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地区梅雨气候特征分析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6月16期   作者:曹冬妹
[导读] 利用海盐县1973-2019年47年梅汛期的逐日气象资料,对海盐地区入梅日期
        曹冬妹
        海盐县气象局,浙江 海盐,314300
        摘要:利用海盐县1973-2019年47年梅汛期的逐日气象资料,对海盐地区入梅日期、出梅日期、梅雨日数、梅雨期降水总量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梅雨强度、入梅日期、出梅日期等要素年际差异大,入梅迟的年份梅雨强度易偏弱;出梅迟的年份梅雨强度易偏强。本文还对影响海盐梅汛期降水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关键字:梅雨 气候特征 副热带高压
1引言
        梅雨是我国江淮流域的特征性天气气候现象是东亚夏季风向北推进过程中东亚大气环流由春到夏过渡节的产物。初夏浙北常处在副热带高压西北缘,受高空切变线和地面静止锋影响,在锋带上不断有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产生,阴雨连绵,时降大到暴雨,此时正值梅子黄熟季节,俗称“黄梅雨”。
        梅雨天气的主要特征是长江中下游多阴雨天气,雨量充沛,相对湿度大,日照时间短,降水一般为连续性,但常间有阵雨或雷雨,有时可大暴雨程度。梅雨结束以后,主要雨带北跃到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雨量显著减小,相对湿度降低,晴天增多,温度升高,天气酷热,进入盛夏季节。
2海盐梅雨特点分析
        海盐县域在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缘,处于中、北亚热气候带的过渡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它的西、北与浙北平原相连,而东南濒临杭州湾,特殊的海陆地理配置和热力特性差异,使海盐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色。
        海盐气候总的特点:冬夏季风交替显著,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丰沛、气候资源丰富。冬夏时间较长,而严寒和酷暑较短,“热、光、水”同步增减,但降水分布不匀。时有气象灾害发生。气候受海洋水体的调节,较周边县市比,具有气温年日交差较小、冬暖夏凉和风力资源较丰富等特征。

        从表1可以看出,海盐地区每年梅雨的起止时间、长度、降水量等相差很大。
2.1入梅特征
        海盐从1972年到2019年的47年中,无空梅。多数年份入梅期在6月中旬,平均入梅期在 6月 14日;最早的在 5月 19日(1991年),最迟的在7月1日 (1987年)。历年入梅期前后相差43天。这主要是受副高位置和环流条件影响所致。
2.2出梅特征
        海盐多数年份出梅期在7月上中旬,平均在7月7日 ;最早的在6月18日 (2006年),最迟的在7月19日 (1999年)。出梅期前后相差 31天。
2.3梅雨长度特征
        海盐平均梅雨长度为22天;短的有 6天(1981、2006年);长的则达 40天及以上 (如1991、1996、1999年),最长44天(1996年)。梅雨期长度相差达38多天 。
2.4海盐地区梅雨量特征分析
        梅雨量是梅期降水的基本特征量,也是造成城市旱涝的主因 。海盐47年梅雨量多在100 ~300mm,平均为238.0mm。但历年长短相差悬殊,少的有7.0mm(2005年)、22.6mm(2006年)和 32.7mm(1981年)等;多的则在500mm以上,如 1999年的648.6mm(历年最多)、1995年的521.5mm。
3 梅雨环流特征
3.1 高层
        梅雨期开始时,高层(100或200hPa)的南亚高压从高原向东移动,位于长江流域上空,当高压消失或东移出海时,梅雨即告结束。
3.2 中层
        梅雨期中层(500hPa)环流形势比较稳定。虽然每年梅雨期或同一梅雨的不同阶段,高空环流形势有所不同,但基本情况是一致的。就副热带地区来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呈带状分布,其脊线从日本南部到我国东南,略呈东北-西南走向,在120°E处的脊线位置稳定在22°N左右。
3.3 低层
        整个梅雨期的降水天气过程,是在中层大范围纬向气流中,配合一次次短波活动所造成的,低层常有低涡和切变线配合。
4影响梅雨的主要因素
4.1副热带高压
        张庆云和陶诗言指出中国东部汛期降水异常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的异常密切相关。副热带高压的位置与雨带的位置关系很大,降水雨带位置一般在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6-10个纬距处其走向大致和脊线平行。
4.2低空急流和冷空气
        低空急流是水汽输送的保障低空急流与梅雨锋降水有很好的相关性。冷空气由北向南侵入,与北上的副热带高压交汇,冷空气不断的南下,就造成了长江流域持续性的降水
4.3季风环流
        涂长望等指出中国季风的进退有明显的跳跃现象,梅雨锋是东亚夏季风过渡季节的产物。南海热带季风爆发使副热带高压向北推进,副热带季风雨带也随之有华南向北推进,从而形成梅雨期。
5 总结
        海盐平均梅雨期22天,入梅一般在6月14日前后,出梅在7月7日前后。历年梅雨量平均在238毫米左右。梅雨期湿热多雨,凡遇太湖流域有强降水,县域内常有内涝发生。出梅后随着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梅雨带北移在黄淮流域,海盐进入盛夏高温伏旱期。
        形成海盐梅雨期主要是副热带高压北抬与南下的冷空气相结合,使雨带稳定处于长江流域,加上低空急流为之输送水汽,容易出现暴雨天气,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

参考文献
        1 朱乾根 寿绍文等.天气学原理与方法.气象出版社.2007.4
        2孙淑清.低空急流及其与暴雨的关系.大连暴雨会议文集[C] 长春:吉林省人民出版社.1980
        3周曾奎.江淮梅雨[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3
        4俞燎霓 胡 波等.浙江梅雨气候特征及其梅汛期暴雨的形势分析.科技通报.2010,26(5)
        5 曾欣欣 黄新晴 腾代高.2011年浙江梅汛期强降水成因分析.浙江气象.2012,33(2):3-11
        6 张庆云 陶诗言.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跳和异常的研究[J].气象学报.1999 ,57(4):539-548
        
        作者简介:曹冬妹(1984-)女,汉族,江西赣州市会昌人,本科,助理工程师,从事气象服务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