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山东对外文化交流问题浅析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8期   作者:谭恒,肖怀禹
[导读] 为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进一步推动齐鲁文化“走出去”
        谭恒,肖怀禹
        潍坊职业学院,潍坊市技师学院
        摘要:为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进一步推动齐鲁文化“走出去”,本文将结合山东省近年来对外文化交流实际,分析当前山东省对外文化交流中存在的困境,指出“互联网+”背景下山东文化“走出去”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对外文化交流;“互联网+”;文化“走出去”。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文化建设作出指示,提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所以,在此背景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战略成为国家的重要对外战略之一。
“互联网+”作为当今时代引领社会变革的全新理念,强调了互联网对不同行业的强渗透性和高融合性。在此背景下,探讨山东文化“走出去”的策略有利于提升山东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一、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有关对外文化交流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文化外交的作用及模式分析,文化软实力(文化竞争力)的价值及提升,文化对外传播、中外文化交流政策和做法的比较等。
        国内学者探讨了孔子学院的语言文化外交策略,指出了文化外交的三个作用:文化外交是国际交往的桥梁,是避免冲突的有效办法;文化外交可以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文化外交有利于增强竞争为,维护文化主权。
        国内的研究根植于对外文化交流的实践,虽然起步较晚,但是随着国家层面对文化交流工作的重视,也逐步得到加强。国内学者更多是从国家外交和文化政策制定的角度进行研究,提出了很多可行性建议。但针对地方对外文化交流的研巧相对欠缺。
        2.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学者的研究更多从宏观角度出发,把文化作为实现国家利益的一种工具,同时更加关注文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其《美国权力的惇论》等著作中提出了软实为的概念,认为“软实力”主要包含一个国家文化方面的吸引力、意识形态及对国际规则、议题的决定能力三个层次的内容,其中文化方面的吸引力是根本所在,后两者则是其具体表现和实现途径。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从山东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出发,着眼于山东省的对外文化交流实际,综合利用传播学、跨文化传播等理论,对当前的对外文化交流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开展实证分析,指出现存问题,进一步丰富对外文化交流的理论成果。
        2.实践意义
        在“互联网+”背景下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有利于提高对外传播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实施孔子文化品牌带动和文化“走出去”战略,努力使齐鲁文化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扩大文化开放和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山东省亟需破除阻碍对外文化交流的体制机制弊端,进一步发掘适合走出去的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本文将指出目前山东省对外文化交流存在的问题,为后期提出合理化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和对策奠定研究基础。


        三、研究内容
        文化走向世界从本质上讲就是指通过对外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产品出口、对外文化服务出口的形式,主要目的是向其他国家传播文化理念与文化形态。“互联网+”视域下,研究山东文化走向世界就是要跳出固有的“文化走出去”的思维定势,用“互联网+”跨文化传播的方式去研究文化“走出去”,以提高文化“走出去”的传播效果和交流效能。而目前,山东文化“走出去”面临诸多问题。
        1.思想观念较落后,“互联网+”意识有待加强
        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容易把“文化”与“贸易”割裂开来,没有将两者融合发展,导致没有将齐鲁大地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转化,没有生产出能够吸引世人并占领国际市场的文化产品。近年来,山东文化对外交流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多是以交流为目的的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缺乏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牌与文化产品,没有把现代中国的文化理念作为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的重要资源,没有紧跟时代脉搏把握住“互联网+”这一趋势。特别是缺乏在“互联网+”背景下推动齐鲁文化对外交流的战略规划、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等,这严重制约了山东文化“走出去”的步伐。
        2.文化管理体制僵化。全国对文化的管理更为偏向行政事业的模式,统包统管,我省情况亦是如此。目前,在政府职能转变时期,政府职能正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型过渡,但是转企改制还有待突破,文化管理体制在文化权利配置、文化管理方式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如在文化发展的行政管理结构上,分工过细,条块分割,政出多门,职责不清;在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的关系上,统包统揽,管办合一;在行政基本手段上,存在着重行政手段管理,轻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管理的现象。以上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山东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
        3.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起步较晚,发展薄弱。放眼世界,文化产业已然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球经济发展速度。与先进国家、地区相比,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在文化品牌方面,山东的“孔子文化”具有一定影响力,但尚未形成品牌优势,其他的文化品牌更是欠缺。在资金投入方面,除个别实力较强的报业、出版集团外,大多数文化企业和文化事业团体,在对外文化宣传上投入较少,甚至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资金的短缺成了文化对外交流的一大障碍。在人才队伍方面,缺乏既了解山东文化又具备国际视野、熟悉文化产业运营模式、掌握互联网技术的专门人才队伍,成为了文化“走出去”的又一障碍。
        4.政策法规陈旧,不能为山东文化对外交流保驾护航。在推动山东文化品牌和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政策法规的支持保障作用不容小觑。目前,我国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对外交流,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在思考如何促进中国的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已经颁布且实施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与推进文化外贸发展的政策法规,但这些法律文件缺乏统一性和全面性,更缺乏对文化产业的实质性支持,不能为文化对外交流保驾护航,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山东省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山东是一个文化大省,文化资源丰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的增速,山东正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推动山东文化走向世界,是摆在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面前的重大课题。我们应加强文化自信,树立大文化和创新交流理念;多措并举提升对外文化交流质量,包括打造山东品牌、培育多元主体、拓宽交流渠道等及提升保障服务能力等。
        
        参考文献:
        [1] 李向民.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初探[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2):22-28.
        [2] 陈柏福,杨辉.“互联网+”背景下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研究[J]. 湖南商学院学报,2017(3):23-32.
        [3]马化腾等.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
        [4]张周平.媒体+电商:跨界融合深度对接[J]. 新闻战线,2014(2):27-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