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16期   作者:马兰
[导读] 我国的债券市场在30多年的发展中逐渐成熟起来,有了一定的成效,成为了我国进入市场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马兰
        黑龙江财经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摘要:我国的债券市场在30多年的发展中逐渐成熟起来,有了一定的成效,成为了我国进入市场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债券市场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一环,其种类丰富交易规模客观,目前市场上最为重要的直接融资方式及融资规模要远远超过股票市场。然而与国外在成熟度、发行量、管理模式以及信用评级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不如股票市场那样成熟,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首先介绍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情况以及在新管理办法出台后所呈现的新的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上阐述我国当前债券市场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对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建议。
关键词:债券市场;发展现状;趋势;问题研究
一、引言
        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是我国金融体系两大主要组成部分,债券市场在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后已初具规模,交易主体和交易规模也日趋成熟,种类涵盖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在内的多个债券种类,市场流动性大幅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债券市场的开放程度、种类、规模、活跃程度、监管成效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金融体质改革的核心之一是发展有效直接融资,提高在债券和股票市场的融资力度,为发展实体经经济提供资金支持。债券市场作为证券市场的一个重要分支,一方面可以起到良好的资金融通作用,将市场内的资金从剩余者手中转移到需求者手中,继而实现资金的合理有序配置;另一方面在资本逐利的驱动下将更多的资金流入风险小、效益好的企业,促进优胜劣汰;再次债券市场向来是中央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途径,在经济过度膨胀时,国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出售或者发行国债收紧银根减少货币供给量。在经济萧条市,国家通过减少发行或者购入国债向市场投放资金放松银根增加货币的供给量,从而有效地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二、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现状及其趋势
        第一,债券市场在整个金融体系的融资地位不断上升。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不断增强,在金融脱媒日渐成熟的情况下,将传统融资模式中银行独自承担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分散到众多的投资者中,此外银行间债券市场的7天回购利率已成为货币市场的关键利率指标,有望成为利率基准,可见债券市场对整个融资体系中的作用和意义。2019年我国国债发行4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发行4.4万亿元,金融债券发行6.9万亿元,政府支持机构债券发行3720亿元,资产支持证券发行2万亿元,同业存单发行18万亿元,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9.7万亿元。此外,我国投资者数量进一步增加。截至2019年末,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各类参与主体共计25888家,较上年末增加5125家。其中,境外机构投资者2610家,较上年末增加1424家。第二,债券市场在发行种类和交易层面不断创新。在发行种类上,结合市场的具体实情以及供需状况,推出了反应授信者较低层次信用的次级债券、混合资本债券以及抵押贷款等证券,这些能够帮助资本市场更好地补充和运用资本,进而更好地发挥对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第三,债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升。截至2019年末,共有600余家境外机构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从投资额度看,境外中长期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间市场的限额已取消,QFII和RQFII投资额度呈明显上升趋势。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对外开放的深化,大量境外机构对人民币产生了强烈需求,需要通过我国债券市场进行融资,目前,境外企业在境内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进行人民币债券融资的渠道基本畅通,发行人已经涵盖了国际开发机构、政府类机构、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等不同主体类型。预计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度推进,越来越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我国境内发行熊猫债的需求将逐步上升。


        发展趋势:第一,新推行的公司债管理办法推动公司债发行量的增加。在证监会2015年1月份发布的新的管理办法中,将境内公司债券发行主体扩大至所有公司制法人,在发行主体的扩容、非公开发行制度的建立、审核流程的简化后的刺激效果明显。第二,企业债的发债增速下降。受制于严格的资质审核和审批周期较长以及公司债大举扩容对于企业债替代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债发行量下降明显。
三、我国当前债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市场监管重叠现象严重,政出多门,具有较强的体制约束力。目前没对证券市场的监管主要采取的是行政审批性质的行政性监管,仅监管部门就包括央行、财政部、银保监会、发改委,缺乏现代化的市场监管框架和理念。正是这种政出多门的分散而又重叠的监管体制,让债券的发行审核以及上市交易和信用评级的标准各不相同,监管的标准更是千差万别,监管的漏洞严重制约现代化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第二,场外交易市场和场内交易市场联系度不高,内外市场割裂现象严重。国内的债券交易市场分为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柜台交易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其中前两者属于场外交易市场,后一者属于场内交易市场。不同的是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主要面向机构投资者,交易所市场主要面向的是个人和中小投资者,债券交易市场分割现象严重。第三,社会信用体质不够健全,评级机构缺乏权威。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债券市场评级尚处于起步阶段,评级质量在与国外大型知名评级机构相比时缺乏公信力和权威性,评级虚高、评级结果区分度不够、信用风险揭示程度不足等问题层出不穷,评级行业的无序竞争现象较为严重,部分评级行业为了谋取暴利放松了对债券评级的严格审核,造成市场上优质评级的债券诸多,一方面迷惑投资者投资实际评级不高的债券,另一方面会加大风险的波动性,粉饰风险溢价。
四、进一步完善我国债券市场的相关建议和措施
        第一,要坚持市场为核心的原则,减少行政性监管。整个金融市场改革的重要方向就是简政放权、去行政化,把调节供需的左右手还给市场,供市场支配。政府在引导简政放权的同时,促使各市场主体归位尽责,并健全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和完善违约救济机制,减少市场的风险波动,实现从发行审批的职能过渡到服务各机构的市场化选择职能上。第二,推动交易结算,实现场内和场外交易互联互通。对于国内的债券交易市场,若实现交易的集中化、内外市场的融合与统一,必须有效解决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的割裂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将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与交易所市场在市场的准入条件、信息披露以及投资者保护制度架构上双双进行统一,产品交易和托管结算可以在两个市场自由流转,形成统一的收益率曲线。第三,要加强对信用评级制度的管理,逐步形成合理有效的信用评级制度。企业和个人的资信评估一般都由中介机构来完成,在整个信用体系的建设中,中介机构的作用至关重要。企业和个人的资信到底是它好、它坏,必须要有一个被大家承认的、受管理监督的中介机构说了算。所以中介机构的从业水平将直接关系到整个信用体系的建设,推进信用评级工作应该首先从加强中介机构的管理入手。作为信用评级中介机构的行政管理部门,主要应该负责资信评估的法规建设、中介机构市场准入手续的审查等方面的管理工作,而不应直接参与企业和个人的资信评级。对于评级机构自身而言,要加强对评级技术的深入研究,提高信用评级的可信度,纠正激励动机短期化的行业弊病,努力积累行业声誉和社会公信力。

参考文献:
        [1]董赛飞.我国债券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经济期刊.2016:7
        [2]马昕雅.我国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2018:32
        作者信息:
马兰,1992年生,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工程硕士,现任教于黑龙江财经学院经济系投资学教研室,地址:黑龙江哈尔滨呼兰区学院路1230号,手机186408461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