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院校校园消防安全隐患与解决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16期   作者:张家平 艾芷萱?蔡明洪 任峤 王皓昕
[导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高等教育事业和科技强警的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各类高等院校尤其是公安院校的办学能力不断增强,教育训练所需各类硬软件设施的开发与应用逐年拓深,公安院校校园消防安全隐患和防范压力不断增大。
        张家平   艾芷萱?蔡明洪   任峤   王皓昕
        辽宁警察学院 侦查系?辽宁省大连市?116000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高等教育事业和科技强警的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各类高等院校尤其是公安院校的办学能力不断增强,教育训练所需各类硬软件设施的开发与应用逐年拓深,公安院校校园消防安全隐患和防范压力不断增大。本研究着眼国家对校园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总要求,对校园隐患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整改预案和解决策略,以期提升公安院校消防安全防范水平,开拓防控结合、以防为主的校园消防工作新局面。

关键词:公安院校;校园消防安全;隐患与对策

一、引言
        校园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向来是高等院校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乃至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做好高等校园尤其是公安院校校园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尤为重要。近年来,公安院校逐步优化招生模式,提升办学水平, 扩容办学规模。在此过程中,消防安全工作也随之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社会安全,公安系于一半”,公安院校作为人民警察的培育基地,更要重视对校园消防安全的防控与保护,给其他高校做以表率。

二、高等院校校园消防安全的现状及隐患剖析
        对于公安院校区别于地方普通高等院校承担的教育、教学、培训任务特殊性,其校园或所属基地的消防任务尤为繁重,在实地走访省内高等院校和在线与众多省内外公安类和非公安类高等院校的同志进行研讨和采访交流过程中,课题组认为有必要对地方普通高等院校,进而对公安院校的消防安全现状加以进一步剖析。具体有如下突出问题值得关注:
(一)消防设施设备建设不完善,难以在火情发生时被高效使用
        公安院校由于专业需要,在教室、实战训练馆、实验室、室内外射击场等教学实践场所的设置上,呈现结构复杂、管理难度大、安全隐患多等特征。但大部分校园消防设施设备已经达不到国家消防安全规定的新标准和新要求。校园内部只配置普通的干粉灭火器和消火栓,且大部分已久置;老旧宿舍比例较大,无法满足现代消防设计需求;建筑安全通道出口为普通常闭式防火门,而不是与消防自动报警系统联动的开放式防火门,且日常只开设一条应急通道,消防通道形同虚设;有些建筑还未安装消防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喷淋系统,一旦发生火灾,报警信息不能及时反馈,错失宝贵的作战时间。
(二)管理部门重视程度不够,防范意识相对薄弱
        侥幸心理普遍存在,缺乏“防范胜于救灾”的前瞻意识。大多数高校对消防安全教育相对敷衍,很少按照既定要求开展消防安全演习,甚至沦为形式化的“大课间活动”。学生慵懒散漫,浑然没有严肃感,更遑论对于演练的认真把握。违规用电的现象屡见不鲜,如学生宿舍私改电路、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取暖做饭, 增加了火灾事故风险。对于校园消防安全教育不能只是走走形式搞搞宣传就万事大吉,必须落在实处,将安全意识深入师生内心。
(三)应急实践教育匮乏,消防宣传力度不足
        应急专题教育形式单一,宣传活动覆盖面狭窄,针对性和时效性较差;有的存在“一阵风”现象,没有形成长效的培训机制。众多院校的消防宣讲只停留在入学教育和安全宣传周,并没有系统化的消防培训演练,形式局限于演讲和单一的答题竞赛,学员参与度低且提不起兴趣,没有形成全体教职工和学员共防火灾的氛围。同时大队和中队管理层对消防安全实践演练不够重视,平日对学员的消防教育缺位。


(四)相关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时有漏洞
        大多数高等院校的专业化安保人员缺口明显,无法适应学校发展对消防安全工作日益增长的迫切需求。安保部门大多既没有专业的人才配置,既没有专业的检测技术,又没有专用仪器设备,这导致日常的消防安全检查只能是“眼观目测”,对消防设施设备的运行情况、性能指标更是“搞不懂、看不清”,亟须做到短板弥补。

三、校园消防安全的策略研究
(一)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公安院校学员消防安全教育特别是实战化教育已迫在眉睫,各单位应进行集体应急安全集训并将其纳入学位教育体系,在每位学员进入校园那一刻,便将防患火灾的种子深埋心底。同时在校内选拔体能及心理素质出众的学员组成专班成立消防安全志愿者队伍,设立安全委员和消防宣传员职位,定期进行实物实景模拟演练,让这些标兵学员成为灭火技术能手或应急防控先锋,从而逐渐带动其他学员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维护校园安全的主力军。
        在宣传消防安全知识方面,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通过校园海报,校广播台,校纠察队等渠道营造氛围,还可以灵活运用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微视频等手段激发学员的兴趣。
(二)加强消防安全检查和设施整改
        扩充校园消防中坚力量,深度落实校园消防安全责任制,安排专人对具有安全隐患的设施进行定期的排查。同时建立应急预案,使灾情发生时每个人都有的放矢,重点排查武器弹药库等区域的周边安全,防止发生火灾后的次生灾情。
        需加强消防器材的维护和更换。在宿舍、实验室、训练馆、图书馆、武器弹药库等人员密度大且易燃易爆物品较多的区域安装烟感探测器并设置自动报警装置,以实时监测日常消防安全情况。一旦发生火灾,探测器立即触发自动报警系统并及时通知相关区域防火备勤负责人,从而达到将“人防、物防、技防”三结合应用于传统的消防管理,有效提升校园防火综合管理水平。
(三)加强与消防部门的联系沟通
        有关消防安全单位负责人可以组织本单位消防专班在所属地区基层应急管理部门进行实地考察学习,亲身学习演练各种消防器械的使用,并向专业消防员寻求校园消防安全的建议。积极配合消防管理部门进行定期排查,参考其消防指导意见,借助专业力量排除消防隐患,接受实时监督。
(四)构建“智慧消防”模式
        在科技发达的社会背景下,校园消防工作也应与时俱进。比如在无人机巡航系统中增加智能感知模块,实现全方位无人管控,控制人员在指挥室进行远程操控。通过烟雾识别,以及红外可见光摄像头等温度感知等手段识别火情(明火、暗火等),确认火情等级,实现火情情报感知。在感知过程中,如检测到火情则判定图像异常,将异常图像传输至备勤部门做三维展示,已达到充分分析和高效应对的目的。利用高科技手段让人们快速对火场情况有所了解,方便及时安排控制与处置工作,抢出“最佳作战时间”。

四、结论
        全国高校作为国家栋梁人才的储备所在,应将消防安全放到各单位考核和发展的重要布局中。作为人民警察的摇篮,各公安类院校更应如此。建立完整的校园消防安全体系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长期而繁杂的系统任务,它的完善需要上下齐心、师生共促。各高校不仅应从宏观方面作为切入点,从思想角度提升整体消防安全意识,绷紧这根“弦”。更要从微观角度出发,做到查细、查准、查精、查实,改变学员“手无寸铁”的现状,让学员在面对消防问题时能从心理到设备都武装起来,争取用最低成本尽量减少校园消防隐患。使广大师生强化消防安全理念,从“要我防”向“我要防”深度转变,不断提升校园消防专业化、集体化、常态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筑牢公安院校校园“防火墙”,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燃”。

本研究得到辽宁警察学院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校级项目的资助。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