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素
徐州市苑山小学 221122
摘要: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弘扬人的主动精神、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培育人的健全个性,发展人的创新能力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是“为人生做准备”“为未来做准备”的公民教育。于是在教育教学中,我始终不敢马虎怠慢。
关键词:因材施教 激励 素质教育
陶行知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处于重大改革之中,要求教育工作者逐步适应“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它要求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弘扬人的主动精神、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培育人的健全个性,发展人的创新能力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是“为人生做准备”“为未来做准备”的公民教育。因此,因材施教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只有因材施教才会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技能,既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开发潜能,培养健全的个性心理品质,最终达到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
“因材施教”是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教授诸生的实践中创立的,之后被我国历代的教育家不断继承、发展和完善。“材”是指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才能品德、学习兴趣和意志性格等方面。“教”是指对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教育。所谓“因材施教”就是因人而教,实质上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用相就的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区别教育,促使学生向某个方向发展,以求人尽其“材”。
在现代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当我们教师面对几十个不同的学生,应该按哪种发展水平、哪种认知模式来推进我们的素质教育进程呢?我们该如何有效地贯彻实施“因材施教”原则呢?
一、了解学生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基础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观察方式,能全面掌握学生的性格态度、知识智能和兴趣特长,教育的对象增加了许多,在一个四五十人的大班里,好、中、差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而学生个体差异也呈多元化特征,参差不齐,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策略实施受到了很大制约,“一刀切”显然不行。为此,我们应该深入到学生中去,运用细致的观察、访谈、测量、书面材料分析和个案研究等方法,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优点、缺点、类型特点、个别特长和家庭状况作详尽的分析,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学生档案,以后才能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因材施教,让他们有各自的发展机会。
实践证明,同一个年级的学生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绝非静止不变。由于各自的勤备程度,家庭教育和环境影响不尽相同,后进可以转化为先进,先进可以转化为一般。凡事都不是绝对的。只有先了解学生,达到心中有数,才能正视学生差异,通过做大量工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大面积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学习水平,真正实施因材施教。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教育氛围
心理学告诉我们,要想让某人去做某件事,最有效的办法是向他们显示爱心,用爱心感染他们。我们搞的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设备,但无论什么先进的机器,也无法代替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沟通。在学校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大大拓宽,对那些与他们很少沟通、甚至已落伍的教师不会那么百依百顺、言听计从。
学校内的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没有真正去热爱、关心学生,看不到学生人格的独立性,随意批评惩罚学生,甚至打击报复学生。学生因老师的冷漠而受伤,因老师的粗暴而消极。
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不断撒拨自己的爱心,在学习、生活上关怀他们,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对他们的进步给予充分肯定,与学生增强情感沟通。同时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倾听学生的声音,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做他们坦诚相见的朋友。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乐于接受教导,积极思考,使师生之间情绪愉快,亲密合作,不会出现学生“顶牛”现象。只有一个善于倾听学生,关爱学生的好老师,才是学生一生的指路明灯,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才能对学生施以巧妙的因材施教。在我刚接手六年级时,班上有一个学生因屡次违反校规,学习太差,曾多次遭到老师、校长的训诫和同学的嘲讽,家长都有点放弃他的意思,后来我不厌其烦的帮他纠正错误,循循善诱地辅导他,不断的激励、肯定和一次次的进步使他慢慢走出了自我怀疑和否定的怪圈,找回了自信和自尊,最终转变成了一个成绩良好、自我约束力很强的学生。
三、抓两头、促中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当前,有的学校单以学生的总分、优秀率、升学率来考评教师,导致教师只注意培养几个尖子生,忽视面向全体学生。或是不分层次地搞一锅端,这不符合客观实际,完全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内容。鉴于此,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抓优等生的培养和差等生的转化,以促使中等的学生向优等生方向迈进,从而达到分类推进的目的。
首先,对学生施以不同层次的教育和指导。如:课上设计不同深度的问题,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实验课中,演示性实验由差等生完成,验证性实验由中等生完成,探索性实验由优等生完成;作业设计出基础题、思考题和综合运用题等练习题。一般来说,优等生以综合训练为主,重点放在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上;中等生立足于消化、吸收书本上的“双基”内容,注意智能训练;差等生则只强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这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各有长进。使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透”,差等生“吃得消”。
其次,发挥特长 ,以“尖”带“面”。我们对尖子生敢于严格要求,教育他们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和“学无止境”的道理,使他们力戒骄傲自满;并引导他们树立理想,向李四光、华罗庚、陈景润等学习,勇于进取,攀登科学的高峰。同时,对于这类学生,培养他们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的优良品德,并创造条件充当小老师,给同学解答疑难问题,这样,他们在辅导同学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的缺陷。对过课上提高和课外作业,满足他们的求职欲望,但不能加多内容,使学生负担过重,精神高度紧张,影响健康。对于差生,我们协同班委会订出帮教计划,帮助他们制订循序渐进的赶队计划,落实帮教措施,在学习方法上加强具体指导,教会他们掌握学习的步骤、要领和决窍,并通过一些优秀生对他们进行辅导,让他们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逐步走出学习的困境,这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另一个重要内容,绝不能掉以轻心。
邓小平说过:“我们在鼓励帮助每一个人的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能承认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照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这是对因材施教问题所作对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它告诉我们:教师只是以培养目标为指导思想,对学生无限热爱,深钻教材内容,探索教学规律,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得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给每一个学生以发展的机会和“标新立异”的机会,培养全面之“才”、特色之“才”、和谐之“才”。当然,“因材施教”只是教育的其中一个名字,教育还有许多名字。
参考文献:
[1]于永正,《于永正与五重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版
[2]赵国忠,《课堂教学新变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版,第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