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宁
徐州市贾汪区贾庄初级中学 221000
摘要:传统的阅读教学过分追求文本分析,教学容易出现“满堂灌”的现象,严重忽视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独特想法和体验,倾听学生的声音,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生成性资源的产生。那么教师应如何有效地进行生成性的文本探究呢?本文主要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机敏捕捉生成性资源、关注学生的“犯错”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生成 预设 营造氛围 机敏捕捉
新课程理念提倡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在以前的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课前设计教案,课堂教学也一味追求完成教案流程,却忽略了预设之外的问题,忽视了学生的主观体验。当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产生了教学预设之外的想法和问题时,老师应该抓住生成性资源,启迪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在生成性文本探究策略方面,我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营造氛围,促进预设之外的生成
每一位教师在上课前都会精心备课,但大多数老师备课的重点都放在教学环节如何巧妙展开,通过精湛的教学技巧化解重难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然而,新课改的教学观提倡重结论更重过程,也就是教学也要高度关注教学过程。因此在备课时要创造一定的弹性空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互动,激发思维的火花。在学习过程中,有怀疑才会有思索,有思索才会进一步探究,然后才会有所得。听着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我感觉到了他们的情感体验,没想到他们能想得这么深刻。虽然各自看法不同,但相同的都是拥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试想,如果这部分按照一般的流程处理,忽视学情,可能就是感受完肖邦的离别悲痛后就直接走近他国外生活的场景,学生就会一直心存疑问,所以老师在备课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文本的空白处要创造空间,促进文本预设以外的生成。
二、机敏捕捉,巧用有效的生成性资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灵活应对各种问题。当学生产生疑问或者质疑时,教师要机敏捕捉这些生成性资源,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学生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学习便有了来自学生的起点和目标,学习者便有了开始更加深入学习的强劲的内驱力。”《鞋匠的儿子》这一课,主要讲述林肯被参议员嘲笑,可是他不计较、不畏惧,而是以巧妙的演讲赢得了大家的尊重。这篇课文重在分析林肯的人物形象,只要认真阅读文中的语句就可以分析出来。可是在读第一节时,突然有位同学就质疑:“林肯是国家的总统,却在大庭广众之下被羞辱,林肯为什么不用自己的权力惩罚那个羞辱他的人呢?”这位同学说的话有点道理,可是联系到本文内容和林肯的事迹,他说得好像不太恰当。但是,我不能打击他的想法,毕竟他的想法也不完全错,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确实很少见。
不过,他的质疑正好也是本课要研究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林肯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于是,我就利用这个质疑展开本课的教学。学生们先结合他在本次演讲中的表现,圈画关键词句自主思考,从他的一言一行中可以看出他的宽容大度;其次,学生把课前搜集有关林肯的资料拿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探究,资料中主要介绍了林肯有名的事迹,从这些事迹中看出了林肯非同一般的能力。在这样的质疑探究中,学生对林肯这一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层次地理解,真正明白了宽容仁义的重要性。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针对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课堂上可能会产生独特的感悟。无论他们的想法是否有误,老师都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促进文本阅读的生成。
所以,教师在灵活处理每个教学环节,抓住契机进行灵活调控,当生成性学习的良机出现时,教师要灵敏捕捉,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激发学生的思维,这样的课堂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关注“犯错”,也是一种生成
每一堂课都不是事先排练好的,那么在课堂上学生就免不了出现一些错误,教师听到了错误的答案,不同的处理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我们应该深信一点,如果一堂课没有一个错误,学生的回答都是很精彩的,那就不是一堂好课,极有可能是一堂假课,这样的教学也不会有什么生成性的资源。所以,学生出现了预料之外的错误,我们也都要视为宝贵的资源,慢一步教学,停下来,和孩子们一起探个究竟。我在执教《草原》这一课时,第二节中有一句话,学生总是读错:“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总有学生把“静寂”读成“寂静”,纠正两次还是出错。没办法,我只好暂停下来,就学习这两个词。学生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它们是顺序颠倒却意思不变的词语,都是安静的意思,这样的词语属于“倒顺词”。本册书练习六“语文与生活”中,正好学习这一知识,我想不如就趁热打铁,学生觉得比较有意思,就提前接触这一知识,同时这也是老舍先生写作的一种高明手法,也是学生可以学习的一种方法。我尝试着让学生再说说类似的词语,并且能联系实际生活说一说,也为以后写作文时增添一个亮点。学生们纷纷说出一些词语,有的还编成了顺口溜,让人印象深刻。又如在学习练习5诗人沙白《秋》这首诗时,学生总是将“湖波”与“湖泊”混淆。我在备课时倒没有注意这个词,总觉得很简单的一句诗,没有什么可讲的,可是学生的理解能力毕竟有限,初次接触“湖波”这个词有点懵了,怎么帮助他们区分这两个词呢?我想:如果我只是口头上纠正一下,他们还是不能理解,还会出错。于是,我灵机一动,让学生拿出词典去查一查,作者为什么不用“湖泊”而用“湖波”呢?经过两分钟的查阅与讨论,孩子们有了答案。“湖波”就是湖。 古时候大的水景观叫做湖,小的叫做波。到现代汉语就叫湖波了。 就像池塘,池是一种,塘是一种,但是现在就叫池塘了。而“湖泊”是湖的总称。 大片内陆死水、河流的扩张部分,拦成的水库或间歇性的或以前曾被水覆盖的湖床。这样一对比,孩子们立刻明白了,再也不会出错了。同时,这也成为一个宝贵的生成性资源,在阅读教学时,碰到生疏的易错的地方,不能轻易放过,要知其所以然。
总之,生成性的文本探究是阅读教学中不能忽略的一部分,这样的探究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提升个人素养,既要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涉猎一些其他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备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应对“意外”的情况。教师拥有了这样的高素质,就可以带着学生站得更高、走得更远。阅读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是没有固定的答案,教学时不能纯粹地追求单一的标准,“我们的学生其实是很富有创造性的,只要教师给以适当的引导、一定的启发,学生的思维就会激发起来,绽放出创造性的火花。”新课改倡导的三维目标,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还要重视探究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上的生成情况,我们是无法预知的,所以在教学时应抓住这些资源,很好地利用,激发学生思考探究。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是完整的人,我们不能控制学生的思想,而要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感悟,真正促进文本探究地生成。
参考文献:
1.赵国忠,《课堂教学新变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版,第45页。
2.《学进去,讲出来:徐州市域课堂教学改革行动研究》,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年9月版,第126页。
3.《走进新课堂:语文分册》,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版,第1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