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莎
北京电视台科教节目中心 北京市朝阳区100022
摘要:上世纪末,我国电视法制新闻节目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今日说法》《法治进行时》为代表,不仅都“诞生”于同一年,迄今为止都是已超过20年的优秀法制节目,不论是观众口碑还是收视率表现都首屈一指。
关键词:法治节目 媒体融合 新形态 “司法拍卖”
引言:通过法制与新闻相结合的节目形态展示,这类的法治节目获得了很高的接受度。但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法制新闻节目的生产方式不断更新,观众对于法制节目的接收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媒体融合已经变成一种潮流。媒体融合是本世纪媒体革命的核心,对电视台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既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也增加了其经营的难度。要在媒体融合中生存和发展,电视台要充分发挥自身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势,不仅要做好节目,更要做好电视节目的传播,让自己的特色节目和品牌节目能够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实现全媒体的传播,以提高节目的宣传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在新的传媒环境中,寻求生存之道?成为了现在电视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挑战。
一、“司法拍卖”直播如何从无人问津到炙手可热?
“司法拍卖”,一个离老百姓曾经很遥远的名词,如今真正走入了大众生活,让普通人尝到了“捡大漏”的甜头。 从2020年7月27日开始,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与北京广播电视台《法治进行时京法网拍》联合推出“北京法院网络司法拍卖直播周”,共有8所法院报名,由此推出两周直播。各个法院执行局的法官们来到直播间与观众面对面介绍司法拍卖,为百姓答疑解惑,并介绍参与的拍品。大到别墅豪宅、豪华跑车、名人书画,小到翡翠吊坠、书画名酒,都逐一亮相。
40多平方米的直播演播室虽然面积不大,却五脏俱全。直播主持台、摄像灯光、后期制作,所有设备一应俱全。“北京法院网络司法拍卖直播周”的第一天——7月27日,丰台区人民法院的一位法官助理和主持人坐在摄像机前,一边与远程记者视频连线介绍七辆豪车的情况,一边详细解答着平台上网友提出的各种问题。直播间里的工作人员干得热火朝天,远程连线的记者也忙得不亦乐乎。为的也是让网友能够更加真实真切地领略豪车的风采。小到每个按键的功能介绍,大到车身外观的展现,网友通过直播将这七辆豪车尽收眼底。可以说,就算是亲临现场,您也未必有机会能够了解得如此详细。当7月29日10:00开拍启动,七辆豪车正式上拍。出乎意料的是,经过24小时的竞拍时间,它们就被网友齐刷刷秒光,没有一辆流拍,竞买人共叫价182次,延时107次,从起拍总价342.28万元到成交额421.99万,溢价高达30.13%。
今年受疫情影响,北京各法院的线下预展都取消了,为了使意向竞买人对拍标有直观、深入的了解,因此采取了一系列线上的方式,如VR全景拍摄、拍摄小视频等,现场网络直播也是今年重点推出的方式,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网络直播比以往的线下预展效果还好,“北京法院网络司法拍卖直播周”一共8场直播活动,来自北京不同基层法院和中级法院:丰台法院、东城法院、石景山法院、房山法院、西城法院、通州法院以及二中院、四中院。通过北京时间、淘宝直播、京东直播、新浪新闻、新浪微博,今日头条等多家新媒体平台同步推流,总计有551.2多万人次观看直播,平均单场68.9万人次。
为法治节目开拓“司法拍卖”的直播绝非偶然。2019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对政法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擘画了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的蓝图,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法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财产处置作为执行程序中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申请人胜诉权益的重要手段。在“基本解决执行难”的这三年,BTV科教节目中心用宣传助力推进财产处置工作,充分提升执行质效。及时有效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升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足感,让公平正义看得见、信得过、等得起、实现得了。
2020年7月中旬,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下发通知,希望各院报名参与此次“北京法院网络司法拍卖直播周”。其中8家法院都主动选择了《法治进行时》作为直播合作平台。而这样的“信任”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于《法治进行时》两年来的执着努力。
