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常军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政治机关系硕士研究生
【摘 要】军队党内政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长期党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能够判断和引领军队党组织和党员政治心理、政治行为与政治形象的精神和物质成果总和。军队党内政治文化在党的组织和军队编制体制的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特点,相对与一般党组织,军队党内政治文化具有高度的纯洁性、浓厚的军事性、严格的纪律性和强烈的战斗性等特征。分析军队党内政治文化的特征,对于我们有针对性开展军队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具有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军队 党内政治文化 特征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军委党的建设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标本兼治,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注重在固本培元上下功夫,引导大家正心修身、律己持家、清廉为官,自觉抵御歪风邪气的侵蚀。[ .习近平在中央军委党的建设会议上强调:全面加强新时代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 为开创强军事业新局面提供坚强政治保证[N]. 解放军报 2018年8月20日 (1)]在新中国成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党的核心使命任务是建设军队和领导军队作战,党的各级组织的任务也是以军事为主,党内政治文化与军队党内政治文化内容和特征大体相同。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主要任务和建设重点都发生了转变,领导军队建设和作战从核心任务变成了党的工作的一个中重要方面,军队党的建设重点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调整,因此军队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党内政治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具备党内政治文化普遍特征外,还有自己独特之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度的纯洁性
党的纯洁性是增强党性修养的基本要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党内政治文化在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性、组织纯洁性、作风纯洁性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纯洁性不仅是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目标,更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本质属性。军队党内政治文化高度纯洁性反映党对军队的政治要求,其根本就是毫不动摇的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听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指挥,坚决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保持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我军历来将保持党组织和党员队伍高度的纯洁性视为我军先进之所在,优势之所在,力量之所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我军都对如何保持党组织和党员的纯洁性进行过理论和实践探索。建军伊始,毛泽东同志就意识到我军党内“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对于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妨碍极大。若不彻底纠正,则中国伟大革命斗争给予红军第四军的任务,是必然担负不起来的”[.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六册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726],并指出了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表现和来源,“号召同志们彻底的加以肃清”。延安时期,根据中央“整风运动”指示精神,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于1942年6月下发《关于军队中整顿三风的学习于检查工作的指示》,在八路军、新四军中开展整风,进一步增强了提高了军队党员、干部队伍的纯洁性。自习近平同志任军委主席以来,他也多次强调军队要“增强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我军90多年来对加强军队党组织高度纯洁性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伴随着军队党内政治文化形成、发展的全过程,成为军队党内政治文化鲜明特征。
二、浓厚的军事性
从根本上讲,军队党内政治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式,是由实践决定的,军事实践是军队党内政治文化发展的基础。我军是由党所缔造,处于党的绝对领导下,军队党内政治文化伴随着人民军队诞生而产生,随着革命战争和和平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而丰富拓展,根据党赋予我军使命任务的需要而变换形式,形成了鲜明的军事特色。建军初期,在武装反抗国民党血腥镇压,开辟、保卫红色根据地,进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残酷军事斗争中,我党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建军原则,确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基本制度,提出了解决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无产阶级性质新型人民军队的原则和方向,奠定了军队党内政治文化的基础。