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培养 宁晶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3期   作者:宁晶
[导读]

宁晶    新疆阜康市第四中学  新疆  阜康  8315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044-0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其核心素养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心理品质,自觉的法律意识和强烈的政治认同,引导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它不仅强调学科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取相应知识的素养与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品质与表现。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到“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体系”这个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也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点。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地生根,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快乐,彰显学科教学的特色与魅力,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培养的认识。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开设是为了引导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因此,培养其核心素养主要有四方面内容,包括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科学精神与公共参与。
        (一)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是指一个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祖国在情感上与理智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能自觉维护祖国的统一团结与核心利益。具体来讲,作为中国公民,初中生必须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对祖国有较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要站在中国立场,以中国公民的身份自觉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了解我国国情,拥护中国共产党,理解并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热爱社会主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想,主动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责任感,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培育“法治意识”核心素养
        培养中学生的“法治意识”就是要让他们成为有自尊、守规则的公民。因此,应加强对初中生的纪律教育与法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与规则意识。同时,引导他们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主动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三)培育“科学精神”核心素养
        培育“科学精神"核心素养是让初中生成为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具有“科学精神”的中学生必须在生活中能辨别善恶、是非、美丑,能坚持原则,坚守底线,抵制不良思想与诱惑。对待各种社会现象与政治事件,要坚持实事求是,把握实质,分清主次,坚持真理,能够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培育“公共参与”核心素养
        公共参与是公民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具有人民当家作主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了解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方式和规则;积累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实践经验;提高通过对话协商、沟通与合作表达诉求、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总体来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中核心素养的核心部分就是立德树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我认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立德树人基础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品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提升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提升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进而保证学生能够身健康的成长。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
        (一)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落实“核心素养”理念
        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关键在教师。身教重于言教,要落实“核心素养”理念,首先,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汲取新知识,丰富其他学科知识,跟上时代的节拍。通过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引导学生,引起学生在观点上的赞同、情感上的共鸣和人格上的敬仰。其次,教师要有较高的自身素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以德服人,时时为人师表,处处做学生的表率。
        (二)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
         生活环境的影响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促使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不仅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其参与到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而且为培养核心素养奠定良好基础。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用现实生活事例能使枯燥的内容生活化趣味化,唤起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延伸和升华。
        (三)利用体验教学方法,培养核心素养
        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法,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采取小组竞争等方式,锻炼学生的集体意识以及竞争意识,使得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体验式教学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趣味性,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采取情境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充满浓厚的兴趣,才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可以采取情境教学法,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进行角色游戏的扮演,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的表演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得到提升。我认为只要是和学生密切相连的生活实际,或是社会上的热点现象,都可以作为学习的素材,帮助学生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将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具体地呈现到学生眼前,从而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全面地感受道德与法治的价值所在,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推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发展。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对学生思维方向和思考能力进行把握,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分散思维,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也有很大的提升和帮助。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应努力提高自身素养,立足核心素养教育,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努力做学生道德情感的引领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课堂智慧的追问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让道德与法治课程真正焕发出独特的生命活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