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残疾儿童家庭教育现状浅析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8期   作者:吴海云
[导读] 残疾儿童受生理缺陷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理念的滞后,
        吴海云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南坝中心小学  737204
        残疾儿童受生理缺陷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理念的滞后,方法的缺失。残疾儿童家庭教育工作进行研究和指导,对于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则能够更好地支持家庭,帮助特殊儿童的发展能够适应社会生活。
        农村;残疾儿童;家庭教育;现状;思考
        一、残疾儿童需要“特殊的家庭教育”。
        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教育应该是社会、学校、家庭、三者紧密结合的育人体系。鲁迅先生曾指出,中国不仅需要师范学堂,而且还需要“父范学堂”。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学校、家庭成为未成年人受教育的结合体,缺一不可。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是补充和延续,三者相互配合,和谐发展,方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残疾儿童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是最为重要的基础。
        好的家庭教育对残疾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残疾儿童主要依靠家庭为他们提供养育、保护、照料、发展。从长期的教学实践来看,90%的问题儿童是存在缺乏家庭教育或者家庭教育不当。出现问题再矫治的社会代价,远远高于正常的教育成本,预防优于善后处理,在这一方面,农村残疾儿童迫切需要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特殊的家庭教育”。
        二、农村残疾儿童家庭教育中突出的问题。
        (一)家长不能履行好家庭教育的职责。
        1.甩 “包袱”型:有少数家庭把残疾孩子扔到学校不管。例如我校家住近农村的男学生范××,弱智,带有偶发性精神症,一发病就有暴力行为,使学校教育管理带来很多困难。常年的照料使家长无法忍受,认为有了这样的孩子很不幸,这类家庭教育孩子便成了一句空话。
        2.“留守”型:部分年轻的父母把残疾孩子扔他们的父母。例如儿童吴××,8岁,属脑瘫,不能送孩子到校学习。把孩子丢给年老的父母外出打工。接受托管重任的祖辈对这类特殊儿童重养轻教。由于监管者者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在家庭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调查中,残疾儿童的祖辈75%为文盲,50%为小学文化,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为15%。同时祖辈对孩子比较娇惯。隔代教育在情感和理智重感情轻理智;重物质轻精神。长期处于隔代教育环境的未成年人,更容易产生任性、懒惰、霸道、自私、依赖的习惯。经过长时间,部分留守儿童中极易出现失范行为。在这类孩子身上,没有父爱和母爱,更没有对残疾孩子身心健康的正确教育。家庭教育无形被蒸发,从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成了一句空话,增强了学校教育的难度。
        3.“责在校方”型:由于农村合点并校大部分学生在校住宿,家长认为管理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这种“责在校方”思想在农村残疾儿童家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部分家长自身文化知识的缺乏但又对知识的崇拜,许多农村家长普遍认为老师就是万能的。教育方法不可能失当,把孩子的一切都寄希望于教师。有的家长这样对说:“老师,我没念过多少书,我不懂教育孩子,我这孩子就交给您了,对孩子该打该骂咋都行,我都没有意见”。特殊家庭迫于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根本无暇思考、顾及家庭教育,只好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和老师。而当孩子出了问题之后,这类家长往往更多归咎于老师。
        (二)教育理念和方法存在问题
        1.简单粗暴型。用打的方式教育孩子历来是部分家长的拿手好戏,残疾儿童常常会出现一些异常的行为,?家长不是采用科学合理的行为纠正,?往往采用简单粗暴的打骂方式,?虽然一时能够见效,?但给残疾儿童幼小的心灵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调查中发现,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家长比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长更喜欢采用这种教育方式,有三分之一的农村家庭存在用物质刺激或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
        2.否认事实型。

不少家长不能正视孩子的现实情况,不肯承认孩子有残疾,怕失面子。尽可能把孩子放在家里,认为孩子小,以后会慢慢好的,甚至有的还认为:“贵人语迟”,不能正确对待孩子存在的问题,不喜欢别人提自己孩子存在的缺陷,固执己见,导致孩子的病情一拖再拖,失去了最佳康复机会。
        3.娇纵溺爱型。绝大多数家长都知道不能溺爱孩子,但在实际的生活中,长辈总是不知不觉地把关爱变成了溺爱,尤其对残疾儿童的补偿心理,驱使老人一味满足孩子在物质、精神、生活上的任何需求,造成“亲情过剩”。
        4.“顺其自然”型。这也是大多数残疾儿童家庭对自己孩子的态度。认为残疾人怎么读书,正常人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找工作都非常困难,何况残疾人呢?不如就呆在家里,上什么学。”在政府实行免、补政策,有的家长只是把孩子送到学校,认为:?把孩子放入学校就万事大吉,有老师进行教育,?家长可以放手不管,?忽视亲子教育的重要性。也谈不上教育孩子。还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他们要教育残疾孩子的态度多采取的是“骂一顿”“打一顿”或“不了了之”。
        三、加强残疾儿童家庭教育势在必行。
        针对残疾学生缺失家庭教育的现状认为:加强残疾儿童家教工作势在必行,对残疾儿童教育成长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要让家庭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也是从事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学校和家庭密切合作,形成合力,才能使残疾儿童健康成长,残而不废,残而有为。因此,加强残疾儿童家庭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完善家校合作机制。
        残疾儿童家庭教育的成效,要靠学校和家庭的联络合作。学校要加强教师与残疾儿童母亲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向家长通报学校的工作和孩子在班级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并重视与孩子父母沟通方式,与孩子父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变相互埋怨为相互理解,变相互依赖为相互依存,达到共同育人的目标。
        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教育的补位,是保证残疾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1.针对残疾留守儿童远离亲人关爱,缺乏亲情,老师和同学要多关心,以师生之爱、同学之情弥补其父爱和母爱的不足。老师可沟通安排父母在家的同学主动与他们结对子,通过同龄人朋友式的交流,随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适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去减轻和消除他们的心理困惑。
        2.组织丰富的班集活动,帮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建立好同学之间的关系,树立自信,调整这些儿童家庭不良氛围。
        3.学校开设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配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
        4.教育孩子正视现实,正确对待自己的残疾。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的苦难,并找许多人和事证明这一道理。如:苏联的保尔当了团中央书记,官可不小。但命运让他病瞎了双眼,硬是摸着写小说,完成,轰动世界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成了;《星光大道》的刘赛,人漂亮歌声甜,但眼睛看不见。他的舞蹈才艺却使亿万观众为之动容,低首心折。利用这些优秀事迹树立自信克服自卑心理。
        (二)要发挥好家长学校的作用。
        学校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家长学校,建立家教咨询中心,开办“家长学校”。以讲授、座谈、经验交流会、报告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向家长传授教育孩子方法,引导家长用正确和适当的方法去影响、教育孩子,减少家教方面的偏差和失误。
        (三)提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水平。
        派教师外出培训学习,了解当前教育形势尤其是了解家庭教育方面的内容,提高指导水平。组织教师进行系统的心理知识学习和家庭教育理论学习,通过实践形成比较科学的、符合残疾儿童家长对残疾孩子进行心理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理论体系,使教师具备足够的知识和能力,以积极的态度支持家长,采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去帮助引导家长融入对残疾儿童的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