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阈下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9期   作者:唐安婷
[导读] 摘要:“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中一粒闪光的种子,“小康社会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广安  638000
        摘要:“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中一粒闪光的种子,“小康社会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富裕”和“小康社会”两大思想关系密切,在酝酿、形成、成熟等形成过程方面有诸多吻合之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阈下,“共同富裕”思想在社会主义本质、实现途径、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注意事项、农民主体地位等方面具有深刻内涵,需要全面、准确理解,灵活、严格运用,动态、深入研究。
        关键词:邓小平;小康社会;共同富裕;社会主义
        Deng Xiaoping's thought of "common prosper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TANG Anting
        (Guang’an Vocatonal & Technical College,Guang’an,Sichuan,638000)
        Abstract:the thought of "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seed of Deng Xiaoping theory.This pape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conscientiously establishes Deng Xiaoping's thought of "common prosperity" and well-off society,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eng Xiaoping's thought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six aspects,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understanding and applying Deng Xiaoping's thought of common prosperity as well as for firmly and continuously studying Deng Xiaoping's thought of common prosperity.
        Key words:well off;common prosperity;ideological research
        “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邓小平同志从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具体情况出发,在具体实践中逐渐认识、感悟社会主义本质的过程中形成的,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真理光芒。“小康社会”论述出自邓小平,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一个重要概括。“共同富裕”思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目标、原则以及实现路径作了深入阐述,涵盖了政治、文化、物质等方方面面,将发展生产力作为基础,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作为制度保证,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系密切,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准备,实现“共同富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当前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历史的、系统的、科学的视角对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进行研究。
        一、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发端阶段
        概括来讲,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发端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二届三中全会之间。其间,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创新,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1]理论。他从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均衡的实际出发,提出鼓励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先富起来,示范带动、榜样推动其他地区和人员,使全国各族人民富裕起来。虽然“共同富裕”思想还未有清晰具体的提法,但毋庸置疑“先富带动后富”核心目标就是“共同富裕”。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在在1978年12月13日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重要讲话,提出“一个能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即“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农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是“先富带动后富”的最原始表述。这次会议被认为是“共同富裕”思想的发端。其后,邓小平同志在多次表述中指出,要坚持“先富带动后富”,这一理念在十二届三中全会上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全党意志。
        (二)形成阶段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形成于十三大之前的一段时间。其间,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通过明确目标,将社会主义和共同富裕联系起来,进而又科学、形象地指出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对社会主义本质在理论上进行了升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就实现温饱、达到小康、赶上中等发达国家作出具体安排,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将国强(现代化)、民富(共同富裕)统一起来,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充分表明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从理论到实践形成闭环。因此,提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代表着共同富裕“目标化”。“目标”标志着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
        (三)成熟阶段
        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已经成熟[2],形成理论体系,上升为国家意志。十三大到十四大之间的5年,国际社会复杂多变,邓小平沉着冷静,全面、系统论述了稳定、改革、发展的辩证关系。这一时期,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更加系统、完整,将生产力、生产关系、共同富裕等要素统一阐述在社会主义本质定义中,明确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表述既有方法,也有目标,还有注意事项,言简意赅、富有哲理地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其间,还提出了“两个大局”,即沿海先富、内地通过帮助后富,最终统一为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在全国范围内为实现“共同富裕”制定的战略方针,如今这一思想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将科学社会主义进程向前推动了一大步。可以看出,将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化”标志着共同富裕思想的成熟。
        二、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形成过程
        邓小平是代小康社会思想的发起者、奠基者。他在对全国进行战略性思考时,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提出具有传统特色的“小康社会”目标并赋予了新的内涵。某种程度上,共同富裕思想与小康社会思想在酝酿、形成、成熟等形成过程方面有诸多吻合之处,探索小康社会思想形成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形成于十二大
        这一时期正是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发端期。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是,1979年邓小平提出了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搞建设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同年,邓小平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传统内涵即“小康”,以此区别于西方的概念。次年,邓小平进一步量化了小康目标,即人均GNI达到1000美元;明确了路线图,即分阶段两步走实施的构想。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确定了从1981年到20世纪末20年,争取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小康战略目标和具体步骤,标志着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初步形成。。
        (二)成熟于十三大
        这一时期正是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期。十二大提出“小康”,标志着“小康”目标上升为全党意志,进而明确“小康水平”是上世纪后三十年全党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正式提出是在1984年的一次外事活动中,并明确了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到了1987年,邓小平首次提出了“三步走”战略[3],相比之前,更加明确、直观、具体。这一构想在十三大被固定,从此沿用至今。这一阶段,邓小平围绕“什么是小康社会、怎样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直到党的十三大“三步骤”战略正式作为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战略步骤,标志着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正式成熟。“三步走”战略被固定,从此沿用至今。
        (三)完善于南方讲话
        这一时期对应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成熟阶段。进入上世纪90年代,小康社会思想的内涵在党和国家重大规划、重要文件中被不断丰富。

