生情感的共鸣。其次,同一班级学生在知识基础、心理能力上参差不齐,在创造了开放的教学氛围基础上,有一些后进生因心态问题缺少参与的热情,课堂表现与其他学生“格格不入”。


针对这一学生群体,教学情境的安排中也务必关注其感受,针对学生各自的差异与特点进行活动设计,真正实现开放式的课堂氛围。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观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学生从外界得知信息的主要途径。但是小学生的观察意识非常薄弱,所以这就需要老师的帮助,帮助其有意识地培养观察能力。但是观察并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发思考,这才是真正的观察力。例如,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除了各种教学行为安排,教师本身教学语言的表现也非常富有感染力。教师用“说”的语言、对文章进行声情并茂的描述,在学生心目中加深了情感的体验,渲染了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思考与创新。教师丰富的语言表现在潜移默化之中,对课堂阅读教学产生积极的效果。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后续的语文学习。
        3、引导学生提问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切中难点,紧扣疑点。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教学成效如何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实践与练习才能逐渐显现。语文课堂阅读教学重点在于学生人文精神以及知识的积累,这一过程是漫长的、隐性的,需要语文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基于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效果的多元化进行课堂阅读教学。与此同时,语文教师要创新评价观念,以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获得进行科学的评价。让学生每个人都准备一个“问题本”,让他们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可以与同学,也可以与老师,或是课堂上,或是课下,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学生逐渐问的多了,懂得也多了,很多学生也能提出更高质量的问题了。
        4、结合生活实际,增强探究精神
        小学生往往对身边的事物兴趣浓厚,也更容易让学生产生探究的热情。只有引导学生不断的探究才能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探究习惯的培养,让学生遇到问题能够先自主地进行探究。因此,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身边的事物,把语文知识引入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更能增加探究的趣味,还使探究更具现实意义,让学生逐渐养成探究的习惯。
        三、总结
        总之,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成的,需要我们老师付出长期的努力,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只要持之以恒,对孩子进行耐心的引导,就能充分发挥学生语文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习惯成自然”,学生既学会了语文知识、语文方法与技能,又培养了语文的探究能力,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同时良好的习惯也将伴随着孩子们,让他们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雒鹏程.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改革与开放,2009,(09).
[2]苑芳.语文教学方法选用策略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3):24.
[3]杨建朝.农村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0,(3):35-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