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颖敏 孙旭峰 幸芳
广州市番禺质量技术监督检测所
摘要:兽药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畜禽疾病时应坚持一个原则,就是防止药物残留污染畜产品。兽药在降低畜禽发病率与死亡率、促进畜禽生产、提高饲料利用率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集约化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兽药的应用品种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兽药残留作为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性影响的重要因素,兽药残留不仅直接对人体产生急慢性毒性作
关键词:肉类食品;兽药残留;来源;危害;防控策略
随着人们对动物源食品由需求型向质量型的转变,动物源食品中的兽药残留已逐渐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联合专家委员会从20世纪60 年代起开始评价有关兽药残留的毒性,为人们认识兽药残留的危害及其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资料,文章针对兽药残留的种类、产生途径、残留药物及其危害做了阐述。
1 兽药检验机构总体情况
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国家兽药检验机构依法开展肉类食品安全监督和检验工作,是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兽药检验机构致力于对肉类食品质量的准确检测与评价,推动肉类食品质量提升,维护人们用药安全。现阶段,我国已经建成了比较成熟的兽药检验网络,大到国家,小到,均有设有兽药检验所,今年来,兽药检验机构变化深刻,本文以为例,对兽药检验机构的发展与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作为肉类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国2019年新修订的《肉类食品管理法》内容来看,我国对肉类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和重视度日趋提升,加快推进兽药检验机构改革,以深化机构建设,创新职能,优化兽药检验的任务内容和检验质量。本文以兽药检验机构为例,对兽药检验机构的现状与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现有兽药检验机构历经多年发展,时至今日,在国家政策和资金推动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论是基础设施、仪器设备等硬性条件,还是在技术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软实力,均日趋完善,检验范围已经由单一的兽药检验拓宽到保健品、化妆品,以及食品等领域,且随着未来整体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检验范围还将进一步深化。
1.1 硬件设施建设方面
从兽药检验机构的固定资产方面来看,在多年来政府的支持下,各机构已经形成一定的资产规模,但受区域发展差异性影响,各机构资产规模的大小截然不同,多者可达几千万,少则几百万;从建筑用房角度来看,日前,已有多家兽药检验机构更新了检测场所,与过往相比,肉类食品实验和检测条件大为改观,各兽药检验机构均建有无菌操作间、留样间和标本室,甚至有发展较好的机构,建有辅助用房;从仪器设备角度来看,各机构间均引进了专业的肉类食品和食品检验设备,但在大型精密仪器方面,还有部分机构因资金问题尚未引进[1]。
1.2 人力资源建设方面
最新调查发现,在多家兽药检验机构中,在职人员多为转岗,在肉类食品和食品检验方面并不具备精湛的专业能力[2]。
1.3 业务和能力方面
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全部的兽药检验机构均接受了多次的资质认定工作,并在认定的过程中得以不断的总结经验。目前,兽药检验机构已具有相对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但从兽药检验机构的年均兽药检验数目来看,其平均值与国家规定标准尚存差距。
1.4 科研情况方面
大部分的的兽药检验机构能够积极主动参与科研项目,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有些成果还获得了国家级和省级的科技成果奖,但也有一些兽药检验机构的科研能力不强,有一些检验机构只能从事一些常规的检验项目,对于复杂检验项目的科研攻关能力还有待加强[3]。
2 兽药检验机构的现状
2.1 经费问题
兽药检验机构的资金皆来源于政府行政拨款,总体来看,对于常规的兽药检验工作来说,经费是可以得到保证的,但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有一些兽药检验机构没有足够的经费用来引进高精尖的检验仪器和设备,涉及到相关检验项目时,需要送到其他兽药检验机构或省级兽药检验机构来检验,这直接影响着检验工作的效果和效率[4]。
2.2 高层次人员问题
为顺应改革,实现自身人才队伍优化,兽药检验机构越发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部分兽药检验机构已经引进了一些高学历、高职称的兽药检验人员,但由于药检机构的编制有限,引进人才的规模也就受到相应的限制,所以,从总体看,高学历、高职称人员的占比依然较低[5]。
2.3 仪器设备管理和养护不到位
近年来,兽药检验机构对于新仪器和新设备投入较大,高精尖的仪器设备不断上马,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是同时也出现了,重购置、轻管理、缺维护的问题。
很多仪器设备,虽然有使用规范和操作手册,但不少都没有执行到位,不规范使用的情况屡有发生;另外,由于仪器设备维护养护的人员配备不足,导致对一些仪器设备的维护与养护也不及时、不到位,仪器设备出现故障或检测偏差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对于检验工作非常不利。
