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绩效统计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6月16期   作者:杨成高
[导读] 为了完善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方案,本文构建了建设绩效评价体系,
        杨成高
        霍山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237200
        摘要:为了完善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方案,本文构建了建设绩效评价体系,以某县域为例,对其开展建设工作中医保基金支出流动、各类收入占比进行绩效统计,从中挖掘建设问题。统计结果表明,县域医保基金支出外流严重,医疗机构恶性竞争,面对此困境,本文体出一些建议,旨在完善医共体建设管理策略。
        关键词:医共体建设;评价;绩效统计
        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加大了医疗机构建设管理,提倡医疗卫生均衡发展,重点开展基层服务工作,有效整合医疗资源,使得该服务体系效能得以提升,形成紧密型医共体[1]。为了加快紧密型医共体建设速度,快速达到建设标准,本文以县域医共体建设为例,通过构建此方面工作的绩效统计评价体系展开分析,并提出建设改进建议。
一、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绩效统计评价体系的构建
1、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模式
按照紧密程度不同,可以将医共体建设模式划分为紧密型、托管式、松散型3种,其中,紧密型模式支持公共账户的建立,能够实现统一核算,而其它两种模式的财务核算无法满足这些要求[2]。因此,在推进小康建设时,我国在对医共体进行改革建设时,以紧密型模式为主。
        该建设模式以乡镇卫生院组成县医院科室为管理架构,通过建立公共账户,对财务进行统一核算。其中,关于物资的管理,统一采购医疗器械,根据各个医疗卫生机构实际需求情况进行调配,机构所有药品使用目录均统一;关于医疗机构人员的管理,由县级医疗机构招聘,分配到乡级医疗机构工作,按照编制周转池制度进行管理,相比于其它模式,该建设模式人员流动性较大,岗位变动较为自由;关于医疗服务支付方式,按照人头总额预付,如果结款后仍有余额,则存入账户留用,如果超出预支付金额不需要添补。
2、紧密型医共体绩效统计评价体系的构建
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是推进县乡医疗机构一体化建设的主要工作,此项工作的开展需要政府、医疗机构等多个部门密切配合,深化医保支付方式,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及薪酬制度,从而加强县域医共体建设竞争力。为了深入探究医共体建设取得的成绩及不足之处,本文通过构建绩效统计评价体系展开研究。如图1所示为绩效统计评价体系。

图1绩效统计评价体系
图1中,绩效统计评价体系主要由医保资金支出流向、医疗机构不同类别收入占比两部分组成。其中,医保资金支出流向绩效统计又分为县域内、县域外两部分,通过统计各项占比数据挖掘医共体建设存在的问题。医疗机构不同类别收入指标的评价,以全国县级医疗机构平均收入为对照组展开对比分析。
二、评价体系在县域医共体建设发展中绩效统计评价中的应用
1、县域医共体医保基金支出流向统计
         本研究以某县为例,对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开展中医保基金支出流向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判断该县域是否有效整合了医疗资源,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依据表1中的统计结果可知,该县域在开展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工作以来,医保基金支出流向县外的占比逐渐增加,截止到2019年县域外医保基金支出占比达到了33.4%。而县域内公立医院医保基金支出与县外支出变化规律相反,随着工作开展时间的推移,基金支出占比逐渐减小。虽然县域内其它基金支出比例较为稳定,但是从整体来看,仍然存在县域内医保基金外流问题。此项问题主要体现在服务能力层面,县域医疗机构具备的医疗条件当前不满足治疗疑难重症要求,相比之下,县外就医病种离散程度更高一些。从此处来看,该县域的医疗服务水平、诊疗行为有待进一步提升。
2、医疗机构各类收入占比统计
        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对医疗机构内部体系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充分利用医疗资源,优化医疗服务体系,从而使得医疗服务水平得以提升。本文在讨论县域医共体建设问题时,通过统计各类收入占比数据,与全国平均水平数据进行对比展开分析,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依据表2中的统计结果可知,某县域医共体建设中,门诊县级医院收入占比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次为药品收入占比。由此看来,该县域医疗机构存在恶性竞争问题。第一,县级医疗机构抢占了基层医疗机构收入。第二,县域基层医疗机构收入患者住院治疗能力薄弱,业务占比仅有2.6%。
3、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改革建议
        面对当前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困境,根据县域医疗机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改革建议:(1)调整医保基金管理方案,废除“一刀切”次均费用管理方法。以病组分值作为付费标准,按照人头总额预付;(2)采取自主管理方式,对县域医院薪酬进行调整,将医共体看作一个整体,建立内部管理制度,监督服务行为,保证医疗工作人员的基本收入,从而激发其医疗服务热情;(3)构建县域医共体,整合县域内资源,联合重点医疗院校创办疑难重症门诊,从而减少医保资金外流。
总结
本文围绕医共体建设问题展开研究,以紧密型为例,采用绩效统计评价手段,分析该模式医共体建设是否合理。通过构建绩效统计评价体系,对某县域医共体建设现状进行评价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县域医保基金支出外流严重,并且存在医疗机构恶性竞争问题,本文对此给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1]江蒙喜.县域医共体改革发展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浙江省德清县的案例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8,380(12):13-15.
[2]郑伟,姜民杰.战略绩效动态综合评价体系构建与案例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及权变理论[J].会计之友,2019(20):48-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