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3期   作者:李姗蔓
[导读] 作为教育者,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建设高效的教学课堂,让学生的学习更加顺利。但是人无完人,每节课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我们应该善于反思自己,好的教学方案要发扬,不利于教学建设的方案要及时摒弃,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完善教育事业,所以本文就是针对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提出的一些策略。

李姗蔓   四川省广元市川师大万达中学  628000
【摘要】作为教育者,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建设高效的教学课堂,让学生的学习更加顺利。但是人无完人,每节课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我们应该善于反思自己,好的教学方案要发扬,不利于教学建设的方案要及时摒弃,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完善教育事业,所以本文就是针对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提出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教学;反思能力;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203-02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的生活”,反思重要,那么教育与反思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呢?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L.Stenhouse曾明确指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而且发展的最好的手段不是通过明晰目的,而是通过批评实践”。可以思考,什么是批评实践?其实就是教学反思。美国学者波斯纳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面对反思的重要性,以及教育与反思之间的绝对联系,我们教师应该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提高自身业务,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各个问题,以下就是针对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提出的一些具体的策略。
        一、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反思渠道
        教学策略的丰富是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重要前提。如果教师缺乏教学策略,也就失去教育反思和监控的基础。教学策略可以来自于自身实践,也可以借鉴其他教师案例实践。教师可以对国内外涌现出的典型人物、案例、事件或现象等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挖掘蕴藏于其中的智慧和规律,为自己确立一个活生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典范与理念,并把自己的同类经验与之对比,展开反思、同化、顺应、内省、嫁接与迁移,把自己的感觉、表达与行动介入其中,从而获得必要的策略性知识。因此,通过典型案例的学习,可以训练反思思维,提高反思能力。
        网络的一个明显的优势在于其拥有链接无限的信息资源,任何教师都可以共享世界上最优秀的案例与素材。此外,网络资源更新更快,可以保持数据的完整与新鲜。网络上有各种部门建立的教育网站,如果教师经常光顾这些教育网站,会极大地突破时空对自己思维及知识的封闭状态,不断发现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知识和资源,与时俱进开阔视野,拓宽教学的领域与思路。所有这些都不是纸质介质所能比拟的。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及多媒体的技术优势,获取更多不同方面的经验教训,拓展自己的反思渠道、层面和水平。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教师能熟练使用网络这种工具,并能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总结、运用,使之为己所用。
        二、通过网上交流,指导反思
        反思不但是个人行为,而且是一种社会行为,群体的反馈引导能使教师从反思的深度和广度上超越个体所能为之的限度。社会性反思交流是促进教师反思的重要方面。网络在支持教师社会性反思方面有很多优势:一方面,网上交流缩短了信息传输和人机交流的时间和距离,使教师能够与来自不同文化和群体的成员加强交流,得到支持反思的多元化知识和分布式知识;另一方面,网上交流讨论一般采用匿名方式,更有利于开展社会性反思。这是因为有研究认为,影响反思的文化障碍主要来自于某些机构的“公开即毁灭综合症”,即如果将个人错误公之于众,那么就会招来惩罚。这种综合症导致教学实践的个人化,致使现实生活中社会性反思不能更有效地进行。
        教师在网上可以使用E-mail、聊天室、留言板、视频会议系统、QQ、MUD、CSCL等进行网上交流。尤其是CSCL,能使教师对于同一个问题或任务进行协同工作,用同步或异步的交互方式支持教师合作,基于真实的任务,与同伴展开协商,呈现自己的知识,相互依赖,承担责任等,在交流与反馈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促进教师对自身观念与行为进行反思。


另外,教师在网上可采取“问题探究”“微型案例交流共享”“科研沙龙”“成果总结展示”等栏目形式开展社会性反思,针对具体问题提供诊断策略,从而在群体协作中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和水平。
        三、课题研究及撰写论文,深入反思
        教学反思的开展本身具有情境性,反思是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实践铺开的,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不存在一个标准的模式,进行反思的平台、渠道有很多种,
        但是要想进行深层次的反思,课题研究及撰写论文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人们常说:“问题即课题,反思即研究,解决即成果”。<<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课题:研究或讨论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难以解决或急待解决的问题。课题的研究包括课题的选择与论证、制定研究计划、查阅文献资料、实施研究、成果评估及推广等。课题的选择应该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实际,从小处入手,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小课题,如“课堂教学提问技巧研究”“后进生的转化研究”等。教师在不断的学习研究反思总结过程中,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得以提高。当然如果每个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或针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如新课导入的方式方法、新知的呈现、课堂的演练等,撰写一到两篇论文,对提高教学能力与教学效果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四、反思能力的提升有利于老师总结经验
        教学经验主要是教师在经历与体验具体的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或者技能以及在教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所形成的规律性方法的总结,它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的教师对教学实践活动的一种升华与结晶。教学经验是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学习、交流、实践,不断反思、体悟,逐渐塑造和生成的一种建构体系。我们国家历来崇尚教师的教学经验的积累,高质量的教学有赖于高品质的教师,而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是高品质教师的重要构成因素。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课堂教学能够进行得更加顺利;知道课堂重、难点的传授,容易使学生掌握;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有着相对出色的课堂管理能力,营造更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的复杂性,教学对象的千差万别,决定了教学过程是在随时变化的。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因材施教,还要注意针对学生的随时变化,创造性地处理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不确定的事件。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从而获得能够适应、掌控课堂教学局面的能力。然而,教学经验的获得并非一次生成的,它体现着教师在教学实践历程中的一种总结和积淀。而且教师在与同行同事和教育专家等交流的过程中,充分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调节自身的教学实践,也对教师的教学经验的建构起了一定作用。
        一旦教学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相应的教学风格和模式也就形成稳定。教师教学风格和模式的稳定,容易造成教师经验定势,也就是无论固有的教学经验是否适合新的实际教学情境,教师习惯性的对新事物产生排次,然后对旧事物的维护习惯。不仅如此,还造成了教师容易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教学中容易产生以教师为中心。实际上,教师的反思过程就是教师在重组自己各种教学经验的过程。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探究、思考,将零散、孤立存在的教学经验系统地整合在一起,除去原有经验中无益甚至是有害的成分,经过提炼,形成精华,完善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在反思过程中不断解剖、质疑自己的教学,不断搜寻隐藏在自身教学活动中的落后或者不适的思想观念,不断对自身教学行为作出评价反馈,在批判的基础上不断建构新的教学经验,改进后续教学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拓展经验。随着这种经验的拓展,教师对自己的临场实践具有越来越强的操控能力。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专业水平就会逐渐丰富和提升。经常进行教学反思,能够促进教师从经验中获取知识,提炼与提取实践性知识,并且不断总结经验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广运,《浅谈教学反思的内容、策略及作用》,2010年10期.
[2]王映学,《赵兴奎.教学反思:概念、意义及其途径》,2006年26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