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国情怀的近现代化史复习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3期   作者:张江滨
[导读]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教学的五大教学目标之一,其在高中历史教学和培育学生的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可想而知。自近代以来,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留学潮,留学事业与近现代化史息息相关。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典型留学人物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在感受他们拳拳爱国心的同时复习中国近现代化史,进而强化学生的情感认同,从而有助于家国情怀素养的实现。

张江滨    浙江省仙居县城峰中学  浙江  仙居  317300
【摘要】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教学的五大教学目标之一,其在高中历史教学和培育学生的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可想而知。自近代以来,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留学潮,留学事业与近现代化史息息相关。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典型留学人物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在感受他们拳拳爱国心的同时复习中国近现代化史,进而强化学生的情感认同,从而有助于家国情怀素养的实现。
【关键词】家国情怀   近现代史    典型留学人物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013-01

        每个学科都有特定的育人目标,而历史学科作为人文性学科,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历史学科包括家国情怀等五大核心素养,五个方面有机结合,而其中家国情怀又是历史学科素养养成的最终归宿和终极目标。那何为家国情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将其定义为“学习历史应该具有的人文追求,对国家和人民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责任感”。[[[]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8).]]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要承担起历史学科所特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通过历史课堂,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民族观,从而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结合,为锦绣河山贡献自己的力量。
        自近代以来,中国被迫对外开放,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命运便与世界浪潮息息相关,一代代志士仁人在意识到中国的落后后,转而“西学东渐”,于是兴起了留学潮。百年留学潮即是百年中国的近现代化进程,近代化也叫现代化,在中国,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在这个过程中有两大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方面是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另一方面是民族的强大及持续发展。[[[] 根据百度百科归纳.]]本文以留学为切入点,通过留学人物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在复习中国近现代化史的过程中感受他们的拳拳爱国心,进而推动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一、教学立意:聚焦“家国情怀”
        教学立意是一堂课的聚焦点所在,一堂课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点及闪光点,才能促进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引起学生与史实、与教师、与课堂的共鸣。正因为有了立意的存在,课堂才能鲜活起来。所以我们进行的所有教学都必须紧扣课魂,而课魂的定位又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把握立意,紧抓主题。
        中国近现代化史这块内容如果照常规复习课去复习,无非便是考点的梳理、材料题的分析及试题的训练,这样的处理,学生固然能掌握必考的考点等课文内容,但是不能很好的培养起学生的家国情怀,历史学科在这一素养的培育方面的特殊功能也无法显现出来。“国家现代化的根本含义就是人的现代化”[[[] 时龙. 现代公民教育:国家意志与教育理念[J].教育科学研究坛,2009(12).]],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位位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民族的崛起,他们身上所呈现出来的那种担当感与责任感正是爱国情怀的体现,也正是我们要在历史课堂中所弘扬的精神内涵。所以在复习近现代化史中,我将人物作为主线,将事件作为辅线来叙述,紧抓这些人物身上的“家国情怀”,通过让学生来旁观人物的人生经历来体会个人与社会共发展,与国家共荣辱的情感。
        二、教学选材:紧扣“家国情怀”
        在课堂讲授内容的选择与取舍上要紧扣教学立意从而进行全方位的谋划。为突出教学立意,可以对内容进行大胆的取舍与整合,在有些环节增加对材料的深入探究。当然探究也要契合立意,从而达成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根据“培育拥有家国情怀的学生”这一教学立意,我有了如下的环节规划:
        1.技术报国詹天佑
        詹天佑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能代表交通近代化之一是铁路的建成。在詹天佑的主持下,解决了滦河大桥的技术难题,也建成了京张铁路,运用了最为科学的“人”字形路线和直井施工法,他对中国的铁路事业贡献巨大。个人命运有时与祖国命运共沉浮,他12岁留学美国,他拥有一个特别的身份即中国的首批官派留学生。詹天佑的留美得益于洋务运动的开展,进而引出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重大影响之一的洋务运动的复习。通过地图的形式来落实洋务运动中建成的主要企业,并让学生思考洋务运动的作用,最后用徐中约先生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标志着工业化的开始,并在中国播下了现代化的种子。”这句话来得出洋务运动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工业化。


