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萌 陈小林
奇瑞汽车(河南)有限公司
摘要:从传统物流向智能物流的转变是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差异化竞争背景下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要求和自然选择。在此基础上,文章以差异化竞争为突破口,针对智慧物流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障碍,提出加强顶层建设的设计,充分落实智慧物流的理念,完善运行智慧物流信息标准体系,实现企业信息化,创建智慧物流平台,促进资源和信息共享,完善智慧物流政策体系,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差异化竞争 智慧物流 “互联网+” 人工智能 信息技术
据统计,2018年中国智能物流市场规模将达到4070亿元,同比增长20.4%。预计2020年中国智能物流市场规模将超过5850亿元。到2025年,中国智能物流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智能物流的飞速发展实现了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型升级,促进了物流效率的提高,凸显了“智能”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但与此同时,在智能物流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各种问题。本文基于差异化竞争的模式,探讨了智能物流建设中存在的发展障碍,并提出了差异化竞争的突破策略。
一、差异化竞争格局下智慧物流发展的障碍
当前,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中国物流业进入了加速由传统物流向智能物流转变的关键时期。尽管中国的智能物流蓬勃发展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它仍然面临着一些发展困难和障碍。
(一)智慧物流理念没有全面落实到位
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冲击下,尽管中国物流企业已经意识到转型的必要性,但他们仍不清楚智能物流的概念,尤其是智能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同时,他们客观上缺乏智能物流技术运营的基础设备和专业人才。
尽管一些物流企业使用智能物流技术,但仍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总体而言,中国的智能物流仍处于探索阶段。尽管许多新兴技术公司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加入了物流领域,但是智能物流的概念仍然无法付诸实践。
(二)智慧物流信息基础标准体系不健全
所谓“智能物流”,就是将智能硬件,物联网,大数据等智能技术与手段与物流技术相结合,以提高物流系统的分析决策能力和智能执行能力,实现整个物流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智能物流技术,设备和业务运作流程的标准制定,以及智能物流信息数据,管理和相关应用的开发标准尚不完善,迫切需要加强标准化建设。另外,中国智能物流缺乏标准化人才,也制约了智能物流的发展。
(三)智慧物流信息技术系统不畅通
传统的物流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整个行业存在规模小,分散,无序等问题。同时,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也使它存在许多治理问题。
在当前物流运作过程中,其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内部要素流动受阻,其无法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现今,新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虽然传统物流正朝着智慧物流方向转变,但由于信息技术系统不通畅,导致智慧物流资源整合滞后,其货物跟踪与配送、仓储管理与运行、运输管理能力等均受到影响,从而使信息技术无法融合到物流全程。
(四)智慧物流政策体系不完善
尽管国家出台了《互联网+高效物流实施意见》等文件,我国物流业在物流,仓储,物流,运输和物流配送方面的智能化大大提高了自动化程度,也提高了工作水平物流企业的效率问题,但我国的物流企业仍然存在“无序,分散,薄弱”等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和有关行政单位,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供物流企业实施。智慧物流业务营造宏观环境。
同时,中国的智能物流仍处于探索阶段,成功案例很少。因此,在特定的运营过程中,容易发生管理权限划分不清,勘探环境不明确等问题,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智能物流的有序发展。
二、差异化竞争格局下智慧物流发展的突破路径
“智能物流”是一种新的业务形式,是一种基于差异化竞争的模式,它通过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加快了物流企业的运营和管理。然而,由于诸如智能物流概念的推广不充分,信息基础标准体系不完善,信息技术体系不受阻碍,产业政策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已经成为物流企业“智能”发展的阻碍。因此,为解决上述障碍,本文提出了以下突破性策略。
(一)加强智慧物流的顶层设计,全面落实建设理念
2009年,“智能物流”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受到了中国物流业的广泛关注。显然,智能物流可以改变传统物流业在发展中的“乱、散、弱”等问题,可以降低物流成本,节省物流时间。
一方面,物流强调提高智慧,努力加强高端设计,从强调智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出发,提高物流意识水平,特别是鼓励传统物流向智慧物流转型,加强智慧物流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为智慧物流运作提供根本保证。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智能物流协同设施建设,构建“县乡城乡”三级智能物流治理体系,突破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障碍,构建智能的物流网络配送环境。
另一方面,要加强传统物流理念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全面落实智能物流建设理念。为了提高物流业的整体水平和服务能力,物流企业必须加强物流运作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能力,特别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必须善于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物流运作的业务流程和能力。相应的管理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
(二)健全智慧物流信息基础标准体系,实现企业运行信息化
从建设标准的差异出发,推动物流企业完善智能物流信息的基本标准体系,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连通。一方面,应将物流企业的局域网转变为智能物流的互联网,从根本上可以发挥智能物流的核心作用。另一方面,有必要改进智能物流信息的基本标准体系,尤其是要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优势技术的应用。
同时,有必要加强对智能物流人才的培养,使员工在通过培训进入公司之前,能够充分理解物流运输方式,物流方法和物流成本计算等业务知识。物流管理人员主观任意性和标准不一致造成的混乱、矛盾和浪费。最后,有必要整合智能物流行业的人力资源,定期进行专门培训,并培养一批智能物流行业的专业人才。
(三)创建智慧物流平台,促进资源与信息共享
从物流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来看,智能物流主要涵盖运输、仓储、配送、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等生产程序。从涉及该行业的物流企业来看,它主要涉及商业运作、科学技术、商业合作、银行贷款和其他相关产业。
在智慧物流建设过程中,将现有的物流企业、社会资源、社会资本、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等去中心化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通过构建信息、智能、开放的信息共享平台,进行利用社会资源改善物流业,这也是增强智慧物流运作能力的一种有效的资源整合方式;另一方面,我们应该从信息平台的层面来构建区域和国家的智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更好的完善信息,促进资源共享。
(四)完善智慧物流政策体系,确保可持续发展
从差异化竞争格局的背景来看,中国的智能物流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物流业的运作方式。它符合现代物流业的技术要求和发展方向,实现了物流业的自动化、网络化、可视化和实时发展,这是物联网发展的趋势。
因此,有必要从行业差异的角度加强对智能物流业的必要法律保护和政策支持,这是保证智能物流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有必要从法律和政策的角度为智能物流的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并通过制定产业管理体系,进一步打破影响和阻碍智能物流发展的政策瓶颈和制度障碍。这是为了充分发挥智能物流的优势和特点,实现智能物流可持续发展的吸引力。此外,应凝聚和推广智能物流行业的建设经验,以确保从传统物流向智能物流的有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