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巴东县特色农业产业振兴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16期   作者:谭芸
[导读] 要实现乡村振兴,就不能忽略了产业所能够发挥出的重要作用。而要推进产业发展,就必须要注重特色农业的发展。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地区实际情况,对特色农业产业振兴问题进行了探讨。
        谭芸  
        湖北省巴东县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湖北恩施444300)
        摘要:要实现乡村振兴,就不能忽略了产业所能够发挥出的重要作用。而要推进产业发展,就必须要注重特色农业的发展。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地区实际情况,对特色农业产业振兴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特色农业;产业;产业振兴
        产业兴,乡村兴。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巴东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分析产业振兴的现实基础及面临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关建议和意见,对近年来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推进特色农业产业振兴的较好基础
        多年来,巴东县始终把产业建设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破解“三农”问题、助力脱贫攻坚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以板块基地壮大为重点,推动新型主体培育、产业集群建设和特色品牌打造,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我县现有集中连片万亩特色板块基地9个、国家级一村一品专业村3个,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柑橘)标准化生产基地3万亩;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6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38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5家、省级示范社13家、州级示范社44家,家庭农场546家。成功创建中国驰名商标1件,有效“三品”标识26个。“巴东独活”“巴东大蒜”、“巴东豆干”、“巴东红三叶”、“巴东郡贡茶”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巴东玄参”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列入湖北省道地药材“一县一品”优势品种建设。我县连续八年保持全国产粮大县,连续六年保持油料生产大县,连续八年保持生猪调出大县,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中西部地区农产品加工示范县”。巴东硒果山休闲度假村、巴东野花村、巴东九端茶业观光园、巴东黄莲坪生态休闲观光园被省农业农村厅认证为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2019年可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两不愁”问题基本解决,“三保障”目标基本实现,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集体经济逐步壮大。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推进特色农业产业振兴的瓶颈与短板
        (一)地理条件制约较大。 一是地势条件差 。巴东“地无三里平”,地表平均坡度 28.6 度,其中 25 度以上的高山占总面积66%,山高坡陡,地质条件复杂,现有耕地面积 68 万亩,仅占国土总面积的 13.5%,人均耕地面积不足 1.4 亩,其中坡度在 15-25度以上的坡耕地超过 70%,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条件差,灌溉、机耕路、田间路、仓储保鲜物流等硬件设施配套难。 二是交通基础薄弱 。巴东对外交通不便,县城区是湖北武陵山片区唯一不通高速的县城,南北向交通不畅,通村路等级偏低,大部分行政村到县城及周边城市尚不便捷,农村物流发展滞后,运费高昂,商品物资和农副产品上行下行受阻,销售渠道受限,严重制约了本地特色产品市场开拓能力。
        (二)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粮食等传统产业占用了大部分生产资源,特色产业空白村仍然存在,茶叶、柑橘、药材等农业主导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如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15.31万亩,但丰产面积不足50%。二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深 。乡村旅游、休闲农业、采摘农业、农产品电商等还处于培育起步阶段,存在低水平模仿、模式单调等问题,且大部分是社会资本创办,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健全,打工收入仍然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数仅占湖北省平均水平的 69%;同时,产业平台效益发挥不充分,农村淘宝、供销e家、淘实惠等电商平台遍布,但部分网点形同虚设,利用程度不高。三是农业企业实力不强 。

农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存在,全县仅有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 16 家、州级以上农民合作示范社62家;新型经营主体多而不精,部分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再加工能力不强,全县约70%-80%的柑橘通过果商在田间地头收购,直接进入初级市场,价格偏低;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品牌,市场竞争力不强,全县几乎没有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农业知名品牌,农产品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突出,即使全力打造“巴东郡贡茶”,但与“恩施玉露”、“利川红”等茶叶品牌还存在差距。
        (三)人力人才流失严重。一是农村空心化现象较突出。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农村人口尤其是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且年富力强的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空巢村”、“老龄村”成为普遍现象,我县农村人口中外出务工、经商的约占农村总人口40%以上,村内留守农民大多是老弱病残,且20%在集镇、城区陪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偏少,导致一些产业政策在部分村难以落实。二是农村专业人才匮乏 。我县服务农业产业的专业人才队伍不稳定,流失严重,全县乡镇公益性服务组织人员仅 256名,乡镇农技、畜牧服务人员仅180名,流失率达55%,且多年未新进人员,人员老化严重,面临断层困境。
        三、对策和建议
        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特色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强化规划引领,在分类指导上做文章。突出产业融合,走特色发展之路,坚持以文化为魂、以山水为韵、以旅游为媒、以投资为要、创新为最,集中精力做好农业+文章,擦亮巴东特色品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坚持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为抓手,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形成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特色突出、层次鲜明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一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和特色民宿,努力探索新模式,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区域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集群。以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载体,着力构建“生产+加工+科技+品牌”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二是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严格坚守耕地红线,坚持绿色生产,积极发展绿色、有机、富硒农产品基地,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积极推行节水节肥节药的绿色生产模式;着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完善农田水、电、路、网、流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三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吸引有实力、懂技术、会管理的优秀人才参与农业经营,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培植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完善联结机制,努力让农民在创新经营中更多受益。四是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着力扶持大龙头,狠抓深加工,拉长产业链。五是突出品牌建设。抓好品牌农产品生产标准、加工标准、流通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建设,建立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监管体系,为品牌建设提供坚实保障。六是着力政策保障支撑。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必须树立以“四个优先”为核心的政策导向,建立健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特色农业产业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财、物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小艳.农业产业化发展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0(02):102-103.
        [2]王小艳.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9(21):121-122.
        【作者简介】谭芸(1967.05-),男,土家族,湖北省巴东县人,大专学历,湖北省巴东县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农艺师,主要研究方向:茶叶、果树、中药材生产技术。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