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之运算能力培养对策浅析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3期   作者:马晓梅
[导读] 在我国正在推行的新课程改革标准中,为了实现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将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作为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至关重要的内容。与其他能力不同,运算能力的高低不但决定着小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高低,甚至还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本文将以数学核心素养研究为背景,针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运算能力进行研究,希望对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一些理论支持。

马晓梅     新疆特克斯县喀拉达拉镇寄宿制小学  新疆  伊犁  835500
【摘要】在我国正在推行的新课程改革标准中,为了实现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将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作为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至关重要的内容。与其他能力不同,运算能力的高低不但决定着小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高低,甚至还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本文将以数学核心素养研究为背景,针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运算能力进行研究,希望对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一些理论支持。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运算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220-01

        前言
        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指出新的发展方向,在这样的新教育环境下,数学教学不能止步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要重视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熟练掌握数学算法,具备开阔的数学思维。一系列教学实践表明,多做运算可以达到强化思维的目的,使思维更加敏捷,而且能够将所有零散的数学知识形成一张网络,因此,新形势下,教师应从根本上重视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并做好相应的教学工作。
        一、培养学生的运算兴趣,奠定有效运算基础
        实验研究表明,能力和兴趣是密切相关的,运算能力也是如此。要想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能力,教师要让学生产生浓厚的运算兴趣,这样,学生才会主动、积极钻研,其运算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1]。小学生好胜心强,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经常组织学生展开有关于运算的竞赛活动。例如,在讲解“加法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百道求和的式子,每个式子1分,然后将卷子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听到教师的口令后开始答题,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到了规定的时间后要求学生立刻停笔,然后将学生的试卷收上来再打乱顺序发下去,让学生相互批改,统计正确的个数,并对得分最高的学生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又如,为了锻炼学生口算能力,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的方式代替做试卷,如讲解“乘法知识”时,教师在课前准备一百道求积的式子,在课堂上给学生逐一展示,让学生举手抢答,最先给出答案的学生则获得1分,最后给予得分最高者适当的物质或精神奖励。这样的竞赛活动既能锻炼学生运算速度,又能培养学生运算兴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钻研运算规律,这对提升学生运算能力有重要意义。
        二、指导学生运用直观模型,培养学生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并不是孤立的、单一的数学能力,它是逻辑思维和运算技能的有机结合[2]。因此,在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去分析运算条件,对运算的方向进行探究,在这个基础上设计合理的运算程序、选择有效的运算方法,使运算变得合理简洁[3]。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运算的时候运用直观模型,以此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举个例子,在分析有关于时间的问题时,如“小明7:20从家中出发,8:10到学校,他在路上一共花费了多长时间?”很多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不知道怎么计算,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时钟这一道具,这样,学生就会看到,从7:20到8:10,分针一共走了10格,而每格是5分钟,所以一共走了50分钟。在没有时钟这个道具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草稿纸上画上简单的时钟图片,然后根据时钟图片去运算。又如,在解决有关于长方体表面积的问题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身边的长方体物品,如文具盒、字典等,以此作为长方体进行分析,将题目中所给的条件一一对应代入,从而有效解决问题。这种运用直观模型进行运算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对于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有重要意义。



        三、加强算理知识的剖析,发展学生运算能力
        算理即计算的道理,换言之,教师要让学生知道“2×3=6”,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2×3”的结果是6,学生知道了算理,就不需要教师再指导,他们就能计算出“2×4”的结果是8,“2×5”的结果是10。很多学生运算能力偏低,与他们未掌握算理有关[4]。例如,在数学计算中,部分学生在运算的时候出现“32÷5=5……7”“20÷6=2……8”这样的错误。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与学生未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算理有关。具体来说,它们只知道“除数与商的乘积加上余数得到的和与被除数相等”这个知识,但是并没有明白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所以犯了上述错误。因此,为了避免学生犯这类错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算理讲解。举个例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摆火柴棒,如计算“15÷4”这个式子,则用15根火柴棒摆正方形,计算“23÷3”这个式子,则用23根火柴棒摆三角形,这样,学生就会认识到,原来余数是不足以摆一个正方形或三角形而“被迫剩下”的数,也就知道了“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个道理,更知道了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掌握了这些,学生的在计算这类题时也就不会再犯错,其运算能力在无形之中得到提升。
        四、有效渗透转化思想,提升学生运算能力
        引导学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是提升学生运算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效渗透转化思想,让学生掌握化难为易的技巧,使学生运算速度以及运算正确率都能得到提高。例如,在加法计算中,若是个位数带有9,则指导学生运用“凑十法”,如“19+34”这个式子,可以从34上面“挪”一个数给19,这样就变成了“20+33”,从而得到结果53,相对来说运算要简单很多。又如,在遇到“25×16”这样的式子时,可以将“25×16”转化为“25×4×4”,从而快速得到400这个答案。诸如此类的转化还有很多,教师要指导学生去探索,使学生具备转化意识和转化能力,以此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
        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算能力,这是落实核心素养工作的需要,也是推动数学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重要性,深入研究运算能力的内涵,找到影响运算能力的因素再对这些因素进行优化处理,将其正面影响作用发挥出来,如学生的运算兴趣、对算理的认知、掌握的运算技巧等,这些都影响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其正向作用,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运算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胜英.结合实际生活,体验数学思想,提高运算能力——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J].教师教育论坛,2019(12):52-54.
[2]李君.论核心素养下小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J].华夏教师,2019(26): 16-17.
[3]王超峰.把握核心,抓住关键——小学数学课堂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J].华夏教师,2019(09):66-67.
[4]冯海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9(05):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