2.4 与高科技的信息化技术的融合还不够
“互联网+”正在以非常迅猛的速度融入到了社会生活之中,但是药检机构中的应用还不够深入,绝大多数的药检机构还是在遵循传统的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工作方法,工作流程不上网、检测过程不上网、检测结果不上网,药检机构的工作,始终蒙着一层似乎“神秘”的面纱,这样的工作方式,难以使兽药检验工作在新时期内迸发出新的活力,也与行政机构工作公开化、透明化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2.5 创新活力不足
就目前来说,药检机构的人员的工作量都比较大,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之下,药检机构人员能够用于科研创新的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创新活力严重不足,那么创新的成果及水平也自然受到严重的影响。
3 防控策略
首先应该明确:食品安全不是检出来的,就兽药残留方面来说,检真的是最后的手段,安全的动物应该是养出来的。2.其次应该明确: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者应该是企业,职能部门仅能要求其按规则进行养殖和生产,并不能天天盯着他们怎么养。3.第三应该了解:我国目前的养殖现状和财富分配现状导致食品安全难题。各消费阶层都有,不安全的食物有市场,就像广告词“没有消费就没有杀害”,有市场自然就有供应。4.第四应该知道:食品安全是需要投入的,是有成本的,目前我国消费者仍然停留在“物美价廉”的层次,按经济学原理,价廉与物美是成反比的。5.第五应该体会:齐抓共管到底行不行,三个和尚没水吃应该是一个深刻的体会。6.明确兽药残留:什么是兽药残留,是指能合法用于动物但有休药期的兽药用于动物后,在休药期期间即被涂在上市或者超量使用合法兽药,虽严格执行休药期,但动物体内兽药并未完全代谢期间被屠宰上市。所以,这里说的兽药残留指的是合法兽药,与社会上普遍认识的兽药残留存在一定差异。如“瘦肉精”“三聚氰胺”“苏丹红”“孔雀石绿”等并非兽药,因此这些残留不能叫兽药残留,仅能叫违法添加物残留,与兽药残留可统称“残留”。7.关于检测:目前我国对兽药残留检测方面的标准相对之后,特别是检测方法,快速检测方法很少,如果使用色谱法,那不但成本高且结果太慢,无法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就残留方面快速的试纸条法仅有“克伦特罗、来科多巴胺、沙丁胺醇、三聚氰胺”4种,其余的均为相对耗时的ELISA方法。且除了色谱法,其余均有“假阳性”的情况存在。8.关于检测时间:试纸条法当场出结果,但检出限低,假阳性率高;ELISA法两小时左右出结果,但要求在实验室内,且需要必要的仪器试剂,如移液器、酶标仪等;色谱法不用说了,必须在实验室检测,加上样品前处理,1天是最短的时间。兽药检验机构亟需提升仪器设备的管理水平,做好常态化的有效管理。首先,在《兽药检验仪器操作规程》的基础上,针对各个仪器设备的特点,指定规范的检验操作SOP,并严格要求检验人员按照SOP进行操作,并做好使用记录。其次,要对仪器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与保养,仪器设备维护与保养应贯彻预防为主、定期维保、养修并重的原则,这样才能使仪器设备处于良好的待检状态。再次,要加强对仪器设备维护与保养人员的引进与培养,仪器设备的维护与保养不能仅仅靠外包服务,尤其是日常的维护与保养必须依靠自身来进行,所以,培养一支业务素质好、责任心强的仪器设备维护与保养人才队伍是非常必要的。最后,要实施仪器设备的信息化管理,什么时间、什么人员使用或养护了仪器设备,仪器设备的状态如何,出现问题和故障后是什么时间、什么人员进行的维修,出现问题和故障原因是什么等很多信息都需要进行信息化、公开化的管理,这样才能有效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且有利于避免同一问题重复出现。
要提升兽药检验机构的科研水平,一方面需要加大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需要不间断开展各类的创新课程的培训,提高药检机构人员的科研创新的素养;另一方面,药检机构应该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从制度上、管理上、考核上都要支持药检机构人员进行创新,例如,要组织药检人员积极申报国家或省市的一些科技项目,要将本职工作、创新活动和国家导向紧密结合起来,在比如对于取得一定科研成功的人员或团队,要给予适当的奖励,激发药检机构人员的创新热情。
总而言之,兽药检验工作作为医药体系的有机构成,关乎着公众的用药安全,对国家的发展和公众的健康意义深远,因而本文以为例,对省内兽药检验机构进行细致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思路,以期为其他区域的兽药检验机构建设提供思路,实现我国兽药检验事业的长足发展。
结束语:肉类食品中很容易残留兽药,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影响了人们的食品健康安全,还需要相关行业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能够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加强防控意识,保证人们的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张洁,黄蓉,徐桂花. 肉类食品中兽药残留的来源、危害及防控措施[J]. 肉类工业,2011(03):46-50.
[2]刘畅. 食品中兽药残留高通量筛查与检测平台的建立及膳食暴露评估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
[3]吴秀敏. 我国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6.
[4]王玉环. 中国畜产品质量安全供给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5]谢旭燕. 生猪养殖户兽药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D].江南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