2018年7月29日,在北京广播电视台《法治进行时》节目中诞生了一个新的节目版块——《京法网拍》。这是北京地区第一个专注于司法拍卖的电视节目。两年来,《京法网拍》播出节目83期,宣传拍品1000余件,100多位法官通过镜头向社会介绍拍品,讲述拍品背后的执行故事,普及司法拍卖知识。柴犬登登、盘古大观、世茂工三、京牌小客车……这些标的在《京法网拍》宣传后引起了不小的社会关注。受众通过这个版块也开始知晓、关注、参与了司法拍卖。两年的时间不长,《京法网拍》的小视频点击量已经累计超过五千万,宣传的拍品成交额也超过了百亿元。
而能在7月底如约开启“北京法院网络司法拍卖直播周”活动,栏目组也是经过了一系列充分的准备和磨合的。
2020年5月14日,栏目组与西城法院联合做了第一次直播尝试,阿里拍卖单平台直播观看量是7000多,五套法拍房最终被成功拍出了四套,成交总额3119.9万元,单套房产最高溢价率53.85%,单套房产最高出价99次,围观总人数19.89万人次,对于法治节目的新类型——司法拍卖的直播尝试也算是来了个开门红。快马加鞭,栏目组在2020年7月中旬进行的“京牌小客车司法处置”的线上预展直播活动,也博得了网友和观众空前的关注度。同样是由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主办,北京地区多家法院协办的模式。在7月16日10:00直播间里迎来了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的助理法官以及北京产权交易中心的资深专家,为网友解读相关政策,此次直播同样在多家主流新媒体平台上同步推流播出,在线观看总人数超过150万人次。正是经过了两次“大考”,栏目组对于司法拍卖的流程更加了解、各工种配合更加流畅,也掌握了新媒体用户的喜好和习惯,能更好的把直播节目展现的更加立体及专业。于是,在2020年7月底,才有了这次如此大规模的“北京法院网络司法拍卖直播周”活动。
2020年8月27日,“司法拍卖”直播又升级,开启了一场6小时不停歇的大型直播活动。北京、武汉、沈阳、南昌、绵阳,五地法院多家法院参与,3家北京法院的法官走进直播间。在直播过程中,连线外地的5家法院,实现了多地联通直播看样的互动模式。真正做到了让百姓足不出户就能看拍品、讲政策、解疑惑的目的,多家主流新媒体直播流量达到了85.5万人次,也为全国法院的首次“司法拍卖”大联播开动了新里程。
二、“司法拍卖”直播的社会意义?
疫情如大考,万事露真容!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各级政府、广大医务人员和人民群众同心协力,共同展开防疫抗疫之战。疫情不仅考验着我们的突发应急处置能力及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和医疗卫生水平,更对主流媒体的信息传播质量提出新的挑战。BTV科教节目中心坚持党建引领,坚持在疫情防控斗争实践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持续加强纪律教育和督促检查,持续加强宣传教育和舆情引导,凝聚起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而此时开启法治节目在媒体融合下的一条新形态——“司法拍卖”直播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1、立足于疫情防控大局,全力保障北京法拍工作。受疫情影响,今年全市各法院不再组织竞买人对法拍财产进行现场看样。为弥补这一问题,此次“直播周”活动围绕全市中基层法院的待处置财产,尤其是因为疫情防控或财产属性无法组织现场看样的财产进行集中宣传。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由各法院的执行人员和辅助机构工作人员向社会公众介绍法拍规则、法律风险,客观展示财产现状、周边环境、财产瑕疵等信息,并对观众的提问进行在线解答,提升了民众对司法拍卖的了解程度,吸引了更多的竞买人对司法拍卖的关注。
2、创新法拍宣传模式,符合社会关注热点。将司法拍卖同网络直播相结合,不仅能利用“互联网+”模式提升司法拍卖相关信息的传播量和传播速度,扩大受众范围,也可以确保司法拍卖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此次“直播周”活动中参展的财产,权属关系清晰且符合公众热点,财产种类多元化,财产上拍价格区间分布均匀,符合各阶层的实际消费能力。各法院在直播中对这些法拍财产均进行了多角度、全方面的宣传,引发了社会的积极关注,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3、严守宣传政策,维护法院和法官形象。市高院为此次法拍直播周活动制定了严格的宣传政策和宣传纪律。在各法院直播过程中,执行法官负责从执行案情、财产信息、法拍规则、法律风险等方面对财产进行介绍,在语言表达上不仅切合法官的形象,也贴合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涉及财产推介等内容,由新闻媒体、网拍平台、辅助机构人员或其他专业人士负责介绍,避免“法官带货”等字眼的出现,维护了法院和法官的形象。
三、“司法拍卖”直播只是开始,法治节目的创新之路还很长
从2020年5月14日的第一次直播尝试,到2020年8月27日的6小时全国多地法院的首次“司法拍卖”大联播,短短三个月栏目组就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十余场直播。因为我多年来一直深耕于司法领域,作为直播总策划兼总导演我感受颇深:通过一场场的直播,传递“司法为民”与“司法公开”理念,普及民事执行相关的法律知识,让广大观众对司法拍卖活动的公开化、透明化,拥抱新媒体宣传平台、拓宽路径、丰富形式,切实提升了司法拍卖的执行宣传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总结语:媒体融合的时代已经来临,如何把优质领域的内容做大、做强、做得顺应时代和潮流,是电视工作者迫在眉睫的任务。深耕专业领域、贡献智慧力量,用经验与创新相结合,才能在工作中不断发光好发挥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结合发力的长处,最终让各方收益,是我和栏目组共同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