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寄宿生自理能力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1期   作者:陈伟
[导读] 随着我国校园内的布局进行了调整,乡村小学寄宿制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多小学生离开了父母,住在学校当中,锻炼自己的自立能力和自理能力。本文主要对乡村技术省自理能力的实践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乡村小学寄宿生在自理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并且提出了乡村寄宿生自理能力养成的策略,希望能够对乡村小学寄宿生自理能力的提高有着帮助的作用。

陈伟   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孟溪镇完小
【摘要】随着我国校园内的布局进行了调整,乡村小学寄宿制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多小学生离开了父母,住在学校当中,锻炼自己的自立能力和自理能力。本文主要对乡村技术省自理能力的实践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乡村小学寄宿生在自理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并且提出了乡村寄宿生自理能力养成的策略,希望能够对乡村小学寄宿生自理能力的提高有着帮助的作用。
【关键词】乡村小学;寄宿生;自理能力;实践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0)08-089-01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学生健全人格、提高素质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兴办寄宿制学校,是根据我国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小学生源紧张、学校调整布局所制定的。同时农村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的出现,因为年龄的问题,他们还不具备健全、完善的自立和自理能力,所以学校当中的老师与工作人员就要培养寄宿生的自理能力,以此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本文下面将对乡村小学寄宿生自理能力的实践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一、乡村小学寄宿生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首先,小学生的年龄普遍都在7到13岁之间,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处在发育的关键时期,所以要加大力度对其自理能力的培养,通过启发与教育两种方式来进行实际的治理能力培养工作。
        其次,现在我国众多的家庭当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无论是老人还是家长都对学生比较宠爱,所以导致孩子的自理能力偏差,很难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而寄宿制生活,是解决小学生过分依赖、懒惰、不喜欢体力劳动、不合群等等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根据有关研究表明:乡村小学当中的寄宿生,大多是以三方面为主,即学校的生活、集体的生活、独立的生活;同时通过研究发现,乡村小学的寄宿生与走读生相比,无论是在完成作业方面、课前预习方面,还是课上主动发言等等方面都比走读生表现要好,而且学习的效果与成绩都比走读生要高。在乡村小学寄宿的小学生们,全部养成了按时起床、自己主动刷牙洗脸、并且不会乱扔垃圾、节约用水用电等等的好习惯。
        二、乡村小学寄宿生理自理能力差的原因
        (一)对小学的环境适应能力偏弱
        首先,乡村小学的孩子因为年龄问题,当面对长时间的远离父母、自己独立的生活,通常自理能力都会偏弱,再加上有些小学生从出生以后并未离开过父母和家庭,对于陌生的寄宿环境,心里自然会产生害怕和恐惧心理,这样不但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同时也阻碍了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无论是对于学生的健康还是身心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次,在寄宿学校生活,自然所有事情都要亲力亲为,但是小学生年龄较小,在家里父母都没有让孩子能干过家务活,所以对于自己要亲自洗衣服、收拾卫生等等,孩子们都显得比较陌生,再加上由于家长工作忙等原因并不能及时的了解孩子们内心的想法,所以导致小学生的心理出现问题,甚至会与其他学生发生口角,与同伴交流非常困难。
        (二)学生本身有不良的生活习惯
        根据有关调查发现,在乡村小学的寄宿生,常常有在学校当中不清洗个人衣物的习惯,等到周末时,才将自己大量的脏衣服全部送回家中,由父母进行清洗。
        其次,还有一些小学生吃不惯学校当中的饭菜,便有浪费粮食的问题出现,甚至还有些同学会有逃课的现象,通过逃课到外面去就餐,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学校的管理难度。
        三、对乡村小学寄宿生自理能力的实践研究
        (一)对乡村小学寄宿生自理能力的培养
        首先,想要对小学生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就要遵循“温饱”二字,以学习独立生活和特定条件下能够独立生活作为基础,在寄宿学校中学会学习以及生活。并且掌握基本的生活知识和心理准备,为以后走向社会都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因为寄宿制学校本身就对学生的自理能力有着很大的锻炼,当学生离开了父母和家庭后,在寄宿学校中生活中自然会照顾好自己,并对自己的东西进行妥善的保管,科学、合理的规划好自己的零用钱,且还要主动、积极的适应周围的人际关系与环境,适应学校当中的食堂的饭菜。在乡村寄宿制学校当中,生活的老师与学生人数众多,这可以将小学生的交际能力进行拓展,让小学生感觉到集体的力量,学会主动的去关心、关爱他人,和其他同学共同成长和学习。
        (二)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在乡村寄宿制学校当中,学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不但能够让小学生更加的文明,同时还能将小学生的整体素质进行大幅度的提高。首先寄宿学校中的班主任,要以身作则,将良好的生活习惯全部交给学生们,其一:早晨起来将自己的被子叠好、主动进行洗脸与刷牙、对自己寝室的卫生进行打扫、并且将教室区域内的卫生搞好;其二:要进行排队打餐、将自己饭后的餐具进行洗刷、并且实行“光盘行动”;其三: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就寝时保持安静、不影响其他同学。
        结束语:
        综上所述,想要让乡村小学寄宿生养成自理能力,除了学校要对学生严格的管理之外,小学老师还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将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理能力传授给同学们,最终形成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克玉. 初中寄宿生孤独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4.
[2]董世华. 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