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唐利霞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3期   作者:唐利霞
[导读] 阅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应具备最基本的一项能力,也是语文基础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内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阅读教学中,简单的分析讲解课文,不如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并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运用方法学习,将科学的方法转变为自身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唐利霞    四川资阳安岳护龙镇初中
【摘要】阅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应具备最基本的一项能力,也是语文基础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内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阅读教学中,简单的分析讲解课文,不如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并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运用方法学习,将科学的方法转变为自身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232-02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1]笔者认为: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学阶段能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期阅读两三部名著。而初中语文课本中的选文数量远远达不到学生阅读训练所要求的阅读量。为此,教师如何有效进行阅读教学成为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合理引导、激发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语教学中,阅读教学本身就是让师生感到头痛的问题。如果能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那么学生就会主动去探索,去求知,并在探索和求知中获得愉快的情绪和体验。作为初中学生,随着知识、技能、经验的不断积累和丰富,他们已经逐步形成了独立的兴趣观,已不再简单的、被动的、笼统的接受知识,他们会在学习中表现出反抗、抵触的情绪。因此,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兴趣十分重要。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语文阅读本身的魅力,打开学生的兴趣之窗,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有效的方法,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语文阅读学习,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抓准重点、渗透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必须遵循综合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原则,要做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阅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应具备最基本的一项能力,也是语文基础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内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阅读教学中,简单的分析讲解课文,不如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并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运用方法学习,将科学的方法转变为自身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少教多学”的阅读教学模式就达到这种效果。那么如何构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少教多学”模式呢?[2]
        (一)教师“少教”冗杂阅读技巧,学生“多学”提高阅读能力
        我认为构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少教多学”模式首先要教师做到“授人以渔”,要让学生明白:一篇阅读文章,我们该用怎样的方法去学习;不同体裁(纵观初中语文阅读教材,文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文章,我们该分析哪些不同的要素;语文阅读学习的分析步骤是怎样的?这些方法我们都要教给学生,教师要在日常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体现出来,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对学习的过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逐步掌握这样的学习方法,运用于自己的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中。然后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的上课过程中留给学生大量阅读时间,当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可以随时向教师提问。在阅读课上,教师起到的是“提点”的作用而不是替学生完成阅读任务。例如,在上课伊始,教师给学生规定好统一的阅读篇目,之后的20分钟是学生的自由阅读时间,期间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将文章的结构框架、需要注意的重点内容以板书的形式呈现出来,方便学生梳理思路、阅读理解。同时,教师从学生的提问中,了解学生理解文章时存在的问题并恰当加以引导。在阅读时间结束后,由教师组织学生阐述自身的阅读学习状况、对文章的心得体会。根据学生的发言内容,教师对阅读文章时需要注意的重点问题着重强调。


对学生阅读过程中普遍存在通病,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探讨,再进行细致的补充讲解。在学生阐述结束后,教师应该及时给予鼓励和赞赏,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踊跃发言的积极性。
        (二)、教师“少教”单纯课本知识,学生“多学”阅读拓展能力
        “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让初中学生掌握语文阅读技巧。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构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少教多学”模式时也应该符合这一特点。由于目前初中教学存在一些局限性,初中生在多数情况下都被局限在教室中,对于学校之外的一切了解的少之又少,阅历相对较少。针对初中生学习环境的特点以及他们对于未知事物具有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在语文阅读课堂中更应该做到“少教”枯燥内容,拓展学生通过不同渠道“多学”的能力,从而提高初中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阅读世界名著《鲁滨孙漂流记》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几个水手奋力划着一艘小船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航行的情节,让他们猜想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接着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采用略读、跳读、速度等方法,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再如,当阅读的文章是写桂林山水的时候,可以让去过桂林旅游的学生分享他在旅途中拍摄的照片,讲述他在旅行途中所见到的桂林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特色美食、奇闻逸事。通过这种拓展分享,加深了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能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让班级更具凝聚力。同时,这种分享让学生在学习阅读技巧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述能力,使学生了解作者是以怎样的方式撰写文章以表达自己的思想。
        (三)、注重归纳、以点及面
        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光要对教材、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掌握,对阅读教学的习题也要全面分析,寻找教材编排的相似之处。通过对初中语文阅读文章的细致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问题设计的奥秘:第一题在文章中能找到答案,最后一题为学生自我发挥,中间部分的习题需要学生去分析、去理解。那么怎么去分析、怎么去理解,这需要教师方法的传授。作为教师,归纳是最有效的途径,它可以帮助我们在有效的时间里有效的解决问题。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文章,在处理文章后面问题的时候,一般都有一定的答题技巧、答题思路。学生在完成的时候,绝大部分学生通过长时间的反复练习,知道该怎么做,但却不能用准确的语言完整的表述出来。教师要把这种技巧、这种思路进行归纳总结,上升为可行的方法,做到以点及面,让学生明白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问题处理的方法是什么。学生一旦掌握了教师传授的方法,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并会为我所用。
        三、主体发挥、读写结合
        在现代教学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初中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效率。            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知识的积累,而海量阅读是积累知识最为有效的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海量的阅读课外优秀文章,鉴赏典型的课外文章。这种读不是盲目的读,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更不是为了简单的积累而海量的背诵,无形的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而是要让学生带着已经掌握的语文阅读学习方法去读,去熟练运用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逐步把这种学习方法变为学生自身的一种能力,让学生一生受用无穷。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每位教师应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归纳总结,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与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蒋娇菊.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创新研究[J].学周刊,2018(33): 127-128.
[2]许海叶.基于网络媒体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当代教研论丛,2018(10):104-1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