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边远地区改善医患关系的新途径 ——以内蒙古自治 区满洲里市为例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6月16期   作者:许则敏
[导读] 我国医患关系整体已有缓和,但是就少数民族地区的目前而言,
        许则敏
        内蒙古大学
        摘 要:我国医患关系整体已有缓和,但是就少数民族地区的目前而言,医患关系仍为紧张,这说明改善医患关系需要关注到少数民族边远地区,要根据地区特色个性化的提出改善医患关系的途径。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为例分析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医患关系问题的成因,并提出新的改善途径。
        关键词:少数民族边远地区;满洲里市;医患关系
        一、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医患关系问题的成因
        (一)地区经济落后
        一方面,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通常经济发展落后,硬件设施较落后,很多时候政府都没有足够的资金去购买时下最先进的医疗设施,更欠缺资金去自主研发。
        另一方面,没有充分利用地缘优势。满洲里市虽然位于“一带一路”经济带,中蒙俄交界处,交通较为便利,但因为受地理位置限制,距发达城市很远,因此运输需要很长时间。且市内欠缺专门型的大医院,从而导致了有急性重大疾病时要辗转到更大城市,一旦贻误最佳治疗时间,就会造成医患关系的矛盾产生。
        (二)医生与患者思维差异大
        在满洲里中蒙俄三种文化并存,医生和患者往往不能相互理解,并且,医护人员和病患及其家属对医学方面的认识较为不同,也会造成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矛盾。
        1.患者角度
        “看病难、看病贵”多指向经济条件一般的一类人,这类人群往往小病不在意,大病看不起,而且投保意识较差,一旦患病,费用大部分要自理,在承担不起的情况下,患者转而会觉得医院在乱收费等。
        2.医护人员角度
        一方面,现在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转变,已经从以往的“父母型”成为如今的双方商议式,医护人员若还向以往的管理命令式给病人看病,则容易造成医患关系的不和谐。[1]
        另一方面,就满洲里的市医院和中蒙医院而言,部分医护人员的学术不精,例如,患者看病时,医生全程在听患者的引导,没有提出任何建设性的建议。这就会让患者“窥一斑而见全身”的认为,医生能力不足,从而导致医患矛盾。
        (三)医疗科技水平落后
        一方面,由于气候环境恶劣、福利补贴相较发达城市偏少、发展空间较小等因素,导致满洲里存在人才引进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医护人员缺乏钻研创新精神,而且即使是有的医护人员渴望研发,往往也因条件不足而告终。自2013年非典之后,本地政府虽然对市医院进行了改良及改造,较大规模的增加医疗仪器设备,至今七年过去,很多仪器都是较为先进,但已经老旧。
        二、少数民族边远地区改善医患关系的途径
        (一)加强经济建设
        1.政府加大对医院的投资力度
        政府应组织购进新设备、加强对本市医生的培训、邀请专业人士来本市开展讲座等,先进行投资,当本市的百姓感受到了医院的改变后便一旦生病则就近就医,这样既节省了百姓的时间,也不会因路途周转而贻误病情,更增加了医院的收益,长此以往,便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圈。


        2.善于利用“一带一路”的地缘优势
        政府可以利用奥地利政府贷款购置进口的医疗设备,增大本市的医疗服务范围,增加些专门型的医院,并且聘请专业人才,精湛的技术搭配好的服务以及优良的设备设施,在人口流动性大的满洲里市一定可以获得可观的利润。
        3.鼓励居民购买医疗保险
        医疗保险方面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给贫困户且没有购置医疗保险的家庭给予保险适当的补贴,另一方面,可以与保险公司进行协商,定期举办一些优惠活动,既可以增加保险公司的知名度,也让贫困家庭可以购买到保险。
        (二)加强文化教育建设
        1.患者角度
        在互联网发展快速的当下,患者应该经常上网看一些关于医学的知识,缩小与医护人员之间思想的差异,尝试站在医护人员的角度考虑分析问题,同时增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在扎赉诺尔区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赵琦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就说到一个很暖心的事件,她们在医院值班时中午没有患者的时候医护人员都会在里屋,来患者后按铃就出去,一次中午两点时赵琦换班准备换衣服洗手,看到一名坐在窗边等候化验的患者,在赵琦问怎么不按铃时,患者的回答是担心中午打扰到医护人员休息。赵琦在表达这段话的时候,感动之情溢于言表。
        其实医护人员的感动很简单,处理好医患关系也很容易,在这过程中,需要的是患者更多的理解与包容。
        2.医护人员角度
        第一,在与患者沟通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尽量把书面语转为简单易懂的口语,让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亲和力;在沟通时也要因人而议,避免因“听错音、会错意”而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第二,医护人员要注意自身的形象,据研究表明,整洁干净的外观会让欣赏者对其进行30%—50%的心理加分,所以一个有好的形象可以降低医患关系之间的对立感,同时增强好感。
        第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要想提升道德修养,应该从医学学生就开始培养,着重培养其共情能力,可以通过加强共情理论教育、加强共情实践教育,如团体实践、校园文化渲染、导向人才计划[2]。
        在我采访的中,包头医学院一附院普外一科的张医生的案例让我感受颇深,这是一位学术修养和道德修养都很高的医生。他在做一台癌扩散的手术中,经历了几小时的漫长手术,最终却在术式上写下了“开腹查探”,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手术过程中患者醒了,任医生给患者打麻药时,张医生对患者说:“大爷,手术很成功,你再睡一会,马上就缝好了!”可能在当时麻醉的情况下,都不曾知道医生说了什么,但是作为医生他仍必须给患者求生的希望,这就是医者仁心。
(三)加大对医疗行业的投资力度
        一方面,政府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医院应该多购进并申请引进新型的医疗器械,可以与邻市医院合作,或者与本市医院合资购买。
        另一方面,医院应多派本院医生护士去外学习,可以定期组织医学知识培训、医学创新讲座、派遣优秀医护人员交流学习且分享学习心得,努力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多进行先进医学案例的学习,加强医护人员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在医疗纠纷频发的大环境下,医患关系的处理对于任何人都是一个考验,但随着国家制度愈来愈完善,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越来越好,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的医患关系不再是一个难题,而是人人都愿意主动去维护的一个关系。
参考文献
[1]胡丽芬.多维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02):279-281.
[2]王慧荣,陈越,滕迪,李鹏辉,刘宏伟,乔增正.医患关系视角下医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途径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88):166-1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