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1期   作者:黄虎
[导读] 课堂是学生与教师心灵成长的驿站,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演绎生命的舞台。课堂教学则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尤其是课堂调控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率和质量。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观,实现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达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

黄虎   茂名市田家炳中学
【摘要】课堂是学生与教师心灵成长的驿站,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演绎生命的舞台。课堂教学则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尤其是课堂调控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率和质量。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观,实现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达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
【关键词】地理课堂;调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0)08-088-01

        课堂是学生直接获取知识的平台,其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发挥好课堂的作用,就要通过有效的课堂调控,来创造和维持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为教学设计方案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为预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保障。
        1、情绪调控,注活力课堂。
        我认为调控好课堂,先从调控好我们教师自己的情绪开始。情绪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是影响学生注意力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倘若教师板着脸孔,学生就会望而生畏,敬而远之。如果教师态度凶狠,学生就会胆怯紧张、焦虑不安。教师无精打采、两眼无神,讲课有气无力,学生就会情绪低落,心不在焉,甚至睡意朦胧,对于教师的讲授听而不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不要把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不好的心情带入课堂,始终以饱满的激情投入教学,关爱学生,以自己积极、乐观、激昂的情绪带动学生。
        2、能力调控,展魅力课堂。
        课堂调控要得法,还需教师不断学习钻研、归纳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一看你是否有足够知识素养,对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如数家珍;二则看你整个课堂驾驭能力;再有便是作为教师最基本的技能要求了,如你的板书、你的口头表达能力、你的体态神情等等;此外,一个品格高尚的教师往往在学生心中有很高的威望,比如“知错必改”、“明辨是非”,“体贴学生”、“讲究卫生”、“举止文明”等这些看似与课堂教学并无关系或关系不大的因素,教师若注意到了,却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1)较强的学习能力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教师而言,这“米”太重要了,就是说自己一定要有料。这些料不是天生的而应该是我们平日储备积累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要求我们一定要多学习,多看书,如教学杂志、教育理论著作、本专业期刊、经典文学作品等,它可以活跃思维、丰富语言,不断提高自己作为教师的教育教学的基本素质。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准备一桶水”,“台上一分钟,台下千日功”,“调控在课内,功夫在课外”,因此,教师在课外要通过广泛阅读接受新信息,提升对学生个性、心理的认识水平,始终让自己保持“一桶活水”。此外,常常听别人的课,能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哪怕那个学科与你所任的学科风马牛不相干,也总有课堂上该教师的生管方法可以借鉴吧,更何况,当今提倡学科边缘化,学科间整合呢。梅兰芳说:“不听别人的戏,就演不了自己的戏”,就是这个道理。
        (2)调整节奏的能力。教师讲课时应该保持一定的节奏,教学节奏太慢,学生听懂了还在重复,会使学生厌烦,造成消极的课堂气氛;教学节奏太快又会使学生没有充分的思考时间,不能理解知识,感到受挫,从而造成压抑状态或者会引起对立情绪。因此教学的节奏既应该保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又使学生不断面临新的学习任务。教学节奏还应该有所变化,时快时慢,总是保持一样的节奏也会使学生厌烦。教师在课堂上要高度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随时与学生沟通,根据学生的反应不断调整节奏。



        3、机智调控,建和谐课堂。
        课堂教学中,各种不期而至的“偶发事件”常令教师头痛不已。例如,静静的课堂中一学生突发怪叫;正放录音时教室突然停电;讨论问题时两个学生突然扭打在一起;一学生作鬼脸引起全班哄笑;突然一只蜜蜂或蝴蝶飞进教室……这些偶发的事件及其他各种类型的课堂问题行为如处理不当,都会引起课堂内混乱,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从而严重干扰正常的教学活动,甚至会导致一堂课教学的失败。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妥善处理各种“偶发事件”,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了良好的教育机智素养,以及掌握了一定的“应激”方法与技能。当然,从根本上讲,这些能力和教育机智的素养都是在长期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探索,勤于积累,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这样,当课堂发生“意外”时,教师就可以凭足够的教育机智,冷静镇定地进入“应激”状态,做到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快速做出反应,当机立断,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化被动为主动,巧妙地处理好这些偶发事件,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
        那么,如何根据偶发事件的情景变化和学生的身心特征,加以行之有效的调控,科学地解决呢?
        (1)强化或淡化法。课堂的信息十分丰富又十分复杂,又有用信息的存在,也有无效信息的发生。因此教师的课堂调控应该是有用信息增强,放大,将无效信息在课堂中慢慢被同化。比如当课堂上学生出现争论,且有些学生显得不耐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语言提醒学生“能听别人发言,不仅是会学习的表现,更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同时对随后学生的发言给予鼓掌表扬(强化),对随便乱发言不予理睬(淡化),通过这样的强化和淡化,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以及时的调控。
        (2)适时点拨法。课堂气氛有时会达到“沸腾”状态,为某一个问题争论不休,或有个别学生“跑题”时,教师需要适时调整教学的基调,使用适当的点拨艺术,使学生的思维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以保持思维的紧张度和严密性,宽松而不涣散,严谨而不紧张。
        一次,上课铃响过,我走进教室,发现一位学生正在擦黑板,粉尘弥漫,还有不少学生仍大声吵闹。我正要训斥学生,忽然想到这节课是讲环境保护,便借题发挥,幽默地说:“同学们请看,这里粉尘飘飘洒洒如瑞雪,教室吵吵嚷嚷像闹市。”学生默不作声,面面相觑。我若无其事地继续说:“在这种环境中学习能行吗?”学生随口答道:“不行!”“那么,怎样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环境的保护。”这样,乱嘈嘈的教室却成了我借题发挥导入新课的话题,既教育了学生,维护了课堂教学秩序,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3)变声法。 有时部分学生走神,或者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埋着头,根本没发现教师的目光。这时我们就采用声音控制,即教师通过变化讲话的语调、音量、节奏和速度,来引起和控制学生的注意。例如,在讲解中突然提高或者降低自己讲话的声音,加快或放慢讲解的速度,则可以起到加强注意和突出重点的作用,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意识到自己已走神,而重新集中注意力回到课堂上来。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无意注意的原理。
        总之,课堂调控是一门艺术,掌握课堂调控的技巧,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从而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调控,是师生沟通感情,加强信息交流,是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游刃有余、调控适度,不仅要有扎实而深厚的知识功底、对新课程的深入领会,还要对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有深入的研究,要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认识学生、研究学生,更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和进一步改进,这是一个长期的反复实践探索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教师的能力将不断提高;教学的艺术将逐渐形成;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将在探索中得以实现。
        我认为,能吸引学生的课,就是一堂有活力的课;一堂有活力的课,就是一堂有魅力的课;一堂有魅力的课,就应该是一堂欢乐的课;一堂欢乐的课,必然是一堂和谐的课。诚若是,课堂的有效调控也就水到渠成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