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旭东
大连电子学校 116000
内容摘要:实训工厂的建设与管理,直接影响到实训教学和学生的技能培养。随着中职学校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如何规范化、制度化的做好实训工厂的建设与管理,尤其是新冠疫情下实训工厂的建设与管理是值得思考与探索的。
关键词:新冠疫情 中职学校 实训工厂 建设 管理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体系的重要特征是,职业教育以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与理论知识相适应的技能操作水平,并且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分为两部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实训教学课时数在教学中占比超过50%,占据主导地位。实训室在实训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实训工厂既是实训室,又不同于普通实训室,它有着自己的特点,在建设与管理上有着自己的特色。虽然实训工厂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能够适应人才培养方案有关专业的要求,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在新冠疫情肆虐的时期,实训工厂的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一、加强实训工厂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
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职业教育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根据这个根本目标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以及教学计划。实训工厂在这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训工厂的建设与管理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只有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了才能培养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秀技能型人才。所以积极研究和创新实训工厂的建设方案与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实训工厂的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创新实训工厂建设与管理的措施
实训工厂的建设与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新冠疫情的特殊时期提出以下建议。
1.合理配置资源,制定长远规划
实训工厂的建设要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主要任务,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训项目、课程设置要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尽量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相一致。学校组织相关专业人员组成专家组对实训工厂设备采购及布局进行可行性论证,及时修订和完善建设方案,避免随意购置设备。对于使用率较低的设备,要控制采购数量,教学中采取分组教学的方式予以结局,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避免出现设备闲置现象。同时注意设备资源的整合,结合不同专业实训设备使用情况,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2.完善管理制度
实训工厂由机电技术教学部负责管理,其在管理上的优点是便于管理,根据实训教学计划合理调配设备使用时间,尽最大可能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做到用管统一,规范任课教师和实训设备管理员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充分提高设备使用的灵活性和方便性。
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实训工厂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并且可以保障实训教学的安全和秩序。为了有效利用实训工厂进行实训教学,需要进行有序的管理,特地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实训管理员职责?、?学生实训守则?、?数控机床安全操作规程?、?普通机床安全操作规程?、?砂轮机安全操作规程?、?数控加工中心安全操作规程?、?钳工安全操作规程?、?6S管理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确保了实训教学的顺利进行。
3.制定新冠疫情期间的管理制度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教学特别是实训教学造成了一些影响。为了将影响降低至最小程度,根据国家和学校的相关规定制定了?实训工厂消毒方案?。在做好实训设备日常维护与保养的前提下,每天三次对实训设备进行消毒杀菌并做好记录,实训设备操作面板用酒精擦拭,地面喷洒消毒液,实训工厂出入口设置消毒脚垫,进入实训工厂测量体温,佩戴口罩,开窗通风。确保实训教学顺利进行。
三、加强实训工厂管理队伍的建设
管理队伍的建设是实训工厂管理的重点。为了提高实训管理员的技术水平应该重视相关的人才培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在业务培训、职称评定予以制度保障。充分调动实训管理员的积极性,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四、合理利用实训设备,开放实训工厂
第二课堂是学校教学的有效补充。为了适应教学改革,在保障教学计划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开放实训工厂,进行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既可以有效利用实训设备,又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技能的渠道,从而促进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训工厂的管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可以挑选部分责任心强的学生参与到实训设备的维护与保养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总之,实训工厂的建设与管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特别是新冠疫情期间的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不仅关系到实训设备的维护与保养,也决定着实训教学的质量。因此,中职学校要明确实训工厂建设与管理的意义,集思广益探索出一条适合实训工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卢兵.抓住核心内涵建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J].中国高等教育,2009,(19).41-42
[2]孙兴民,赵兰庚.高职高专院校实训室建设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6).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