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利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探讨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6月16期   作者:赵家全
[导读] 近年来,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迅速,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的应用,
        赵家全
        山东莒南县陡山灌区灌溉管理所,山东 莒南 276600
        摘要:近年来,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迅速,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的应用,不仅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同时也保证了施工效率。在进行技术研究过程,要从多方面进行探索。以此才能不断提高技术应用水平。本文对软土地基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关的技术应用方法。
        关键词:水利施工;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探讨
        1 引言
        水利工程是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中重要推动力量,维护着我国农业灌溉、防汛排洪等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保证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就更显重要。水利施工本身环节多、工期长,质量管控难度很高,又容易受施工场地地质水文等情况的影响,比如软土地基的处理,就与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有直接的关联,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应用不合理,自然容易造成整个结构的变形,所以更需在软土地基处理中加强质量管控,降低安全问题发生几率。
        2 软土地基概述
        所谓的软土地基是指土壤中的水含量较高、存在的孔隙较大,且压缩特征较为明显,其自身的承载能力较低的地基土壤。该类型的土壤含有大量的淤泥,同时具有少量的腐殖物质。当前,为了全面提升人类的生存条件和质量,水利工程项目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在具体实施水利项目时,会经常遇到软土地基的问题。该类地基会对工程是实施质量和安全性产生较为直接的负面影响,因此选择适合的地基处理方式,保证工程达到预期的质量和效果便显得尤为重要。软土地基的性质较为特殊,因此对施工的技术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不同施工项目的水利条件及具体实施的复杂性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为处理软土地基形成了更大的难度。在具体选择处理措施时,技术人员想针对软土的特点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细致总结施工现象的各类条件,以此为参考制定相应的施工计划,使用科学的施工方式完成理想的软土地基处理效果。对软土的有效处理不但能够有效保证水利项目的最终实施质量,同时还能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系数。技术人员应提前对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类问题进行全面的预估,并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以此在保障工程安全实施的前提下提升项目的经济价值。
        3 软土地基的基本特点
        3.1 地基透水性较差
        相比于普通地基结构,软土地基内部颗粒物之间的间隙较大,在水分进入时,会将大部分水分固定在土层当中。软土地基的含水量在35%以上,在进行开挖施工时,非常容易出现基坑积水过多的情况,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提前做好排水工作,降低基坑积水对结构强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3.2 可塑性相对较强
        软土地基结构之间的空隙相对较大,在受到外界压力时,空隙也会被迅速压缩,形成稳定性较强的土层结构,且在后续应用过程中,也会根据外界压力的大小出现不同形变,这也会给施工活动的进行带来一定困扰,容易导致土层结构不规则沉降情况出现。因此在后续施工过程中,还需要做好土层结构压实度检查工作,并对压实情况进行检查,以此来提高整个系统可塑性。
        4 水利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4.1 桩基施工技术
        使用该类方法时,施工现场的各类条件因素均会对方法的实施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选择使用桩基法完成施工时,首先需对施工现场的周围环境进行全面的排查和分析,从而更有目的性地完成项目的实施。

当前由于水利工程的项目需求不断革新,因此相应的技术发展也呈现出更为多样化的特点,相应对于桩柱的应用也在不断的调整。当前实际施工时应用频率较高的技术类型为钢筋混凝土制桩。从细化层切入进行研究可知,该类方法与桩基的本质具有较多的一致性,无论使用人工还是机械方式完成打孔工序,都会为后续注入混凝土的工序提供便利条件,此后混凝土所产生的热量也会对周围的环境形成一定的改善,提高环境的荷载力,从而提升地基的稳定性。在完成工程的实施时,还应倾向于使用强夯的技术方式完成施工,从而不断提升软如地基的稳定性效果。在具体施工时,需准确选择适合的施工工具,通常施工人员需将夯锤放置在标准高度以上,从而增加其下落的外力作用。反复重复上述施工过程,便可使软土在不断的外力作用下提升自身的坚硬程度。可见,强夯方式在地基特征更为复杂的情况下效果更加明显。在实施水利工程时,会经常遇到软土基地的情况,尤其在海滨环境实施项目建设更为明显。软土地基中含有较多的杂质,因此致使施工环境更为复杂,不利于项目的开展。此时如果不用强夯方式,则难以实现较为理想的施工效果。强夯方式更适用于此类施工环境,能够明显提升工程的完成质量。
        4.2 钻孔灌注桩处理技术
        钻孔灌注桩处理技术可以看作桩基法应用中的一种,其通过钻孔、钢管挤压或人工挖掘等形式构建桩孔,并向孔中加注混凝土,凝固为混凝土桩后可实现对软土地基的加固。钻孔灌注桩处理技术虽然整体强度较高,对水利建筑安全性提升有很大帮助,但其也因操作相对复杂而容易出现多种问题,所以在具体施工中要格外注意施工严谨与规范。①要对钻孔施工地面进行清理,并测量放线,明确桩位所在,具体位置上要严格按照施工计划上的要求,避免出现位置偏差;②在钢护筒埋设中,多以2m~4m深度为宜,如果水利工程本身规模较大,要保证地基承载力良好,也可以适当加深,确保桩柱最终效果合适,钢护筒内径最好要大于桩径20cm~40cm左右,避免后期施工中与钢护筒碰触;③控制好钻机就位,钻具中心保证平直稳定,与桩位中心偏差要小于20mm,并前后固定,避免开孔时发生位移和摇晃情况;④清孔工作要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是在开孔之后,检查完孔深、孔径、孔垂直等问题后进行清孔,可以采用换浆法进行,第二次是在安装网钢筋笼、砼导管之后,混凝土浇注之前进行清孔,以正循环方法进行;⑤安装钢筋笼时要注意对准孔位,不能碰触到孔壁,并在安装、检查无误后立刻使用钢筋绳等固定,避免后期安放砼导管,进行第二次清孔以及加注混凝土时出现位移变化;⑥安放砼导管并开始加注混凝土,在浇注的过程中要同步向上提拔导管,浇注完成后1h~2h即可拔出钢护筒,检查浇注情况,无误即完成施工处理。
        4.3 预压处理法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时,预压处理法也属于常见的处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该处理技术的主要应用原理在于,借助重物自身压力对软土地基表层进行静载荷的施加,在静载荷作用下,软土地基之间的缝隙也会不断被压实,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地层结构的综合性能。目前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使用到的预压处理法包括堆载预压法和真空预压法两种类型,以前者为例,其作用原理是利用现场的一些材料,如水泥材料、砂石材料、石板材料等,将其平整的堆放在软土地基结构表面,静待一段时间后,结构表面会在重物自重下开始沉降,同时会将土层中的水分和空气挤压出来,以此起到提升软土地基综合强度的作用。
        5 结语
        总之,在水利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必然要作为重点施工环节,对于水利工程整体稳定、功能发挥以及长久运行都有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详细分析三种处理技术,对于常见软土地基处理而言基本可以满足需要,此外还有如高压喷射注浆法、排水法等处理技术,也能发挥良好的加固作用,至于具体选择何种技术,更应结合实际施工状况考虑,并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综合素质,才能保证水利施工中软土地基有效处理。
        参考文献:
        [1]李碧豪.基于水利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9(34):289-290.
        [2]高崇.水利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分析[J].科技风,2019(33):1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