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报道出镜内容的选择策略探析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6月16期   作者:朱子君
[导读] 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媒体是否有记者抵达现场,不仅决定了这家媒体与新闻
        朱子君
        哈尔滨石油学院广播电视编导本科生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150001
        摘要: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媒体是否有记者抵达现场,不仅决定了这家媒体与新闻源头的接近程度,获取更多新闻信息的可能性,也是衡量一家媒体实力和权威性的重要标志。对于电视媒体而言,是否有记者“在场”,是否有记者镜,不仅关乎电视媒体对新闻内容的掌控能力,也对报道质量本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记者出镜的现场报道,是电视媒体“在场”的最好证明,而现场报道出镜环节的内容选择,则决定了报道质量的高低。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现场报道出镜内容的选择策略探析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现场报道;出镜内容;选择策略
引言
        电视新闻节目在更快更好报道基本新闻事实的前提下,最重要的不是输出多么重要的观点,而是给观众留下更好更深刻的印象。电视不是让人去读、去听的,而是让人去看的,具有可看性的画面是电视的核心竞争力,这是电视自身所指引的方向,也是做好出镜报道的原因。在新媒体冲击、直播门槛降低、视频报道内容井喷的当下,电视新闻出镜记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出镜记者必须在把握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核心能力的同时,提升专业素养,基于新闻事实,改变出镜报道的固有模式,从出镜地点、出镜角度以及出镜效果方面,寻求新样态的表达方式,呈现优质的电视新闻出镜报道。
1、加强现场报道出境内容的选择重要意义
        要想做好现场报道出境内容的选择,可以从出镜角度、出镜内容、出境地点方面出发。对于新闻报道及各类不同形式的电视节目来说,现场报道出镜第一时间拉近了受众和现场的距离,能更直观的展现出新闻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因此,现场报道期间,记者的出镜表现与发挥决定了新闻报道的成功与否。
2、现场报道出镜存在的问题
        2.1现场提问肤浅化
        在现场出镜过程中,提问是激发现场、增加信息量的重要手段。有的记者习惯这样提问,“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打算”。此类问题大而笼统,暴露了记者没有精心设计话题,准备工作不充分,现场提问流于肤浅。面对这种提问,被采访者往往不知道怎么回答,往往会含糊其词,应付了事。因此,掌握提问的技巧很有必要。首先要确定主题,深入挖掘。要通过提问获取最关键、最核心、最精彩的信息。其次是提问的切入要小,问题要具体。出镜记者要有提前准备,尽量将问题设计得细致具体,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另外要灵活主动,见机提问。
        2.2出镜场景随意化
        有的出镜记者对场景的选择过于随意,特别是主题报道,不管是什么题材,走出电视台大门随便找个背景模糊的地方就出镜,给人的感觉是为出镜而出镜,形式大于内容。还有的记者不讲究环境的典型性,例如报道高新技术产业,却站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出镜;报道城市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却是站在一片花海里出镜,让人感觉文不对题,或是敷衍了事。记者出镜的场景被称为典型的环境,本身具有独特的意义,反映并可能影响新闻人物的行为及新闻事件的走向。如果场景选择过于随意,一定程度上会损害电视节目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场景的选择是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观众通过电视画面,在出镜记者的带领下走进新闻现场,而不同的出镜场景能带来不同的现场信息。随意挑选的出镜场景必然导致必要现场信息的缺失。


3、现场报道出镜内容的选择策略
        3.1出镜角度创新
        现场报道出镜要积极调整自身在第一现场的定位,从观众的角度对现场进行报道。出镜记者要了解自身职业的功能,灵活控制自身的情感状态,客观公正的报道新闻事件,肩负起赋予媒体的价值取向。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修养和站位,坚持新闻报道社会公益化和“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是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桥梁。出镜记者有自有的思想和价值判断标准,难免在报道和采访过程中产生自身的观点或表达,此时要注重表达适宜,以达到能够拉近被采访者与记者以及观众与事件间的距离为宜,达到增加了报道的影响力和现场感染力即可。
        3.2出镜效果
        当有了出镜意识、找到了细节、展开了叙事,最后一环就是输出,输出最直接的工具就是语言和情绪。情绪的表现力和重要性往往容易被忽略,但现场的情绪也是现场感的来源之一,出镜者本人也是现场亲历者,是现场信息的一部分,其感受、情绪最能直观感染受众。如果出镜者在一个庆祝球赛胜利的狂欢现场表现得特别平静,就会削弱现场感。“他/她既要做冷眼旁观的客观记录人,也不可避免的带着一定程度的感情色彩,充当亲临其境的替代体验者。”出镜者在现场的所看、所听、所思、所想,不但要用语言表达出来,还要通过情绪传达出来。语言的表现力,就是用通俗形象的语言把大事小事都说清楚明白,这是需要功力的。对这一点,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是个中高手。出镜语言有别于文字和日常口头语言,是一种结构口语化、词语通俗化、内容形象化的语言。比如央视主持人胡蝶在《国家体育馆钢结构卸载》特别报道中的现场出镜报道,在工程师说出一番带有难懂的专业名词的卸载过程之后,她说:“也就是说像我们人民币中的2块、5块、10块,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来达到我们所需要的数值,您说是吗?”她将陌生的专业术语巧妙地转化为日常生活中人人接触得到的人民币,形象易懂。因此,出镜者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将通俗的口语升华。但语言表现力并不是指要巧舌如簧、喋喋不休,相反,一个好的现场报道者,在现场要懂得留白。这一点也可以从火爆的网络短视频中看出,拍摄者有时也会在画面后加入评价,但大多数是现场声,让现场本身说话,使同期声成为主角,适时加入有特点的语言点亮现场,才是最有效果的出镜语言表现。
        3.3出镜地点决定报道形式
        对于新闻报道来说,与新闻事件相关联的地点,都可以作为出镜报道的地点。例如某地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发生事故的道路是新闻发生的地点,不会因为时间、人物、起因等发生改变。但是伤者送往抢救的医院、肇事车辆逃离后的去处、指挥交通的交警的办公地等,都与新闻事件有关联,都可以作为记者出镜的地点。本文中,出镜地点指出镜记者录制出镜画面的具体位置,它代表出镜记者身在新闻现场,决定了出镜记者出镜画面所呈现的背景。之所以要选择和设计出镜地点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因为出镜背景是记者在新闻现场活动的画面标识,出镜现场背景如果有丰富的信息量,可以衬托和强化报道内容;另一方面,出镜背景的选择决定了记者的报道形式,是静态报道还是动态报道、报道环境如何、该采用什么样的报道语态。例如,出镜记者在医院病房外出镜,如果医院的环境是安静的,出镜记者讲述病人病情危急,声音、语调通常是压低的;但是如果此时病人正被推去抢救,走廊毕竟嘈杂,那么出镜记者出镜时的语速必然是加快的,语调是上扬的。
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场报道出镜内容的正确选择,有效提升了报道的质量。面对现在我国现场报道出镜的现状,我们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从出镜内容,出境地点,出境角度出发,通过创新的观点才能够有助于做好出镜报道,促进我国新闻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金.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综合素养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D].吉林艺术学院,2019.
[2]宋泽.媒体融合语境下现场直播报道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3]段霁桐.出镜记者面对镜头时必须处理的核心问题[J].科技传播,2018,10(24):25-26.
[4]吴锋.移动直播中出镜记者如何做好现场报道[J].新闻研究导刊,2018,9(21):159+161.
[5]李云婧.电视新闻采访中出镜记者应关注的细节问题[J].西部广播电视,2018(19):1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