长征时期,在面对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在我军损失惨重,面临生死抉择情况下,党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矫正了党的思想路线和军事斗争策略,最终取得了长征的最后胜利;抗日战争时期,党通过延安整风运动和八路军、新四军整军运动改进了党的作风,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巩固了军队党组织,提高了党员素质;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我军做出了相应的调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在党的直接指挥下,我军担负着更加多样的军事任务,在建设现代化革命军队实践的过程中,军队党内政治文化也得到了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围绕新时代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强大人民军队、怎样建设强大人民军队,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判断、新的理论概括、新的战略安排,在波澜壮阔的强军实践中,带领全军深入进行理论和实践创造,形成了习近平强军思想,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发展的新境界。在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指引下,军队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内政治生态持续改善,军队党组织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持续增强,备战打赢能力不断提高,军队党内政治文化的军事性更加突出,并为党的军事活动提供了强大的文化动力。
三、严格的纪律性
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严明的纪律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自觉追求和重要建党原则,军事实践是最严密的社会活动之一,需要严格的制度,严明的纪律和高度自觉的组织纪律观念保证军队内部步调一致,整齐划一,军队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党在领导、建设军队及进行政治和军事实践活动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必然更加突出纪律性。同时,军队党内政治文化是军队党组织及其党员在长期的党内政治生活中,通过对党内政治现象进行认知、情感、评价形成的行为、心理和价值判断,这其中必然包含着对党内法规的认知、情感和评价之后形成的关于党内法规的价值判断。正是由于军队党内政治文化长期以来对成员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军队党的纪律和规矩才能成为各级党组织和及其成员的行为准则,成为他们深层次认知和行为动力。在我军历史上,严明党的纪律,加强党组织纪律建设贯穿于军队党的建设的始终,是保持军队党组织凝聚和战斗力,确保军队在思想行动上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一致,确保军队能打仗,打胜仗的重要经验。建军初期,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依托战争实践,针对当时“军队党员条件之差组织之松懈”,有针对性开展军队党的纪律建设,明确军队党员入党标准,对“旧的基础厉行清洗”、“严格的执行纪律,废止对纪律敷衍现象”,制定了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等系列纪律法规,力求建设一支“自觉遵守铁的纪律的铁的红军”。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党通过整风运动和整军运动,一如既往的探索以纪律和制度推动军队党的建设不断深化拓展的新途径。新中国成立后,军队党的纪律建设更加规范。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依托制度载体,创新军队党的纪律建设,注重制度建党、纪律护党、依规治党,独创性地解决军队党的纪律建设中的特殊矛盾和复杂问题。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军,持续用力整风肃纪,中央军委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自身作风建设的十项规定》、《严格党员领导干部纪律约束的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法规制度,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恒心不断加强军队党的纪律建设。党在军队中90多年的纪律建设实践,已经成为军队党内政治文化的鲜明特点。
四、强烈的战斗性
党内政治生活战斗性是党的全部战斗力的基础,始终保持党内政治生活的战斗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重要原则和优良传统。军队是要打仗的,战斗力检验军队一切建设的唯一标准,军队建设的各项工作,如果离开战斗力标准,就失去了根本意义和根本价值,军队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军队党内政治生活的灵魂,必然更加强调战斗性,这是由军队使命职责决定的。同时,军队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军队党组织和党员在长期党内生活中形成情感、认知和价值观,只有更加强调战斗性,才能确保党内政治生活旗帜鲜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确保与战斗力建设相悖的做法在党内、军内无处遁形;确保军队各级党组织成为激浊扬清的战斗堡垒,使每个党员都成为扶正祛邪的战斗员,自觉用战斗力标准衡量军队建设质量和效益。注重军队党内政治文化战斗性是我军90多年党建光荣历史的经验总结。古田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明就确指出“党内批评是坚强党的组织,增强党的战斗力的武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六册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730]并提出了“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六册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732]的目标,由此奠定了党内批评这一党内政治生活战斗性的基本原则。抗日战争时期,全党不仅通过整风运动排除了错误路线的干扰,形成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党内三大作风,同时,为了取得敌后斗争的胜利,要求军队“必须彻底克服太平观念与战争的冷淡的态度,使部队一切政治活动,都具有高度的紧张性、战斗性,没有丝毫疲惫,没有丝毫的太平观念”[.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政治教研室. 军队政治工作历史资料第六册[M]. 北京:战士出版社,1982:542]。改革开放初期,未彻底“文化大革命”错误影响,全军以批评和自我批评为武器,开展了真诚深刻的思想斗争,为部队的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四大危险”“四大考验”,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不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呈现勃勃生机,党内政治生活战斗性愈加突出,军队各级党组织更加坚强有力,备战打赢能力更加突出。
作者简介:宋常军,出生年月:1986.10 性别:男 籍贯:陕西宝鸡 研究方向:军队党建,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政治机关系硕士研究生,中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