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南水科技有限公司;2、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
摘要:水利信息化就是基于水文信息将信息化管理引入其中,高效获取水文数据。我国大部分水利项目实施过程都借助信息化技术完成管理,水利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提高了风险预警能力,能够及时准确地提前预警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从而便于管理部门及时预防,降低灾害发生产生的巨大损失。目前信息化的应用在信息覆盖、信息共享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因此需要完善其应用流程,采取多种措施,如建设国家级指挥系统和行业规范、完善工作系统性、加大投入建设系统软硬件,为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防汛抗旱工作;应用
1水利工程在防汛抗旱中的作用
1.1降低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冲击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大国,为了农业的不断发展,需要逐步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我国的水资源本身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不同地方的水资源分布较为不均衡,因此必须要逐步提升水利工程的建设水平,更好的发挥出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调配作用。对于我国的农业来说,旱灾和水灾都具有较为严重的影响,有时候影响甚至是巨大的,会导致农业的绝收。因此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调配作用,可以实现旱灾和涝灾的合理调节,减少自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好的发挥出水资源的重要作用。
1.2调配水资源、节约水资源
水利工程的日常运营需要实现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对于一些地区降水量比较多,地区性应用却比较少,因此可以将这些多余的水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逐步将水资源调配到欠缺的地区。对于水利工程来说,水资源的调配是水利工程日常运行管理的关键,必须要按照国家区域性水资源的调配要求,逐步实现区域范围内水资源的合理调配,逐步实现旱涝灾害的逐步调整,促进我国农业的良好发展。
1.3构建完整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
对于我国的不同水利工程来说,管理的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很多中小型水利工程的日常管理仍旧处于初级阶段,并没有相关的不满参与到其中,导致水利工程的管理较为松散,无法充分发挥出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为了更好的提升水利工程的未来发展空间,更好的提升水利工程对旱涝灾害的应对水平,需要按照不同水利工程的发展情况,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全面掌握区域性水资源的真实状态,发挥出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提升防汛抗旱的应对水平。
2防汛抗旱中水利信息化的应用现状
2.1水利信息化概述
水利信息化主要是基于水文信息,将信息化管理引入其中,高效获取水文数据。我国大部分水利项目的实施过程都借助信息化技术完成管理,包括计算机、遥感、通讯各类技术,可提高水利防汛和抗旱环节工作的效率,发挥信息化管理价值。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水文信息变化复杂,其管理关乎社会经济以及人们安全。全球定位系统(GPS)为水利建设过程重点管理技术,可借助电磁信号测定水位,保证对水利项目的全面管理。我国不同地区资源分布不均,水利部门展开防汛抗旱的工作重点为监测水文信息,保障人们安全。利用水利信息化,便于各部门高效开展水文监测,为防汛防洪各部门掌握水文信息提供依据。
2.2水利信息化的应用现状
1)信息化覆盖方面相对不足。虽然我国持续加大力度建设水利信息化,但是不同部门工作烦琐,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过程专业性较强,水利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不足之处,当前阶段仅完成初步的网络覆盖,在信息收集、传输等方面相对不足。现有信息化系统能够完成河流信息监控,但是信息的统一收集仍未完全实现。同时,部分规范与标准统一程度不高,对于信息化平台检测数据的处理造成影响,难以及时精准提供防汛抗旱信息,工作实效不高。
2)在系统化管理方面,不同部门信息化系统存在差异,管理领域不同,信息处理过程相对独立,难以实现信息共享。
管理数据更新不及时,不同部门获取数据难以统一,对于防汛抗旱综合部署造成影响。同时,影响水利项目建设,造成水利信息的处理工作重复率较高,覆盖面较小,影响工作效果。
3防汛抗旱中水利信息化的应用措施
3.1建设国家级指挥系统
我国水利部门于2011年成功打造首期防汛抗旱的管理系统,之后投入到防汛抗旱信息的采集应用中。在二期工程建设改革阶段,全面启动水情信息、旱情信息、工程视频、工情信息、应急指挥、网络安全等系统建设工作,利用数据汇集器、综合数据库等支撑应用平台,并和抗旱业务、洪水预警、天气雷达、防洪调度、综合服务、系统集成多个子系统对接。系统建成之后,可为防汛抗旱工作提供信息预警、整合、分析等服务,及时获取防汛抗灾各项基础数据,完善信息服务。打造信息化水利防汛抗灾指挥系统,转变以往抗灾防汛工作形势,实现全面治理,提升工作有效性,为人们的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等提供安全保障。
3.2建立水利行业规范
在防汛抗灾相关工作开展过程中,管理部门具有较多的基础信息,并且内容复杂,在历史信息方面数据量大。因此,需要将水利大数据作为建设核心,并建立标准化的制度规范等,明确技术要求,建立信息化系统业务、基础设施、人员管理与数据资源完整框架。可参考国家级水利标准,结合不同地区建设需求,保证规范标准的制定具备可扩展性,能够为系统技术升级以及技术运用预留空间。使用标准化规范与技术,可将水利资源作为管理基础,不断优化配置各项资源,高效利用系统建设成本。具体可按照中心水利数据标准体系,完成规范编码以及信息分类,将数据交换、数据质量、空间资源、应用服务、中心管理各项规范等建设加以整合,不断促使系统标准化运行。
3.3完善工作系统性
水利信息的管理主要包括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系统数据、决策支持以及信息查询等内容,上述系统相对完善,可打造标准化的抗灾防汛管理系统,不断提升系统技术标准的应用,以保证管理过程对防洪抗灾的处理能力。关注历史信息收集,及时采集数据,重点应用于山洪灾害、河流等非工程类防汛抗旱项目。针对重点区域,可对防汛抗旱数据集中化采集,还可结合监测时期,使用实时采集数据方式,确保汛期各项采集信息精准,信息收集具备全面性,能够实现实时分析、预测各项需求。
同时,结合信息采集结果,采取抗灾、防灾各项措施,保障人们的安全。通过顶层设计,将规划建设相统一,控制非必要资源浪费问题,面对数据采集点逐渐增加这一现状,管理系统可对相关数据深入挖掘,在综合利用的基础上,科学预测降水量、河流量以及土壤含水量等信息,辅助防汛抗旱决策制定,保证获取数据精准。通过将水利信息化系统加以完善,提升管理系统指挥能力,能够统筹安排,整合多部门业务量,完成信息之间相互交流,降低冗余、重复大数据信息,不断扩大系统覆盖面积,保证信息化应用符合防汛抗旱具体工作需求。
结束语
我国有着辽阔的国土面积,并且不同地区的气候与地形也存在差异,部分地区相对干旱,部分地区洪涝频繁。防汛抗旱工作统一化进行较难,并且不同地区的水利建设管理系统存在差异,信息交流困难。因此,研究防汛抗旱中水利的信息化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利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提高了风险预警能力,能够及时准确地提前预警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从而便于管理部门及时预防,降低灾害发生时对国家和人民群众造成的巨大损失。
参考文献:
[1]温鸿浦.信息化技术在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24):207-208.
[2]汪志雄.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J].时代农机,2019,46(11):42-43+45.
[3]米玛桑珠,张文.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陕西水利,2019(03):147-148.
[4]杨飞,王敏琪.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20):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