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长望、董玉峰
国网夏津县供电公司 253200
摘要:线损率同期管理和杜绝跑冒滴漏,一直是供电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主要措施。今年以来,在电力大数据技术支持下,加强配电网同期线损管理工作在技术应用方面更加追求智能化、高效率,基于电力大数据同期线损对相关调度、生产内容进行有效解决。所以本文中简单探讨了电力系统线损的管理现状,并基于大数据配网同期线损在线监测管理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配电网同期线损管理;电力大数据;管理现状;在线监测
在电力大数据技术支持下,配电网同期线损管理主要通过专业化系统数据资源实时融合数据内容,对配网分区、分压、分元件与分台区模型进行设定,建立线损异常原因与及时处理模型,有效提高配网线损的精益化管理水平。
一、配电网线损产生类型与管理现状
配电网线损产生类型主要包含了技术线损与管理线损两种。首先是技术线损类型,它一般是指配电网结构不合理、变压器、电缆元件运行自身损耗以及大功率设备推广应用不到位,导致电能损耗增加,技术线损就此产生。
其次是管理线损,它是指部分用户存在违规用电甚至是窃电情况,导致电能大量损耗。亦或者是电能计量装置在更换后其旧表表底数据上传管理滞后,如此容易导致出现阶段性统计误差,如此也可形成线损偏差问题。
上述无论是技术线损亦或是管理线损都会导致线损计算结果的不真实和巨大偏差,配网真实线损水平大幅度升高,必须加以管理调整。
二、基于电力大数据支持下的配电网同期线损管理对策
基于电力大数据技术支持下的配电网同期线损管理需要基于配网同期线损实现方式、配网同期线损监测分析管控方式两点来实现线损管控,建立科学合理管控对策。
(一)配网同期线损管理方式
线损就是输入模型电量减去输出模型电量的差值,同期就是输入电量与输出电量的测量是同一个时期的。建立配网同期线损管理方式过程中,需要利用到大数据技术,结合配网同期线损集合的多个源端系统实时分析数据内容,建立数据调度采集与监视监控系统(SCADA系统),积极获取电网拓扑关系,建立电能采集系统并进行分区,分析其中的分压关口电力数据,进一步建立运检设备运维精益管理系统(PMS2.0系统),建立共用变压器系统,并分析其中档案参数,建立GIS地理信息分析系统,分析其中高压用户线变关系、户台对应关系,同时对低压用户电量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同时,围绕各个源端系统中的实时数据进行分析,建立数据平台,利用系统平台中的WEB接口,建立数据中心,对数据中心中的海量数据进行抽取与转换,结合系统前台配置关口计算相关模型,实现系统数据分区、分压、分线与分台,建立每日线损与每月线损计算机制,分析明细数据穿透功能以及线损异常原因,最终建立分线、分台逻辑图。
(二)配网同期线损监测分析管控方式
结合配网同期线损监测分析管控方式,建立大数据配网同期线损数据采集、档案数据应用统一系统,明确线损系统与海量数据平台文件共享机制,确保线损采集数据与档案数据匹配到位,有效提升线损数据管理准确性与真实性。
在该过程中,考虑到数据量偏大且实时性要求较高,需要对供售电量关联问题进行分析,确保系统实时监测分析到位,主动筛选异常数据内容,建立数据评价评级机制,对线损异常内容进行深化监测分析。在该过程中需要确定异常线路台区,对数据内容进行准确定位。换言之,要建立大区域供电四层联动闭环处理机制,强化不同专业、不同部门协同联动与责任机制,确保线损异常分析与整改到位,做到线损管理以点带面,有效提升网络线损管理整体水平。
三、基于电力大数据支持下的配电网同期线损管理案例分析
结合某10kV线路为背景,分析其线路高损分析与治理整体状况,首先对其线路线损状况进行分析[1]。
(一)某10kV线路线损状况分析
某线路为10kV高压配电线路,其主干线长度为2.001km,投运时间为2016年11月,接带变压器台数为60台。从2020年4月~7月进行线损率分析,其损失电量分别为228991kWh、163305kWh、203092kWh、229630kWh,线损率分别为32.25%、29.55%、42.79%以及51.45%。结合4个月以来的大线损状况进行大数据分析,发现并核实其数据采集失败原因,对技术线损高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度研究,分析线损问题。
第一,某地区10kV配电线路存在线变关系错误问题,其线路在GIS系统中无法实现对多台自管变压器的有效管理。
第二,某地区10kV配电线路存在用户违规用电问题,已被核实。
第三,某地区10kV配电线路存在计量表计故障问题,其线路无计量表计存在接线错误与故障问题。
(二)某10kV线路线损问题解决对策
首先,某地区针对10kV配电线路实施日线损实时计算问题,基于T-3日建立分压、分区、分线、分台区日线损实时计算机制,对基层单位线损异常原因、问题短板等等进行分析,实现降损增效。
其次,有效提升基础数据真实性。强化线损异常原因分析,有效促进调度、运检、营销设备异动管理水平,建立用户档案管理机制,对电量采集跨专业问题进行调整,有效提升营配调节贯通业务水平[2]。
四、多措并举做好内控管理
同线损管理点多面广,管理、技术与时俱进,供电企业还应针对各供电所存在的人员、方法、指标现状、地理环境等多方面评估分析各自影响同期指标提升的因素,一所一方案量身定制并加强实施,组织人员开展技能培训,一方面,组织线损管理人员对计量自动化系统线损模块应用开展分层分级培训,切实解决系统同期线损模块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各层级人员及时掌握计量自动化系统日线损统计监测功能和方法,并按照线损管理工作责任清单要求,推动计量自动化系统线损模块至上而下的应用。另一方面,针对“集抄设备”故障的处理开展技能培训,提升故障处理能力。通过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和相关专业人员集中帮扶,解决人手不足和技能恐慌的问题,推进同期线损工作提供资源和技术保障。另一方面,坚持“定位高、职责清、协同好、责任实、培训齐”的工作原则,对关键指标进行周计划、日管控。利用好周工作会和月度工作例会协调解决问题,及时约谈、帮助排名靠后的供电所,提升关键指标。
总结:
基于电力大数据技术支撑下的同期线损管理策略需要追求系统应用还原归真,有效促进企业线损管理工作,提升线损精益化管理水平,确保数据应用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客观反映电网结构的真实应用水平效率。
参考文献:
[1]于向海.基于电力大数据的配电网同期线损管理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19):3948.
[2]刘书庆,许莹.电力系统线损管理系统的设计分析[J].消费导刊,2019(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