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勘单位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17期   作者:姜涛
[导读] 尽管从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伴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地勘
        姜涛
        内蒙古煤炭地质勘查(集团)一零九有限公司  021008
        摘要:尽管从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伴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地勘单位的产业结构调整早已摆上日程。很多地勘单位在“以地勘主业为主,实现多种经营”方针的指导下,初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大部分地勘单位产业结构调整只停留在表层,并未实现质的变化。究其原因,十分复杂,需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地勘单位;产业结构;调整
        一、地勘单位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产业结构的调整普遍初级化
        大多数地勘单位的调整方向集中在地勘行业的派生产业范围内,涉及的范围包括桩基、检测、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凿井等领域。尽管这些举措改变了煤田地勘单位单一、封闭的生产模式,但是在技术和管理上与传统的地质勘探相比并没有实现新的突破和创新,市场份额低、科技含量低、准入门槛低,对队伍的锻炼和人才的培养效果不尽人意,并未改变地勘单位“打工经济”的身份。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管理粗放化
        造成地勘单位产业结构调整初级化、粗放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勘行业受市场规律的波动影响较大,刚刚走过上世纪 90 年代低谷期的地勘单位原始资金积累较少,使产业结构调整步履维艰,很难进行大的动作。
        2、地勘单位技术提升缓慢,找矿主要依赖于经验,科技研究十分落后。很难有主动创新的欲望,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金用于技术力量的提升。
        3、地勘单位具有很强的的专业性和行业特殊性,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薄弱,可以利用的资源贫乏。
        4、非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受到的政策制约较多,在资源配置和政策享有方面往往处于劣势,不及属地化管理单位。
        5、地勘单位普遍存在高技能技术人员和高素质管理人员缺乏的现象,人才队伍知识结构的单一,限制了产业结构的选择性。加之地勘行业工作性质艰苦,工资水平不高,对高技能人才缺乏吸引力。
        二、地勘单位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向与策略
        (一)产业结构的调整首先需破除思想阻力
        面对地勘行业的市场化,不仅不积极适应,反而心存排斥,缺乏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地勘单位应开展一次自上而下的思想大讨论活动,认清现实情况,使每一位职工都担起单位改革发展的主人翁责任,激发单位内部自主创新的动力和经营机制的活力。甚至可以借鉴华东有色地勘局“不换脑子,就换位子”的硬手段,刚性改变领导干部和广大职工的思想观念,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破除思想障碍。
        (二)产业结构调整需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目前大部分地勘单位的研发实力不强、科技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高,核心竞争力较弱等问题突出。要想取得产学研合作的良好成效,则需建立一条可持续的合作道路。具体措施有:
        1、针对地勘主业目前遇到的瓶颈技术,如攻深找盲、靶区筛选、特种作业等问题,制定实施产学研合作创新计划。与国内外一些具有专业技术优势的院所合作,集中优势科技资源,实施重点攻关,形成技术上互动创新、资源上互补共享的合作创新机制。


        2、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围绕新能源产业,凝练项目,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特别是在煤层气、页岩气、油页岩、可燃冰等领域实施联合技术攻关,加大科技投入,优化资源利用。本土地勘单位要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和经验优势,赢得合作院所的信任和好感,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不仅要使新能源尽快服务百姓,造福社会,更为地勘单位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好铺垫。
        3、利用合作机会,培养、吸纳人才。合作过程中,地勘单位要将人才培养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逐渐改变单一的人才知识结构。其次,可吸纳一批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加入单位,为团队注入新的血液,焕发新的活力。
        (三)产业结构调整要改变传统商业模式,构筑经济新平台
        1、探索“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化的新型发展之路。这就需要地勘单位积极改革,顺势而为,激活内部动力,用好外部推力,以技术提升促进产业开发,以产业开发反哺地勘主业,努力将地勘单位的技术、矿权、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与资本有机结合起来,创新盈利模式,拉长优化产业链。
        2、提高资源利用率,盘活资产。对一些闲置的资源,如土地、房屋、旧设备进行租赁、出让或再利用,提高经济效益,为产业结构调整积累资金。3、通过重组、改造、改制等形式,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体制、新机制,接受市场的考验和洗礼,不断思考和探索,提升管理水平,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四)地勘单位产业结构调整要构筑企业化经营机制
        对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旧体制、旧机制实行专业化改造,选择产业结构合理、管理先进、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单位进行对标管理,将华东有色地勘局等改革成功的企业作为学习样本,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出自己的道路。将地质勘查、矿业开发、施工建设、酒店服务等产业进行分类管理,组建独立的部门或者公司,实行“产业分离、主辅分离”,接受市场的考验,在市场中求生存,谋发展。同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和完善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明确决策层、监督层、执行层的关系和职能,使其各司其职,实现良性运作。
        (五)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完善的人事考核制度
        因此,地勘单位亟需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激活人才的创新、创造力。其次,现有地勘单位人才结构单一、年龄结构不合理、文化层次不高,对结构调整构成很大的障碍。要根据新产业的需要,实行全员招聘制。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与高等院校交流合作,利用收工时间对现有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再教育。面向院校、社会招聘复合型人才,特别是招聘综合素质高的职业经理,以适应产业调整的工作需要。否则,即使完成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会因为管理上的缺陷而陷入僵局,不会有健康的发展前景。
        三、结束语
        总之,产业结构的调整关乎地勘单位的存亡,要在努力挖掘自身潜能的同时,争取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只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导向,结合地勘单位的实际情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开拓思路,就一定能够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地勘经济的兴旺发达。
        参考文献:
        [1]张海霞. 关于地勘单位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与思考[C].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13:303-308.
        [2]崔小苏,李正越.培育核心能力  塑造优势企业——煤炭地质单位产业结构调整探析[J].中国煤炭地质,2008,20(S2):228-230.
        [3]张延钦.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地勘单位企业化[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1995(05):17-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