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属性融合与测井约束反演陆相浅水三角州砂体预测技术—以东濮凹陷文79断块沙二下亚段为例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16期   作者:邱洪
[导读] 文南油田经过30多年的开发,进入高含水调整阶段,剩余油分布越来越零散,剩余油的认识和挖潜难度大。
        邱洪
        (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文留采油厂地质研究所  河南濮阳  457171)
        
        摘要:文南油田经过30多年的开发,进入高含水调整阶段,剩余油分布越来越零散,剩余油的认识和挖潜难度大。该油田沙二下亚段是其主力含油层系,储层特征表现为河道期次多、多期砂体复杂叠置、井间砂体变化快、分布不稳定等地质特点。文中以文79断块为例,以陆相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通过技术攻关形成了一套分层次、多方法逐级提高储层预测的关键技术,创新形成了一套高精度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并通过有效储层的下限标准,建立了有效储层分布模型,精细刻画有效储层特征及展布规律,从而为老区油田开发方案的调整以及剩余油的挖潜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沙二下亚段;储层预测;三维相控建模;文79块
        1 层序格局建立
        1.1 研究方法及思路
        综合钻井、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采用井震结合的方式,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观点,开展小层等时地层单元的对比和对比,通过岩电标定,建立基准面旋回的测井曲线识别标准。最后,通过单井基准面旋回划分、井间旋回对比(井震结合、分级控制、旋回对比)建立目的层等时地层格架,保证地层划分的等时性。
        1.2 层序划分对比
        通过井震结合,进行层序界面的追踪闭合。以陆相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在不同尺度资料识别层序界面的基础上,通过井-震结合、分级控制、旋回对比的方法建立起了研究区的层序地层格架,目的层段共划分为8个准层序组和86个准层序。
        2 陆相浅水三角洲下的多属性融合砂体预测
        2.1 地震体预处理
        随着地震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在薄互层地区、断块发育区、深层油气藏等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油气勘探便成为地球物理工作者的主要目标。高分辨率地震不仅可以提高分辨相邻地质体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地质人员提供更丰富、更精细的地质信息。
        2.2 地震属性的提取
        不同的地震属性,提取方式则各有异同。剖面属性为瞬时提取,主要通过特殊处理来提取,如复地震道分析、道积分、地震反演等。层位属性的提取有瞬时提取、单道时窗提取与多道时窗提取;瞬时层位属性是由复地震道分析等特殊处理手段导出的在层位处提取的属性;单道时窗层位属性是沿着一个可变的时窗内提取的。
        2.2.1 结合地震属性原理及方法,对提取的多种地震属性进行初选
        根据地震属性计算的地球物理方法,明确了各种地震属性能反映的地质意义,结合工区研究的目的,初步选出均方根振幅、瞬时振幅、原始振幅、正交振幅、波阻抗、瞬时频率、主频可能反映岩性的分布,而瞬时相位、相位余弦、方差体可能反映沉积相边界及断层分布。
        2.2.2 计算井旁道地震属性,利用交会图分析其相关系数,优选地震属性
        从井点砂岩和地震属性之间的相关性来看,砂泥岩与均方根振幅关系较好,储层厚度与地震属性存在相似的相关性,相比之下在几种地震属性中识别储层能力最高,但是识别的砂体厚度较大,薄层的砂体无法识别;瞬时相位与岩性的相关性较差,相位只能反映岩性差异或沉积相的边界。而道梯度、瞬时频率、主频方差体、相位余弦这些地震属性与岩性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因此不能反映岩性的分布规律。
        2.3 层位属性提取
        根据目的层储层特征,本次研究提取了10多种地震属性,并对属性进行了优选,优选的原则是:优选后的地震属性集整体与研究对象具有某种相关性,优选了其中8种地震属性(图2-1),其中振幅类属性5种,分别为均方根振幅、平均振幅、最大振幅、最大能量、平均峰值振幅;复地震道统计类属性2种,分别为平均瞬时频率和平均反射强度;频谱统计类属性1种,即弧长。
        2.4 属性体相关性分析
        地震属性与所预测对象之间的关系复杂,不同的地区以及不同的储层,对地震属性的敏感程度不相同,用单一地震属性分析技术预测储层砂体效果不理想,且存在多解性根据相关系数得到聚类分析树形结构图,根据每种属性之间的亲疏关系预测储层砂岩厚度的最优属性组合为均方根振幅、弧长以及平均反射强度。
        3 地质统计学密井网沉积模式指导下的井震联合逐级控制的三维储层建模技术
        3.1 利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建立河道关系图版
        在相控建模的过程中,首先要分析砂体的平面分布规律,因此利用测井数据得到河道分布统计规律,建立河道宽度与延伸长度和河道厚度关系图版
        3.2 基于测井约束反演的相建模
        在三维地质建模过程中,如何充分整合地震信息,以地震资料为约束来建立高精度的三维地质模型是储层建模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地震资料为约束条件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模的精度,降低单纯依靠井插值带来的不确定性。
        3.3 基于目标的沉积微相建模
        相分布控制了储层的空间分布,同一相带内部,沉积物的沉积、成岩以及生物化学过程都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因此,沉积微相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储集层属性参数场的展布方向和分布规律。因此,本次沉积微相建模突破了传统的以相找砂体的思路,研究主要是通过波阻抗协同模拟岩相模型以后,在已预测的砂体内部去划分沉积微相分布。通过建立小层级别的层序地层格架,最大限度的克服了在优势相表征基础上用传统的基于目标建模方法面临的相丢失现象,且各微相间呈突变接触的问题,拟合结果复合地质规律(图2-1)。

图2-1沉积微相剖面图
        4 结论
        (1)形成了陆相浅水三角洲下的多属性融合与测井约束反演砂体预测技术,明确了以均方根振幅、弧长和平均反射强度3种融合的复合属性体,结合测井曲线进行约束反演,提高储层预测精度。
        (2)在高精度的层序地层格架基础上,通过测井约束反演波阻抗协同模拟岩相模型,对砂体规模和展布进行分析,并获得基于目标建模所需的各种参数,建立的三维沉积微相模型能精细的刻画各微相的空间展布以及各微相间的接触关系,形成了基于地质统计学密井网、井震联合逐级控制的三维储层建模技术,为油藏精细储层描述提供了经验。
         参考文献
        [1]魏红红,李文厚,屈红军,等.苏里格庙地区上古生界层序地层学研究[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2(1)
        [2]李国发,廖前进,王尚旭,等.合成地震记录层位标定若干问题的探讨[J].石油物探,2008,(02)
        [3]苏贵仕,沈克非,丁学垠.地震数据处理中关于地震子波相位特性的探讨[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8,(S2)
[26]张广智,陈雷.基于GPU的地震属性提取[J].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1,(04):358-363.
        [4]李志勇,张冬梅,丁艳红,等.地震属性提取技术在泌阳凹陷深凹区的应用[J]. 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6,(01)
        [5]张学芳,董月昌,慎国强,等.曲线重构技术在测井约束反演中的应用[J].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03)
        [6]吴键,曹代勇,邓爱居,等.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油田基础地质研究中的应用[J].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5,(02)
        
        作者简介:邱洪(1986-),男,本科,工程师,2010年6月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现工作于中原油田分公司文留采油厂地质研究所,研究方向为油气田开发地
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