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十三年中共是怎样由弱变强、转败为胜的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9期   作者:高子涵
[导读] 摘要: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一个新的朝代要替 代一个旧朝代,一个新的政权要打垮一个旧政权,绝 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延安凤凰山革命旧址  陕西省延安市  716000
        摘要: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一个新的朝代要替 代一个旧朝代,一个新的政权要打垮一个旧政权,绝 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周灭商,经历了周文王、周武王 两代的努力;秦灭六国,经历了秦孝公、惠文王、昭王 等六世的奋斗;满清人关代明,也经历了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三世的拼搏。何以中国共产党能在延 安这个小地方经过13年积蓄之后,用“小米加步 枪”打败国民党的“飞机加坦克”,从“潜龙在渊”变 成“飞龙在天”的呢?这其中的原因、其中的奥秘是 非常值得探索的。
        关键词:延安十三年;由弱变强;转败为胜
        这次利用到延安干部学院 学习的机会,我对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写的13篇著作进行了重点研读,试图通过这13篇文章,初步 解读中国共产党在延安13年创造奇迹的原因,找到其由弱变强、转败为胜的答案。我的这些研究体会,概括起来就是“四胜”:
        1.哲学思想上的胜出。思想主人之心,道德范 人之行。对于一个人、一个政党来说,在斗争中首要 的胜利,就是指导思想上的胜利。对于哲学的重要 性,对于思想的力量,早在青年时期,毛泽东同志就 认识到了。他认为,“当今之世,宜有大气量人,从 哲学、伦理学人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 换全国之思想。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稍微安定 下来后,毛泽东同志便针对当时党内有的同志认为 “山沟沟里出不了马列主义”的压力,针对当时党内 有的同志特别是髙级领导干部动辄拿马列书籍中的 片言只语吓唬人、迷惑人的做法,针对当时党内有的 同志只知按照过去的一点经验办事的习惯,开始深 人研读马列理论,并将之同中国革命实践紧密结合 起来,先后于1937年7月和8月,写出了《实践论》和《矛盾论》。这两篇宏论的出现,对于当时的中国 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功效 就像《圣经》之于基督教,《金刚经》之于佛教,《古兰 经》之于伊期兰教。具体地讲,有三个方面:一是用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结合中国革命前期胜利和失败 的深刻教训,彻底揭露了当时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 和经验主义,使全党摆脱了主观主义、本本主义的束 缚。二是给全党注人了“实事求是”的灵魂,使中国 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言一行都开始注意与实 际的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践中发现真理,通 过实践证实和发展真理。三是给全党提供了 “辩证 法”的科学思维工具,教导全党同志想问题、办事情 既不要从本本出发,也不要从经验出发,而要从实际 出发,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并根据分析,找到解 决矛盾的方法。
        2•政治策略上的胜出。什么是政治?在电影 《建国大业》中,毛泽东同志一语道破天机:“政治,就是把敌人的人搞得少少的,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 的”。搞政治需要大智慧,这种智慧主要体现在政 策与策略上。当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政治智慧 较量,完全可以通过毛泽东同志1940年3月写的 《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看出来。在这 篇文章里,毛泽东同志围绕“多多与少少”的问题,讲了三句话,即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 顽固势力。如何发展进步势力,文中提出了“7个就 是”,即“就是发展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 产阶级的力量,就是放手扩大八路军新四军,就是广 泛地创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就是发展共产党的组织 到全国,就是发展全国工人、农民、青年、妇女、儿童 等等的民众运动,就是争取全国的知识分子,就是扩 大争民主的宪政运动到广大人民中间 去”。

如何争取中间势力,文章提出了“三 个争取”,即“争取中等资产阶级,争取开明绅士,争 取地方实力派)。如何孤立顽固势力,就是同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势力”进行斗争。而在这种 斗争中,毛泽东仍不忘提醒全党,要区分其中的降日 派和抗日派,以革命的“两面政策”对付顽固派的两 面政策,并尽可能地争取还愿意抗日的顽固派。这 样,也就真正达到了“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 人的人搞得少少的”的目标了。
        3.军事斗争上的胜出。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 治是不流血的战争。对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来说,要夺取执政地位,首先必须在“枪杆子”上取得胜 利。为切实纠正当时党内的错误军事路线,1936年 12月,毛泽东同志写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 题》。这篇文章,堪称中国共产党的“兵经”,其后来 写的《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基本观点都源于此文。这篇文章在全面分析中国革 命战争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敌强我弱的态势,给党的 各级指战员送上了三个致胜的法宝,并辅以通俗的 解释。一是关于打仗的基本方针。就是“集中优势 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即在战略上以少胜多,“以一 当十,以十当百”;战术上以多胜少,“以十当一,以 百当十”。二是关于打仗的基本规律。就是以“运 动战”为主,“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三是关于 打仗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学会打“歼灭战”,即“对 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 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3](K37)。总而言之,这篇文章 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军队注人了“灵活机 动”的灵魂,以至于在与国民党相对正统呆板的战 略战术的较量中,处处主动,处处抢占先机,处处占 领制胜点。这一点,我们通过电视剧《亮剑》也能看 出来。为什么出身正规军校的楚云飞打不过草莽出 身的李云龙,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前者拘泥于书本较 多,有点像系着绳子跳舞;后者完全因时、因地作变 化,跳的是“自由舞”。
        4.经济上的胜出。熟悉战争规律的人都知道,打仗,看起来取决于前方的拼杀,实质上打的是后方 的钱粮,打的是“经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对 于整个中国经济状况来说,都是很困难的。只不过 共产党领导的各根据地困难更甚罢了。那时的困难 到底大到什么程度呢?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时 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一文中作了生动描述:
        “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秣,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 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4](P892)面对这 种“大极了”的困难,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两条对策:一是大力发展“自给”经济,自己养鱼。下决心自己 动手,建立了自己的公营经济,办了许多自给工业;军队学习古代“屯田”的做法,进行了大规模生产运 动等,保障供给,减轻人民负担。二是大力帮助发展 人民经济,放水养鱼。“对人民的农业、畜牧业、手 工业、盐业和商业,采取帮助其发展的适当步骤和办 法,使人民有所失同时又有所得,并且使所得大于所 失)。就这样,中国共产党度过了经济上 的困难,并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 迹”与之相反的是,国民党则“不顾人民困 难,只顾政府和军队的需要,竭泽而渔,诛求无 已”,从而使经济发展陷人了 一种“恶性循 环”,最终导致崩溃。
        延安之所以被称为中国革 命的圣地,乃是因为当年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 军在历经千难万苦之后,甚至可以说是濒临绝境之 时,找到了这么一块地方作为大本营,通过13年的 苦心经营,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转败为胜的历 史性转变和飞跃,为建设一个崭新的政党,为建立一 个崭新的中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