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华
(佛山市南海区盐步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 佛山 528247)
摘 要:中职学校开设的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对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如何有效改进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课程系统,以此促进中职学校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探讨以企业需要为导向的中职机器人专业课程开发,深入企业调查,详细了解工业机器人对技术员的需要,以中职学校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工业机器人为主线,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提炼工业典型工作任务,制定相关课程标准,完成有关教材的编写工作。
关键词:企业需求;中职机器人;专业课程
一、企业对机器人技能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器人产业的迅猛发展使教育行业需要对机器人培养战略进行积极部署。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工业发达区,对机器人专业人才有着强烈需求,许多职业学校也开设了工业机器人专业,以填补未来对工业机器人的大量需求空白。面对市场需求,我国一些中职学校开设工业机器人相关专业,以智能制造背景的工业机器人岗位需要为导向,开展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课程系统改革。
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以来,佛山制造业迅速发展,已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形成了以一汽大众佛山汽车制造基地为中心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促进了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佛山汽车厂等一批先进制造企业的发展。佛山作为传统制造业大市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量很大,已有400多家上规模的企业开展了“机器换人”的实施,以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改造传统生产线,提高自动化水平。由此可见,佛山地区急需大量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人才。随着智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佛山甚至珠三角地区的机器人应用与维护技能人才需求都将越来越高。表1为本次被调查企业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现状统计。
表1 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现状统计表

二、中职学校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中职学校为了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必须根据企业需要进行专业课程的开发,课程的开发关键是学校积极与有关企业合作,积极开发相关的企业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及职业岗位的需要,参照有关职业资格的技术标准,对工业机器人专业进行课程系统的开发和建设。
1.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课题组对佛山新鹏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了调研,详细了解佛山和珠三角企业对转型工业机器人技能人才的需要,从企业对工业机器人技能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与企业技术人员和行业专家进行了商讨,明确了我校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德为先,立德树人;培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智、体和美劳全面发展,面向佛山汽车制造、机械加工,食品和新能源等行业,以及机器人生产企业;从事机器人本体与工作站系统的安装调试、设备维养、机器人操作编程、售后服务等专业岗位;具备电工识图、机电设备安装及修护、机器人工作站安装与调试、机器人控制与编程等相关专业技能,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良好的社会职业道德、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一定的创新意识,以及继续学习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技能人才。
2.归纳企业典型工作任务
在进行企业行业调研、专家访谈会、职业能力分析会的基础上,研讨得出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梳理出适合中职阶段人才培养的3类岗位、11大典型工作任务及其职业能力要求。如表2所示:

3.制定专业教学标准
通过分析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的技能需求与职业素养需求,深入了解企业工作岗位的特点和规范要求,总结归纳企业工作任务对员工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制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教学标准,专业相关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体系。
4.设置核心专业课程
在完成工业机器人以企业需要为导向制定的工业机器人专业教学标准后,工业机器人相关课程的开发关键是如何按照企业岗位的需求,学生接受识别能力,学校实训装备,确定工业机器人的实训项目,分解练习任务,完成项目课程教材开发。分解后的任务,应将理论知识与实操的技能培训相结合,具有一定难度,适合于学生的学习,同时也满足了企业职位对技能的需要。如下图1为机器人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路线:

图1 机器人专业核心课程开发路线
三、机器人专业相关建设
机器人专业课程的开发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在完成了工业机器人课程系统构建之后,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师资培训等建设。
1.师资培训。加强工业机器人师资培训,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参与企业项目开发或技术改造,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或能工巧匠到学校进行专项训练或现场指导,鼓励专业老师参加各类等级的技能鉴定及竞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与教学能力,培养专业领域的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2.教材建设。根据工业机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课程体系的要求,以企业机器人相关的工作岗位为出发点,课题组与企业一起完成了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为了解决专业技术教育课程设置所需要解决的问题,采用了项目性教学体系,每个项目的设定必须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明确的工作任务,规定完成这项工作的能力要求。课程的设置一定与工作任务匹配,要按照工作任务来设置课程,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
3.实训室建设。实训场室的建设依托学校合作企业建立校外工业机器人实训基地,建立校内机器人实训中心,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为学生提供实训和实习的强有力保证,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工业机器人技能人才。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充分使用机器人实训室,开展项目性教学工作,以任务驱动的课程模式,实现高效的实训课程。同时,对机器人实训场室文化建设实行6S管理,创造出浓烈企业文化氛围和机器人专业特色的育人环境。
4.学生培养。本专业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施宽口径的教育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尤其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使他们具备继续学习和就业的能力。培养一批具有综合性职业能力,直接在生产、服务和技术管理等一线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学校组织了对课程整合,使课程互相衔接,前后联系起来,基础宽广,把重点放在了专业技术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技能上。充分整合课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开发出机器人专业课程,配合使用符合实际的校本教材,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育资源的利用,节约学生学习时间,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束语
现阶段,中国制造领域应用的工业机器人范围逐渐扩大,在此环境下,工业机器人技能人才的培养也非常重要,中职学校作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应当发挥其主要作用,在进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开发研究时,以企业技能需求为导向,为学生构建合理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9/content_9784.htm. 2015-05-08.
2.张昀頔.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教学资源开发浅析[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9(08)
3.毛世杰.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方向核心课程开发—以《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为例[D].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19.
4.吴传茂.新形势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探索[J].新校园,2016(3):5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