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病虫害防治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及相关措施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16期   作者:郭婉琳、尹华阳
[导读] 随着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对提高,林业面积不断扩大,森林病虫害问题的存在,影响林业建设质量,不利于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郭婉琳、尹华阳
        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安徽省合肥市230031

        摘要:随着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对提高,林业面积不断扩大,森林病虫害问题的存在,影响林业建设质量,不利于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鉴于此,文章对森林病虫害现状与具体防治措施展开探讨。
        关键词:林业生态;生态环境;病虫害;林业建设
        引言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森林保护力度也逐渐加大。森林管理工作的影响因素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人类为了自身利益乱砍滥伐,破坏了森林环境。二是病虫害和外来物种对森林的侵害。虽然我国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由于新型病虫害不断增多,森林防治人员不能及时采取措施防治,导致出现大面积森林病虫害。
        1森林病虫害防治对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
        目前,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已经进入了关键时期,各个方面的安排都要从长远角度出发,特别是在病虫害防治上,该项工作的价值十分突出。因此,在实际防治期间,不能继续采用传统方法、思路进行防治,要对防治方法进行创新,从而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第一,落实森林病虫害防治,其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获得了不错的成绩。针对不同类型的工作进行适当安排,对林业进行全方面部署,进而为后续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第二,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期间,要不断加强林业可持续发展。例如,在林木系统种植期间发生病虫害,可能会导致林业出现较为严重的内耗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威胁。当前应采取合理措施对森林病虫害进行防治,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
        2.1资金的投入相对缺乏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资金缺乏,防治所需的设备和药物采购受到影响,导致防治工作无法顺利开展,使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影响森林生态效益的发挥。
        2.2防治效果不佳
        目前,从全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形势来看,一些省份和地区受灾面积呈逐年增多的趋势,而且病虫害种类也逐年增多。尽管各级林业部门高度重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不断出台政策,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防治效果不佳。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如下。一是人工造林面积大幅度增加。人工造林的特点是树种单一,一旦出现某种病虫害,扩散速度非常快,短时间内会大面积暴发,导致某种病虫害危害加剧。二是受气候条件影响。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气温上升加剧,以往越冬季节大部分害虫虫卵会被冻死,而由于气温升高,冬季害虫的死亡率会降低,导致来年春季害虫繁衍速度加快。三是由于长年使用农药防治,有些害虫具有一定的抗药性,也给防治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四是极端天气逐年增加,特别是干旱天气越来越多,而干旱季节树木活性减弱、抗病能力下降,病虫害就会加剧发生。
        2.3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和措施较为单一
        随着现代林业体系完善,森林种植水平不断提升,但是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和措施没能体现出多元化趋势,在实践中缺少对于综合防治方法的利用,而针对单一的病虫害防治手段还过于粗犷,没能形成精细化的针对性策略,很多林业工作人员甚至对于不同的林木品种统一采取相同的防治手段,这样的做法明显缺乏合理性,还有可能造成对部分林木的伤害,不仅没能有效的阻断病虫害滋生,还造成了人力资源和成本资源的浪费。
        3森林病虫害防治提升措施
        3.1加大对森林病虫防治的资金投入
        在整个防治工作中,都要结合森林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森林工作计划和预防制度。在具体的计划实施过程中,要不断优化和更新现有的制度和模式,及时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大资金投入。

通过先进技术的投入,及时完善森林病虫的监测基础,为突发事件和情况的解决提供技术和资金保障,实现对森林情况的实时掌握,最大限度地提升森林病虫的防治效率,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还要加强对生物防治技术领域的研究,让生物系统为森林生态的平衡提供支持,以提升森林病虫防治的效率。
        3.2充分发挥技术骨干作用,提高森林病虫害预测精准度、建立健全的预警机制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不断提高林业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充分调动并发挥林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做到精准预测。在实际工作中,要定期或不定期对林木种类和其生长特点进行摸底调查,只有真正掌握林区的详细情况,即区域内病虫害的真实信息和数据,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到精准预测,根据调查取得的数据信息快速制订防治计划,建立病虫害防治数据库,在病虫害泛滥成灾之前采取技术措施遏制发展苗头,减少病虫害问题带来的危害。
        3.3优化病虫害防治技术
        要想提升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做好幼苗的管理工作。在森林幼苗的培育期,针对其生长周期以及每个周期的生长特点制定详细的管理方案,保证森林健康生长,增强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减少病虫害的侵袭。二是提升后期养护水平。森林养护工作至关重要,各个部门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强重视。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森林养护密切相关,对于长势较弱或者已经出现病虫害的植物及时采取防护措施,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为树木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对病虫害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在林木生长过程中,林业工作人员需要重视日常修剪,并根据树木生长情况进行除草,有效防止病虫害发生。
        3.4采取科学的生态治疗技术
        生态治疗技术与以往侧重农药喷洒的方式进行比较,前者在实际应用期间,能够对森林中各种病虫害进行彻底治疗,并且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以及对水源造成污染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生态治疗技术有很多种,常用的技术有生物类生态治疗技术和物理类生态治疗技术两种。生物类生态治疗技术主要是利用微生物或微生物代谢出来的产物,从而干扰病虫害产卵过程,合理控制森林中各种病虫害的数量,从而利用虫或菌达到治理害虫的目的。物理类生态治疗技术在具体应用期间,主要是对激光、紫外线、电光,以及温度等各种相关的物理媒介进行应用,对病虫害进行限制,避免病虫害对森林中植物造成侵蚀,对病虫害产卵或幼虫防治进行阻碍,通过对人为方式的控制,实现对森林中各种病虫害的合理治理。将不同类型的生态治疗技术合理地应用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在不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基础上,对森林中出现的各种病虫害数量进行全面控制,实现对森林初期阶段病虫害的有效预防,从而对森林资源合理应用,促进森林可持续发展。但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期间,对生态治疗技术进行应用,除了采用某种单一病虫害防治技术外,还要灵活应用不同类型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而使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整体质量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改善生态环境。
        3.5加强对木材的检测工作
        在森林病虫防治工作中,不仅有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还有外来生物侵入的因素引发病虫害。因此,加强对已有林木资源的整合和检测,加大宣传力度,让森林防疫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树木检疫的重要性,最大程度避免森林受到外界生物的侵害。另外,在实际预防过程中,还要加强对病虫产生源头的治理,进而促进森林病虫防治水平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病虫害已经成为我国林业发展的绊脚石,既破坏了森林系统的生态平衡,又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水平,还需要加强资金投入,提高防治技术水平,做好木材检测工作,切实保证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秀连.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探究[J].现代园艺,2018(20):62.
        [2]赵大庆.浅议如何有效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J].广东蚕业,2018,52(09):10~11.
        [3]闫辉.浅谈森林病虫害防治对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J].农民致富之友,2018(03):2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