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6月16期   作者:张建磊
[导读] 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各行各业的发展也有了进步。
        张建磊
        东平县东平街道街区建设服务队 山东泰安 271500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各行各业的发展也有了进步。农村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处于关键期,农村脱贫攻坚工作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手段能够更好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部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就需要不断创新和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手段,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环境;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当前对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根据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使新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受到影响。因此文章通过对当前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来探究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发展策略。
        1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概念
        农业经济作为农业经济关系与活动的总称,涵盖了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多层面的经济关系与活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自身规律性,其特殊的经济问题体现在了生产关系与组织方面,例如,怎样在社会主义的背景下使农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更加吻合,怎样得当的对待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等等,这些问题明显不同于工业的特点。农业经济管理,是指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农业生产总过程中出现的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并且对有关工作人员采用激励的方式,从而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系列工作安排的总称。农业经济管理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来讲至关重要,有利于进一步确定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从而保证我国农村经济活动开展和制度的落实。
        2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2.1信息化、科技化发展
        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提升为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手段奠定了坚实基础。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中,推动了农业发展。此外,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我国农业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为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具体化和市场化指明了方向。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变化情况,帮助农民调整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2.2现代化持续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现代化持续发展是前提条件。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与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相比,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优势明显,能够及时掌握市场的变化情况,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手段和措施能够更好地促进农业向新的方向发展,将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和新农村建设融合起来。
        2.3生产的产业化
        许多农村开始出现农业合作社,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使农业经济向产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在大型企业的带动下,农产品开始向着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发展,不仅能实现农业的标准化发展,还能促进加工业的标准化发展,从整体上实现增产增收。
        3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3.1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
        第一,加强农业经济方面信息和数据的有效使用,只有在及时了解市场实际需求的前提下,通过针对性的开展农业生产活动,才能够避免各种生产盲目化。第二,在新时期要积极加强对农村道路水利工程等便民设施的建设,需要引入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例如通过运用互联网平台,将农村经济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保证农村地区的经济管理实现网络化管理,确保农业市场的快速发展。第三,地方政府需要增大农业经济管理向信息化建设转变的力度,增强有关的投资力度,使得信息网络在各个地区都能够得到普及,为未来信息化的改革蓄力。

第四,采用信息技术对农业市场进行监管,降低农民因对信息了解不及时而产生损失的风险。第五,促使传统农业向互联网农业转变,通过网络对农副产品进行销售,使农业的生产与销售都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使农业发展能够转向信息化。
        3.2农业发展管理体制情况
        我国农业基层生产模式大部分仍旧是小农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与现代的大农业生产方式不相符。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虹吸效应日益明显,农村青壮年适龄生产人员流向城市,农村生产力不足,农村留守老人无法掌握现代化生产设备和专业的生产技术。这些问题是源于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适应现代化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小农生产模式是传统农业的主要模式,在城市化发展推进下,农村生产力的缺失和农民身份的转变,农村田地逐渐大面积荒废,让我国稀有的耕地资源被闲置。因为受到目前传统的农村土体承包制度的束缚,农村的耕地或土地经营权流通困难,无法让有实力的专业化农民和种植大户更好地利用闲置的耕地资源,也没有相应的土地制度保障。目前,我国农业企业的发展水平不高,大部分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也偏小,难以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种植方式获得规模效益和利益。而小规模的农业企业能力也不足和地区农民形成有规模、强联系、强业务的农业产业联合体,也没有产业风险和利益共同承担的合作模式和机制。在实际调查中,农业龙头企业对于上游农业农户的利益输送能力或者强度低,农户和当地农业企业之间的信任度不高,这些矛盾使农户和农业企业无法有效形成和建立联合共赢的合作,也对农业企业的发展和农业企业对本地农业大规模发展产生了阻碍。
        3.3完善农业产业结构
        在传统农业中,经常把农村的粮食生产管理作为标准,这种单一的注重粮食生产产业结构管理方式,会对农村农民的农业纯收入产生负面影响,这也是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提升农民的农业纯收入,应逐步完善农业产业结构。地方政府需要筛选地方资源特点,引导农业企业打造规模化的产品生产环节和统一化、规范化的销售流程,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纯绿色农产品品牌,提升地区农产品竞争力。针对地区初级农产品,地方政府需要推动地方企业进行初级农产品深加工发展,助力地方企业打造运输、收储、保鲜、挑选及产品包装等一条龙链条产业,拉动地方经济、提高地方农民农产品纯收入,形成农产品产业集团。
        3.4提升联合机制效能
        为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应该建立科学的产销联合机制,为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优化农业产销结构。一是建设多元化产业机构,政府相关部门结合自身的职能不断吸引农产品投资商,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大力推广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不断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延长农业产业链和实行农产品深加工,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例如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应该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发展农产品运输技术,提升农产品的整体质量。随着经济发展和物流运输水平的提高,我国已经建立了双向立体的销售和经营模式,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结语
        在我国消灭贫困、全民奔小康的大背景下,新农村建设作为实现目标的重要项目,能充分激活农村发展潜力,提高我国农业资源利用率,合理利用人口资源,找到经济发展新的突破口,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水平。因此,农业经济管理者需要及时完善和优化管理策略,加强管理和相关机制的创新,充分优化当前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业技术和设备的开发创新,积极推进农业相关金融体系融合,通过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适应我国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春红.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财富时代,2019(12):230.
        [2]陈宜品.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中国商论,2019(22):205-206.
        [3]张玉凤.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分析[J].全国流通经济,2019(32):128-129.
        [4]向烨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探析[J].山西农经,2019(20):75-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