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技馆应急科普能力建设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16期   作者:张桂
[导读] 近年来,天津市公民科学素质持续提升,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需要势在必行。
        张桂
        ( 天津科学技术馆科普资源和信息部  300201)

        摘要:近年来,天津市公民科学素质持续提升,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需要势在必行。岁末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天津科技馆在应急科普领域使命在肩,承办天津市科技工作者抗疫风采展,推出“天津市科协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科普知识有奖竞答”和“天津市科协科学素质答题”活动,举办新冠肺炎全域防疫科普作品征集活动,为各区科协推送应急科普电子资源包,引导公众科学防疫、健康生活,力求将科学理性的生活方式与态度植入人心。
关键词:应急科普  公民科学素质   科技馆
        
        近年来,天津市公民科学素质持续提升,根据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天津市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位居第三,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3%,已达到和接近发达国家本世纪初的水平,超过欧洲27国2005年13.8%的平均水平,发展态势良好。公民参与科普活动的热情持续提升,人民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需求与科技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回应时代需求,进一步激发科技馆发展活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需要势在必行。
        一、应急科普要引导公众认识真相,提供有科学依据的、值得信赖的信息源
        互联网时代,海量信息来袭,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之际,一些谣言特别是打着关注公众身体健康旗号的“科学谣言”极易泛滥,比如“维生素C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维生素C能促进抗体生成,但它并不是抗病药物,也不能抑制病毒在体内繁殖,更不能阻止病毒对人体的入侵。这类谣言往往用一些科学概念和理论进行“包装”,以吸引眼球,看似科学,实为谣言,不仅误导公众,造成社会恐慌,还影响社会正常运转,必须及时破除。通过科普让公众掌握科学方法,引导公众运用科学方法破除谣言,求得真相,为公众提供有科学依据的、值得信赖的信息源。虽然相对于科学技术研究,科普可能是相对简单的事情,而且其效益可能无法通过经济方法衡量,但是对于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在全社会形成相信科学的共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二、应急科普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突发公共事件是社会焦点,吸引公众的眼球,如何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科普工作中主动作为,如何提升优质科普内容供给能力,创新科普理念与服务模式,围绕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环境污染、食品安全、传染病、公共安全等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如何进一步加强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科普内容的策划、生产与传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是摆在科技馆面前的重要课题。
        三、天津科技馆应急科普能力建设
        岁末年初的新冠疫情无疑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后疫情期间,如何适应目前的防控常态?如何继续运用科学的武器巩固防控成果?公众在经历这次疫情后能否科学的思考一些问题?改变一些不良习惯?一个个问题萦绕在公众每一个人身边,谁来答疑解惑?谁能提供权威科普知识?科技馆使命在肩。
        (一)展览在身边,科普入人心
        5月30日,在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由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不忘初心担使命,津门战疫当先锋”天津市科技工作者抗疫风采展在天津科技馆揭幕,将原有“册子、展板、讲座”老三样的基层科普模式进一步优化和提升,让融入艺术设计感的防疫科普以展览的形式走进公众身边,用最直观的视觉感官表达方式,将科学理性的生活方式与态度植入人心。


        张伯礼院士“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中国方案”,大幅降低了病亡率;张颖主任对宝坻百货大楼抽丝剥茧的流调分析,为科学防控打下扎实基础;战斗在下沉一线,开展专业服务的科技志愿者,筑牢社区防线……我们中有人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我们中有人不畏艰辛、执着坚守,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展览分为“科学防控”、“患者救治”、“科研攻关”、“全域防疫科普”、“复工复产”、“科技志愿服务”六大篇章。通过300余张图片,50余件实物展品,全景记录了天津市150万科技工作者,在这一重大历史考验面前,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投身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天津抗疫历程,记录他们关键时刻万众一心、心手相牵、担当作为、争当先锋的精神风貌。
        (二)众志成城 战“疫”有我
        创新加速技术升级迭代,新兴媒体迅猛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公众对科普的需求日益增长,各方面均要求科普工作对象要向全体公众转变、科普内容要向普及新技术新成果转变、传播方式要向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创新转变。
        疫情暴发初期,将消除公众焦虑情绪、增强公共安全意识作为工作重点,及时开通新型冠状病毒预防专题,汇总、整理、推送预防新冠肺炎的科普信息,快速发布权威官方声音;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根据天津市科协安排部署,两天的时间内,采集整理新型冠状病毒题库,制作活动页面、开发竞答平台,推出“天津市科协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科普知识有奖竞答”和“天津市科协科学素质答题”活动,得到了科普中国及各兄弟单位的广泛肯定及公众的积极响应,活动累计参与人次超75万。
        天津科技馆举办“众志成城 战‘疫’有我”新冠肺炎全域防疫科普作品征集活动,利用“互联网+”传播方式开展科普整合创新传播模式。活动从2月18日到3月31日,经过40多天的征集,吸引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创作者、社会传媒及公众的广泛参与,收到来自全国9个省市和全市134家单位提交的包含音频、视频、海报和图画等形式在内的优秀科普作品2724组,优秀作品已陆续在科普天津云、今日头条、抖音等媒体平台向社会发布,受益人次达到2715万,充分反应了全媒体传播的及时性与互动性,海量性与共享性,社群化与个性化等特性[ 陈海琳 袁裕辉:“移动互联网+”科普整合模式创新研究,1000-7695(2020)05-0146-06
],将不易用语言表达的科普内容,以直观、轻松、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公众,降低了科普知识传播门槛,注重个性化制作、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为帮助公众科学认知疫情,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打赢疫情阻击战营造了浓厚氛围。
        (三)因地制宜,精准配送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资讯极大丰富,但也造成了传播的泛滥,高效传播迫在眉睫,信息可视化设计是品质传播的趋势需求。因地制宜,满足公众实际需求,对接各区科协,探索精准配送。
        以新冠肺炎疫情的防疫与科普知识传播为例,想要达到疾病防疫的科学舆论先导,需借助信息可视化设计来助力科普知识的广泛传播。新冠肺炎防疫知识的信息可视化设计,力求简明易懂、增强“以人为本”的交互性设计,有效提升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自1月23日起,坚持每天为各区科协推送优质应急科普电子资源包,据统计,累计设计、制作、发布各类科普资源345种,力争做到精准落实科普服务,以理性宣传为内容导向,侧重权威发声和感性宣传相结合。科技馆要力求通过科学与艺术的相结合的宣传形式,不仅是要呈现给观众不一样的观感体验。而是要让公众在铭记这一段深刻记忆的同时,重新审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发思考,体会科学生活方式、科学态度的真正意义,让防疫知识在短时间内被广泛传播。由此可见,可视化设计对缓解民众对疫情的恐慌,弥补防疫知识的缺乏,促进心理健康等起到积极作用[ 化睿云:新媒体环境下新冠肺炎防疫科普的信息可视化设计与传播,本文系西藏民族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专业媒介实践教学探索”(项目编号:2019422)研究成果
]。同时,也为破除谣言助力,有效地驱动了疫情防控的内在动因。
        四、结语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应急科普工作要贴近公众,及时全面了解科普需求,在抗击新冠肺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应急科普的重要性再次凸显,科技馆肩负着高效科普的重任和期望,要充分利用场馆的资源优势,在传播科学信息、稳定社会情绪、肃清非智舆论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张桂,天津科技馆科普资源和信息部干部,中级工程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