最后用有关詹天佑的高考题来深化本目的内容,让学生结合材料及所学概括詹天佑的贡献,从而得出詹天佑为代表的一批人的报国思想——技术报国。
        2.革命报国孙中山
        到了十九世纪末,民族危机已然十分严重,再加上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及日本明治维新的巨大成功,使中国兴起了向日本留学的浪潮,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是孙中山与鲁迅,向学生呈现两人相似的生活经历“弃医从政”和“弃医从文”,让学生归纳概括两者的救国途径及救国实践,这样对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的复习就顺理成章了。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在孙中山等人的带领下发动武昌起义,颠覆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迎来了社会习俗的巨大改变,带来了政治的民主化及民主共和思想的深入人心。孙中山所代表的是当时千千万万个以革命为武器为政治黑暗中的中国劈开一条民主之路的革命党人,他们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为祖国的前途殚精竭迅虑,正是革命报国的典范。
        3.思想报国鲁迅
        鲁迅留学日本,受到父亲病的影响而确立了与孙中山同样的最初职业选择,但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感受到了麻木不仁的中国人,做出了“救国救民需先救思想”这一判断,决心用文学革新中国人的“国民性”,于是把笔作为武器,以他为代表人物的那批青年编纂《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号,在“尊孔复古”的逆流声中发出属于自身的呐喊,希望国民能在他们的呐喊下转变为新国民。新文化运动是对中国传统礼教的一次重大挑战,而鲁迅等人不失为思想界的先声,他所代表的是当时在思想黑暗的中国下写出一条科学化之路的新的文化人。他们不愧为思想报国的典范。
        4.科技报国钱学森
        钱学森是中国“导弹之父”,用时间轴的形式向学生呈现钱学森的一生即钱学森作为世界知名空气动力学家,在新中国成立之时想要回到祖国却受到了来自美国的阻挠,最后终于经过多轮谈判后以释放11名飞行员为代价,历时五年才回到祖国的怀抱的史实,让学生围绕“为什么钱学森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也要回到祖国”及“祖国为什么付出如此大的代价也要让钱学森回国”这两个问题展开探究,从而得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海外游子的思乡报国心理及当时中国科技落后的史实,进而引出以钱学森为代表的归国科技工作者在科技领域的贡献及国家对科技的重视。科技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他们不愧是科技报国的典范。
        三、教学升华:内化“家国情怀”
        教学内容结束后,我做了如下的归纳总结:从詹天佑的“若是我失败,不仅是我个人的不幸,也是全部中国工程师和所有中国人的不幸。”到孙中山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再到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再到钱学森的“我姓钱,但我不爱钱”。在不断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奇迹这条道路上,他们飘洋过海,不仅实现了小我梦,而且实现了中国的现代化之梦,少年强则国强,但愿同学们能担负起肩上的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巨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不息。这些话是那时代人心理的缩影,带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学生听后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推动家国情怀素养的养成。本次复习有两条线齐头并进:明线是以詹天佑、孙中山、鲁迅、钱学森等人报国实践为主,通过他们的实践活动体现不同时期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祖国的现代化而表达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怀;暗线是随着国人的推动中国在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科学化、科技现代化等路上不断发展与进步。
        历史学科承载着在育人功能方面的重要的历史使命,而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的家国情怀,也越来越受到教育和教学的重视。近代以来,国人浴血奋战,前赴后继,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铺就了今日之锦绣河山,在他们满身鲜血,舍我其谁的背后正是中华几千年来之精神文化的传承即儒家的胸怀天下、兼济天下的社会承认感与使命感。而我们今日之学习历史,不仅仅是要知晓对我们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如近代化开端的鸦片战争、团结奋战的抗日战争、国人站起来的新中国成立等,更重要的是体会流淌在先辈们血液里的拳拳爱国心。一切事件史即使千万个人物史。历史课堂作为历史史实的宣传阵地,教师应根据课标要求,紧密结合国家教育目标,以德树人,利用好课堂,用家国情怀滋养每一个少年心,充分挖掘历史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鲜活的史实,潜移默化,层层推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有所收获,能秉承先辈之遗志,不忘先辈之热血,汲取到有利自己成长的营养,从而深刻体会到国家、社会和个人三者荣辱与共的关系,从而做到将家国情怀不仅“内化于心”,更重要的是“外化于行”。
        总而言之,家国情怀素养的养成是历史学科实现育人功能的重要使命,它需要教师仔细斟酌立意、用心选取、步步为营、深入挖掘、巧妙生成。唯有如此,“立德树人”才能落地生根发芽,学生的家国情怀也能与日俱增。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