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展剖析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6期   作者:方晓辉
[导读] 小学语文是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学科,为学生其它学科和高年级学科的有序、
        方晓辉
        四川省井研县教师进修学校     613100
        摘要:小学语文是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学科,为学生其它学科和高年级学科的有序、有效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教师需要在明确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听、说、读、写教学与训练。针对语文学科来说,其核心素养要求包括语言构建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理解与传承四大组成部分。对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实际课堂现状发现问题和创新思考,本文主要剖析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发展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针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教师可明确课堂教学在学生语文习惯培养、知识体系和文学素养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在实际课堂中,教师应遵循学生为中心的观点,做好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工作。本文首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板块内涵进行阐述,然后再根据当前小学语文课堂现状进行分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四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展建议,即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知识体系构建攻略、思维训练建议和文化渗透技巧。
        1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内涵阐释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在六年小学学习阶段应当形成的知识和思维等基础语文学习能力,其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习惯、助力学生形成流畅和灵活的语言使用能力、提高学生欣赏水平和理解并传承文化等能力。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大板块并与小学语文培养目标一一对应,每种核心素养也包含诸多内容。
        以下将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进行具体阐释:第一是语言构建和应用,这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基本语文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和基础体系,助力学生能进行正常的交流、识字、读书和作文等语文活动,辅助小学语文外其它学科或高年级学科的理解与学习;第二是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这要求教师在进行完语言知识学习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利用思维发散性和创新性进行深入思考;第三是审美鉴赏,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更科学的审美方法和总结技能,促进学生拥有一定的独立审美能力;第四是文化理解和传承,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课堂中渗入文化要素,引领学生感悟优秀传统文化、道德标准和家国情怀。四大板块的核心素养涉及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需的方方面面,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审美等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教师也应以这些素养为目标进行科学的课堂教学。
        2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现状和解决策略分析
        2.1加强学习计划制定,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
        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等是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进行的四大基础性推动力,同时也是进行后续审美能力提升和文化传承教学任务的基础,。然而,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学生语文练习较少、缺乏良好语文习惯等现象非常常见,而这也直接导致学生语文基础不牢靠、语言应用不熟练等情况发生。对此,教师需要按照本班班级情况和学生学习水平等制定定时、定量的每日学习计划,推动学生良好习惯养成。一方面,计划的制定要合乎学生实际水平且涉及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等各大板块。比如每次课前带领学生一起认识十个课内外汉字并要求课后作业、每天阅读30分钟绘本或名著、每周进行周记书写等。另一方面,计划的施行应具有时效性,教师要以不同年年级或不同学习状态为依据按时更换计划进行的所需素材和进行形式,比如在阅读方面,引导低年级学生阅读语文绘本、给高年级学生阅读少年版著作等。除此以外,计划的进行还可考虑学生兴趣,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理解学生所在年龄的所爱所想,将学生感兴趣的方面作为计划施行材料等,比如教教学生用“手帐”的形式进行日记写作等。


        2.3注重课后问题引导,推动学生思维发展提升
        “学而不思则罔”,思维的发散是小学语文中学习中难能可贵的能力。当前不少小学语文教师仍然以传统的观念来思考应试考试与教学目标,所以他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将试卷作为唯一参考,这样的做法迫使学生因考试而学习,既无法充分展现语文学习价值,也禁锢学生发散性发展思维。对此,教师应紧跟教育深化改革步伐,积极将思维发散和创新技能融入语文教学课堂中。具体来说,教师可积极利用课后习题或课堂提问等方式引领学生进行思考,逆向假设、头脑风暴、思维导图等都是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思考的重要手段。比如,教师在对课文基础知识讲解完成后,可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考,询问学生“如果XX完全不一样,又会是什么结果呢?”等问题。又比如,当课本中出现以某意像来表达情感的时候,教师可给学生总结课本中的意像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还有什么意像可以表达文中的情感。
        2.3引领感知阅读文本,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提升
        语文学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道德价值观念、各路山河景色等为主要内容,这些教学内容“美不胜收”,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少教师仅仅着眼于语文知识性教学而忽视美学价值,而缺乏美的教育的学生很难感知生命美好和社会价值,这也非常不利于学生获得健康成长的力量。对此,教师可以阅读为审美能力提高中心进行以下三点的教学改进。其一是感知语言魅力,教师可将具有语言美的阅读文本给学生阅读,带领学生一起探索为什么文章的语言这么美、应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哪些字给人美的感受等
        问题;其二是感知社会的美,这要求教师着重介绍作品背景、作者情感等,引导学生深入作品并与作品主人公“感同身受”,领悟文本中人物的品德之美、事件的道德之美、社会的和谐之美等;其三是感知艺术之美,这需要教师选取具有艺术韵味的优秀作品给学生阅读,积极采用多媒体技术、实地观赏等方式给学生呈现阅读文本中的艺术魅力。
        2.4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助力学生传承优秀文化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而丰富的文化珍宝,其中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小学语文中务必学习的精华。然而,“传统”二字逐渐成为不少语文课堂中学生十分所不屑的名头,不少学生认为传统文化起源太早以至于缺乏时代价值,即使学习也对现实成长毫无用处。教师想要改变这种观念而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度可采用与社会热点结合的方式进行。比如,在国内新冠疫情形势逐渐明朗时,教师可以此为热点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教师可给学生展示网络上比较流行的为白衣战士抗疫所做的古文:“庚子鼠年,荆楚大疫,染者数万……”,这一方面促进学生感念疫情之下的家国精神、奉献精神等,有利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感受传统文本书写的魅力与所饱含的情感。
        3结束语
        语文学习时学生进入学习生涯中必须要首先学习的“第一堂课”,它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其它学科学习乃至整个小学成长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不仅要做好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学习习惯方法的教学工作,还应当紧跟时代要求,在新时代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和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做好教学工作,要注意对学生语文学习思维、审美能力和传统文化及道德品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黄静.聚焦课堂教学  落实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以部编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为例[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No.701,233-234.
        [2]张春丽.基于核心素养下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No.700,190.
        [3]潘生银.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No.704,1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