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春晖
衡水学院, 河北省衡水市, 053000
摘要:为实现院校实验室与院校各院、部、系相关的教学配合,学校领导应着手建立与完善实验教学中心,在创新实验室管理的过程中同步进行此类机构运行机制的考量。本文首先简单叙述了为实现创新实验室管理,进行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概念;其次说明了实验教学中心的运行机制及创新管理模式,最后针对创新实验室管理中管理制度的建设及现代化人才的培养,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实验室;管理模式;运行机制
引言:当前各高等院校实验室管理较为分散,且功能相对单一。为提高院校实验操作质量,学校应当建立实验教学管理中心,通过内部严谨的工作分配对当前基础教学及设备、设施管理工作进行合理的协调和组织。因此,本文对创新实验室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思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实现创新实验室管理,进行实验教学中心建设
院校应结合校内资金及空间情况进行实验教学中心的初步设计。其实行内容主要涉及实验室搬迁、实验教学改革及实验中心创新管理新内容的应用、及相关人才有效培养这三个阶段。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全新的整合模式,对过往实验室管理及应用方式进行系统的整改。此类创新因牵涉内容较大,需在后期制定好相关运行机制,以保证实验期间各项工作的有序完成。
二、实验教学中心的创新管理模式及其运行机制
首先,应考量其创新管理模式。实验室的应用人员涉及到多个学院,因此实验教学中心的有效管理应由院校直接组建的中心管理小组掌控,并在期间实行动态管理法。其“动态”主要体现在组成人员的选用上。中心管理领导和小组成员招聘范围为全校师生,在成功聘用后,相关人员须签订合同、并接受定期考核。实验教学中心的主要领导为中心主任,其除要向院校进行中心管理工作及小组成员表现的汇报外,还要对管理小组成员进行工作执行考核。此类动态管理使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流动性,通过考核机制的奖惩制度亦能提升院校人员参与应聘,及在职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1]。
其次,应考量其运行机制。传统实验室设施及设备随应用逐渐老化,而相应的更换往往因资金及其他问题难以切实进行。同时部分实验室设备补全,或存在单项实验需多处进行的境况。当前实验教学中心在实验室应用方面打破传统,实行“一楼多室、自派导师、耗材配套”的平台化管理模式。其含义为院校可根据学生实验内容进行个性化实验安排,从实验器械及指导教师均能进行合理调配。期间如发生器械设施损耗,可由导师进行更换报表的签名,上交中心管理人员进行补配。此类平台化管理能有效提升各学院实验效率,最大限度发挥院校实验室的利用价值。
三、创新实验室管理中管理制度的建设
高等院校在创新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建设方面,应从效益与发展两方面入手。
为实现管理制度落实,相关工作人员可将制度内容装订为随手手册,同时规范工作记录表、仪器借用及维修登记表、实验室安全检查合格表等表格的内容,将其填写方式及上交制度添加在管理制度附录当中。同时,在实验教学中心建立管理系统操作室,应用配套管理软件,对当前中心中各实验室相关信息进行录入。其信息内容应包括实验室研究目标、实验室小组负责人及导师姓名、小组所属分院及器械应用情况。其中器械应用应外联至另一系统进行更加详尽的记录展现。此类信息均可打印成纸质档案,用于整体数据归档、成果申领及事故问责相关应用。在资源规划方面,实验室小组应在实验的前中后期向中心管理人员进行规划及成果汇报,期间如存在相关研究失利或终止等情况,应及时告知管理人员并进行撤离工作,以便实验教学中心空间及资源的合理应用。在申请投资方面,院校可制定多种制度,协同验证院校各项科研成果的收益评价,使其逐步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实验室管理建设的可行及合理性,及未来健康长期的可持续发展[2]。
四、创新实验室管理中现代化人才的培养
在实验教学中心的运行期间,为满足各学院、各专业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管理人员应展开实验教学优化政策。其主要涉及实验水平、项目、类型、内容等要素,以能力培养为目的,促进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操作水平的全面发展。在实验水平方面,应形成层次化的教学安排。导师应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由易至难地对现行知识进行了解。在实验项目方面,应结合教材知识的原有内容形成模块化实验教学操作。将相近或同类的操作进行归纳,在单次试验中同时进行,进而保证教学的高效性。在实验类型方面,应保证其应用多样化。导师可带领学生在原有实验操作设备的基础上适当进行课外拓展,丰富实践内容,提升研究趣味性,使学生对科学实验本身产生兴趣。在实验内容方面,应保证其系统且全面。部分实验教学自成体系,为避免内容设计较为单一,可联合同体系实验小组进行资源共享,在展现完整知识体系的同时,也可交流实验经验,加深学生间的感情。
上述人才培养基于实验结构本身,为促成人才现代化,院校更应从设备及实验手段等角度入手。现今科学技术发展蓬勃,诸如拍照显微镜、PCR仪、紫外分析仪等新型设备均已投入到教学应用当中,此类设备的有效投入可实现多项实验开展[3]。在模拟实验方面,院校可应用计算机技术及相关软件进行各项未验证理论的预测,并从中获取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进而提升实验成功率。
结论:总的来说,高等院校实验室的创新管理是一项内容庞大的工程,需院校领导、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努力,结合学校教学思路及实验室应用情况,在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中,逐步实现国家及社会对各大高等院校总各专业学子的发展要求。本文详尽规划了实验教学中心创新管理及运行机制,可保证院校实验教学的高质高效和有序进行。教师及学生也应积极参与到中心管理活动的建设当中,通过自身能力发展突破,实现学校实验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睿, 唐晗. 日本智库的管理机制与运行模式--以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为例[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9, 4(02):78-84.
[2]刘竞择.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管理人员核心能力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创新研究[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9(01):26-27.
[3]胡小明, 程国平, 刘沛松, et al. 化工实验教学平台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探讨[J]. 广州化工, 2020, 048(003):145-147.
作者简介:韩春晖,女,汉族,籍贯:河北衡水,生于:198702,工作单位:衡水学院,单位省市:河北省衡水市,单位邮编:053000,职称:助理实验师,硕士学历,研究方向:实验室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