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17期   作者: 叶国庆
[导读] 经济增长是国家、社会、文明、经济等发展的前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叶国庆
        普洱市职业教育中心   云南普洱      665000
        摘要:经济增长是国家、社会、文明、经济等发展的前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经济的增长必须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才能达到有效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稳定、持续、有规模的发展,与人们对经济问题的认识有着密切联系。因此,要做到经济的持续发展,就要达成与可持续发展思念相统一,从而结合并进发展。
        关键词: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
        
        引言:快速的经济发展是每个力求发展的国家都渴求的目标。在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基本以消耗大、污染高,对自然环境消耗过大,导致环境遭受到破坏。随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提出,目前的局势有所改变,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体现了资源环境的再生概念和对生态环境本身的保护相互协调发展。
一、加大经济政策力度,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 要想搞好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发展离不开人们的共同合作。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土地的开采滥用,工业化的兴起等等,虽然使国家的经济增长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质量化,但是过于关注经济发展,导致在发展的过程中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及一系列负作用,严重的影响了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从根源抓起,除了调整经济发展的方式种类等,还应该针对经济发展问题,提供相应的政策,以此作为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经济政策的约束,可以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到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能够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调整自身行为、约束自身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以达成人与自然生态共生的规律。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做出理性的选择,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形成可持续发展共生理念。比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湖泊和海洋发展渔业和航运业,草原和灌木发展牧业,土质和气候发展农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提高,使整个大自然界,在潜移默化的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了社会经济的原料。但是,在经济的增长过程中,由于人们对自然环境资源的不正确认识,导致人们在自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利用一些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产生许多生态环境的问题,导致了资源的不再生问题,如大量砍伐森林,导致气温恶化和物种灭绝,据统计:在人类干扰之前,世界约有森林和林地面积60亿hm2,在1954年减少至40亿hm2,世界森林的不断减少导致生物品种逐渐减少和灭绝。而这些生态问题也反应了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要逐步改善环境问题,就需要加大经济政策的力度,帮助人们规范行为,从而成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使其早日实现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


        二、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现代社会环境的背景下,由于人们所处的年代和环境的不同,许多的老人和青年人士没有进入系统的教育学习,人们在资源再生、绿色生态等观念上还欠缺意识,导致人民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不注重后果,使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从而在生活中造成“垃圾反弹”对人们的生活也有着影响。而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人”作为首要因素,在经济与资源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着重要影响,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导致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索取越来越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形成了严重的破坏。同时,地球作为人与自然共生场所,人类的行为方式对自然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从而造成了经济的不持续发展,比如矿山的开发、城市建筑、工业的迅速发展、交通工具的使用等等,这些现代人类日常使用的工具,在长期的投放中逐渐对自然、气候、环境、生态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外,还要大力提倡人们保护环境,共建生态文明,积极参与在生态建设的过程当中,共同制定环境规则制定,通过自我和他人监督,维护环境秩序,在行为活动中能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同时,人们可以通过社会渠道和教育资源大力宣传正确的经济发展观念,帮助人民群众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只有人民群众具备了高素质,才能保证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达到共识。
        三、协调经济增长和资源关系,落实可持续发展政策
        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了人口与资源环境等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在对人民的发展中也产生着许多问题。有数据表示:在清朝,我国人口就是首位,直到21世纪后20至30年中,中国仍然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这是一种优势,也是劣势。由于中国人口过多,导致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变低,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导致我国经济落后。如教育落后贫困人口多、就业难等问题,这些因素导致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受到影响。但与之相同,除了人们的发展受到影响,我国的资源、环境也同样存在着问题,因人口增多带来的粮食及各种必需品都必须从大自然索取,导致了部分地区存在了破坏植被等严重的破坏行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采用粗放外延型的增长方式,这种发展方式在当时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由于整体国力和经济的落后,导致人民在对于经济增长中,需要尽快追赶上去,从而忽略了生态环境,使自然界受到严重的破坏。但是,经济发展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在经济的发展中,协调好经济与资源的关系,注重农业的发展和科技的投入,通过引导和支持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进行专业,加强农用机器的投入,从而加大力度建设水利工程和农田水利建设,从而逐步的增强灌溉面积,将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实际落实。而要真正的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要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争取早日寻找出效益好、低消耗、污染少、资源优的新型工业化经济发展,以达到与可持续发展思念协调并进发展。
        四、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当代经济发展的原因还有许多,人口、资源、生态等都是在人们行为中逐渐形成的问题。在面对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中,要认真看待问题,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才能有效的解决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K.施泰尼茨. 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J]. 国外社会科学, 1999(06):58-62.
        [2]徐前. 浅谈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J]. 商业文化, 2012.
        [3]洪德良. 略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可持续发展战略[J]. 求实, 1998(05):39-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