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强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6期   作者:马 利
[导读] 在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加强文化自信成为现代教育的战略目标,
        马 利
        岚皋县城关小学               
        摘要:在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加强文化自信成为现代教育的战略目标,旨在于通过树立文化自信,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发扬,逐渐从“文化自信”发展到“文化自强”。语文是一门蕴含中华文化的人文学科,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不仅能掌握基本语言技能,还能认识到课程中包含的文化元素,从而达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化自信;实践研究
        随着文化建设在我国综合国力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要发展学生的人文底蕴、人文情怀与人文积累,文化自信作为一种新时期的社会发展需求,是学生继承传统文化、发展人文底蕴的重要前提,有利于学生形成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从而使之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学习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语文学科中包含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有目的地融入传统文化相关内容,能够使学生在熏陶与感染中增强文化自信,进而形成热爱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优良品质。由此出发,小学语文教师要以核心素养发展观为导向,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文化自信意识,以促进学生语文技能与文化素养的协调发展。
一、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特点
        第一,主体性。新课程标准要求发展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从“学会”向“会学”转变,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避免使用机械化、程序化的知识灌输,而是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构建与加工的主体学习模式。由此出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也要尊重主体性原则,使学生在语文知识与技能的探索中提升文化自信。
        第二,时代性。传承与发扬传承优秀文化并不等同于“复古”,而是以传统民族精神为基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立足于时代背景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解读,从中认识到传统文化既是历史精神的凝练,又对时代发展起到驱动作用。据此,时代性也是培养小学生文化自信时需遵循的原则,使得传统文化得到长远发展。
        第三,实践性。语文是一门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语文教学并不是单一的理论知识教学,而是需要学生将所学知识在生活中进行迁移运用,在实践中掌握语言技能。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可从技能教学着手,以实践体验的形式让学生切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达到增强他们文化自信的目的。
        (二)文化自信有利于提升语文教育的内在品格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学手段向着快捷化的趋势发展,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一些教师也沉溺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在这种形势下,知识结构的迅速碰撞和教学理念的快捷化发展使人们急于摆脱传统束缚,希望在不断创新中走向新的教育格局。然而这种过于急躁的思想使人们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但任何进步与创新都是立足于传统继承的,以至于所创新的教学理念与内容脱离了传统文化的根基,致使人们的文化自信日渐薄弱。
        烟波浩渺的中华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品质,建立文化自信对人的发展有着特殊意义,既能提高内在涵养,又能充实精神世界,反之则会使人迷失发展方向、失去前进动力。教师在语文教育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不仅可以有效缓解目前教学节奏过快的问题,还能使学生增加对语文学科的认同感,形成热爱传统文化、敬畏先贤智慧的品质,从而使语文教育的内在品格得到显著提升。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强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策略
        (一)从古诗词向经典致敬,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古代文人墨客抒发个人怀抱情志的方式,或有对人生的憧憬与追求,或有对现实世界的感悟与思考,或有对河山景色的向往与赞叹,诗人将思想情感凝练为语言文字,为我们留下了象征智慧与美好的精神文明。古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文化长河中积淀流传,无论是在写作手法还是内涵意蕴上都体现着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品格。教师从古诗词教学入手引领学生向经典致敬,有利于学生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低年级以培养学生古诗词阅读兴趣为主,教师选择一些内容易懂、朗朗上口的古诗词作为教学素材,如《咏鹅》《咏柳》《江南》等,这些叙事、言物的诗词能够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验。中年级学生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初级阶段,教师可教学一些更有深意的古诗来培养他们的思想情感,如《泊船瓜洲》《回乡偶书》等。小学高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与认知水平,教师便可选择《已亥杂诗》《示儿》这类蕴含深厚思想价值的诗词来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
        小学语文教材精选了蕴含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的经典文章,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可以获得语言技能与价值观念的共同提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字赏析能力,还要带领他们去挖掘深层的人文精神,实现“文以载道”的语文特征。为此,教师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带领学生赏析凝练在文本中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由此来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让学生在阅读感悟中得到文化自信的浸润与滋养。
        如:《将相和》这篇课文中讲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深谋远虑与廉颇以大局为重、知错认错的优秀品质,教师从课文人物的品质向学生传达中华传统美德,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优秀文化的经久不衰,进而形成文化自信意识。又如:《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中叙述了母亲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感恩之情,教师可补充《孟母三迁》的故事让学生解读母爱的力量,以激发他们的情感认同心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搭建语文综合性学习平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需遵循实践性原则,即教师要在语言技能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促使学生在习得技能的同时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考与感悟,从而使之在提升语言技能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教师可通过搭建语文综合性学习平台开展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核心内容,以促进学生文化传承为构建依据,以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根本目标,将学生无法理解的抽象情感转化为可触碰的语文技能。
        例如:开展书法训练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知。书法训练不仅体现在学生对中国汉字的意义、结构、发展过程等方面的认知,还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教师在书法教学中以艺术内涵和人文精神的支点,可以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技能。在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赏析汉字的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在书法训练中,又可磨炼学生的传统美德与民族意志,使得他们在实践学习中增强文化自信。
        三、结语
        树立文化自信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发展的重要内驱力,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的社会背景下,许多外来文化流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信息甄别能力和价值观建设不完善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容易受到外来糟粕文化的消极影响。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有必要在课程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文化自信观念,使他们能积极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精神的感染下形成家国情怀,进而树立民族的自信心。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愈加关注传统文化的渗透,为此,教师应在课程教学中接入传统文化的根脉,让学生得到文化自信的浸润与滋养。
        
        参考文献:
        [1]刘珍.延续文化根脉 坚守文化自信——浅谈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J].课程教育研究,2017(38):48.
        [2]李思博.文化自信——“部编本”中传统文化元素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47):26.
        [3]石春桂.语文教育与文化自信——以基础教育为中心的考察[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8,33(05):75-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