南方讲话无论是对于邓小平,还是对于中国发展,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重大讲话,对社会主义基础理论、重大理论、核心理论进行了阐释,为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指明了道路,也对小康社会建设作出了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一论述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扫清了认识上的障碍,为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解决了经济体制改革这个根本问题。十四大重申了“三步走”战略,作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部署,标志着我党已经解决了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经济体制保证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标志着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随着实践的推进更加丰富、更加成熟、更加完善。
        在《邓小平文选》中,小康被多次提及,无论是作为发展目标还是其内涵和特征,邓小平都深入简出地进行了系统阐述。小康社会思想与共同富裕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作为邓小平理论元思想之一,有必要进行比较研究、系统研究、全面研究。
        三、基于小康社会思想背景下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内涵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与小康社会思想形成时期是大致吻合的,二者只是主体差异,都是对事关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性、基础性、长远性问题的理论探究,内涵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具体来讲:
        (一)归纳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内涵
        共同富裕思想在理论上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在实践上要求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统一到“共同富裕”这个最后目标。进而阐述了共同富裕与改革发展的关系,要求改革开放服从服务于共同富裕,是必须遵循的“大原则”。同时,还强调社会主义必须发展,加快经济建设,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4]。
        (二)指明了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
        邓小平分析了建国以来的发展态势,认为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先富带动后富,强调先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最佳路径[5],更是不能跨域的。这是从过去经验教训、现实国情尤其是资源优势差距较大的实际出发制定的,他还强调先富必须要通过辛勤、诚实、合法劳动。他坚信先富对后富在精神层面的榜样力量,能够激励后富,先富后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包括技术转让甚至直接出资等方式帮助后富。要统筹“两个大局”,在具体方法上,他强调的沿海省份包干帮扶内地省份,如今仍然适用。先富是手段,共富是目的;先富是暂时的,共富是长期的,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长期性。正是这一思想,为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打下了思想基础。
        (三)重申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必须发展经济,必须搞经济建设,并将之作为一项原则长期不变,从而实现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为了保证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属性,邓小平要求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了保障发展生产力的后劲和活力,邓小平强调必须坚持改革开放[6]。这几个方面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并形成了基本路线。其中,“改革”改的是生产关系,“开放”开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理论,摆脱了形而上看待计划和市场的观念,将社会主义理论推向了新高度,消除了思想误区,凝聚了发展智慧,促进了社会发展。此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实现先富带动后富提供了载体和路径。
        (四)强调了经济建设的注意事项
        为了保证经济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一方面,邓小平要求防止两级分化,这方面必须高度重视;另一方面,邓小平强调要通过多种方式特别是在体制上作出规定,重申了公有制经济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明确了在分配上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确保经济建设始终遵循着“共同富裕”这个大原则;第三方面,要求发挥党的优势,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从纪律上、文化上、理想信念上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进行明确,还强调了关注下一代,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五)凸显了农民在共同富裕中的主体地位
        没有农村发展,没有农民富裕,就没有真正的共同富裕。邓小平把“三农”工作尤其是农业发展、农民富裕作为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工程,指出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人才培养,用技术和人才助力农村快速发展、农民快速致富。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阈下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启示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和小康社会思想在理论上发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成熟,既基于当时社会背景,也源于之前党的实践探索。小康社会被确立为发展目标后,经过党和人民历代的奋斗,当前,实现中华民族真正意义上的小康社会建设目标进入了决胜阶段,这正是一以贯之,代代传承的结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许多时代价值和内涵,一是“全面”,在内容要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在人员上要求十四亿中国人一个都不能少,在区域上要求城乡区域包括少数民族区域必须全部实现小康。二是“民本”,小康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人民,共同富裕的主体也是人民。三是“务实”,搞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不能一刀切,既要有宏观要求,又要从微观实际出发,既要考虑2020年的统一部署,又要从各地实际推进,统筹谋划。从这个角度看,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内涵丰富,是“实践——认识——实践”循环反复的过程[7],是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的理论体系,至今仍有重要启示。
        (一)应全面、准确理解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的;是系统的,不是单一的;是发展的,不是静止的。必须坚持有计划、有部署,按照既有方针、既定战略扎实推进。要坚持一心一意搞发展,坚持经济建设中心地位不动摇,推进高质量发展不懈怠;要加强改革,通过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改革,既要保证高效发展,又要促进社会公平,始终坚持“全面”、“民本”、“务实”原则,确保始终保证社会主义方向,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二)应灵活、严格运用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博大精深,内涵深刻,要坚持经济、社会统筹推进,防止“一手硬一手软”;坚持物质、精神文明协调推进,防止顾此失彼、重经济轻精神文明的情况;坚持城市、农村一体建设,依托城镇化等发展载体,强化体制机制保障,实现共同发展;坚持沿海、内地高质量发展,统筹区域帮扶帮助,实现共同富裕;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齐头并进,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不断提升开放的质量和改革效力。要把就业这个问题放在主要位置。概括来说,就是要把“发展是第一要义”落实,通过宏观调控来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8]。
        (三)应动态、深入研究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历久弥新,至今仍有重要启示,特别是对于在理论和实践中或急于求成或闭口不谈共同富裕的错误倾向,具有矫正意义。共同富裕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9],需要接力推进,关键是要以邓小平理论特别是共同富裕思想为指导,把握好发展、改革关系,发展目标和发展过程、公平和效率等方面的规律,坚持不懈地研究推进,在理论上不断创新,最终通过共同努力实现共同富裕[10]。
        共同富裕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概念,要把握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实质,置于当时当地的具体环境中去考量,为新时期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断巩固发展的,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一定能够不断迈进,一定能够实现共同富裕的宏大目标。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2-163.
        [2]彭凌.共同富裕理论研究综述[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2(03):10-13.
        [3]张国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研究综述[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23-26.
        [4]刘静暖,孙晓华.收入分配理论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重新选择[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01):44-47.
        [5]郭江凡.毛泽东、邓小平群众路线思想之比较[J].理论导刊,2014(03):63-66.
        [6]曹辉.毛泽东、邓小平发展生产力理论的比较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7(04):65-68+80.
        [7]张倩.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8]胡银平,陶娟.邓小平共同富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15-19.
        [9]于成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理论界对共同富裕理论研究的进展[J].当代经济研究,2008(07):37-42+73.
        [10]廖艺萍.邓小平统战理论与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J].咸宁师专学报,1998(04):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