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下)9期   作者:何丽浓
[导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作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
        何丽浓
        惠州市惠东县白花第二小学 516369
        
        摘要:“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作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而与文化理解、思维发展和审美鉴赏此其余三大学科素养相并列,位居语言教学的重点之列。且其亦作为语文学科之“工具性”作用的发挥基础及“人文性”的理解基础而存在,而成为语文教学且需围绕的核心。本篇文章便就此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话题做详细阐述。具体切入方向则为依次递进的积累与语感、整合与语理、交流与语境三者,以从学科之本质和根源上促力学生学科能力、语言感知力、语言理解力和运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语言能力
        语文新课标对学科属性做了更进一步的强调和明确,即其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其“工具性”指向便是语言,即利用恰当的语言工具以表达思想感情、以帮助人人交流、以互通信息有无。此凭借思维载体性而成为语文、乃至一切学科存在的基础。基于此的对正处小学启蒙阶段的小学生的语言教育则更显重要且必要。对此,我们便以新课标中对此核心素养的阐述为参照,依据实际学情,从积累与语感、整合与语理、交流与语境三层次由浅至深逐步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积累与语感——在阅读识字中的语言理解和运用感知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契约性质的人为交际工具,只有在对其具有一定的元素、用法、说法等的积累和感知之后,才可谈及对其的运用和表达。所以,伴随着语言积累的语言理解和运用感知获取便应作为语言能力培育的第一步而存在。对此,教师则应在注意到小学生的语言初学和汉字初识的情况和需求之后,通过识字和阅读等内容模块,让其逐步进行文字意义理解和语境运用感知,以为之后更进一步的语言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对课后“恍”一字的识字教学中,在对其形旁声旁等汉字基本结构进行讲解之后,我便引出了此字含义:表示忽然醒悟或好像、仿佛。然后让同学们回归课文中包含此字的语段:在伯父解释了“碰壁和鼻子扁”之间的关系后,“我”便恍然大悟,据此尝试猜想这里“恍然大悟”一词的含义。这时,大部分同学便能够依据“恍”字的含义和文章故事情节,推理得出“突然醒悟明白”的结论。但在此之后,我又追问:“这里的‘然’是什么意思,‘恍然’一词为什么又和‘大悟’一词相结合”?对此,我则举出了诸如“嫣然”、“悄然”、“突然”、“骤然”等词语,以促力同学们对“然”字的自主理解。在此引导之下的结论之“……的样子”得出之后,我便又让同学们回想学过的带“然”字的词语,以此反思的方式深化其对“然”意义的理解和记忆。在此之后,为回答上述第二个问题,我则先让同学们辨析出“恍然”的形容词词性,然后引其思考其后之“大悟”的词性,从而得出关于此成语的从单字到整体的全部组成原理。与此同时,我还将“恍然大悟”、“嫣然一笑”、“恍若隔世”等词语置于相应的语境语句中,以促进同学们对其“恍”字、“然”字和“形容词和动词构词”意义的理解和运用方式的感知,依此的积累将为学生自主独立的语言运用铺就前提。
        二、整合与语理——在积累基础上的语言梳理与结构分析
        在一定量的独立的单字、单词了解和积累之后,便应是对其的整合与梳理环节。

此行的必要性在于:语言是一个完善而有逻辑的系统,而非无序罗列的语言要素群体,所以,对其的掌握亦应通过对此系统结构规律的契合与顺应,而非对语言要素的单纯记忆。依据此,教师则可通过字词的按一定形式的分类梳理与语句结构分析等方式深化学生对语言规则、规律的理解,从而促其对语言文字的灵活运用,以更为容易、恰当地理解、表达信息诉求。
        例如:在《草原》一文的教学中,我选取了这样几个重点词汇和句子,以示范语言的整合和结构解析:“一碧千里”、“忽飞忽落”、“热乎乎”、“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等。对于这些词语,我则先让同学们在理解其意义基础上,以结组方式按照此类“一”开头、ABAC、ABB的形式重组词语。此时,同学们便会集中群体智慧,挖掘语言储备,得出诸如“一望无垠”、“一泻千里”、“相亲相爱”、“今生今世”、“沉甸甸”、“笑哈哈”等词语。而对于上述比喻型语句,我则先让同学们找出句子的主谓宾主干,即“我”、“望见”、“河”,这时,其中的修饰成分:“远远地”、“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便显露出来,继而据其对视角、形状、色彩等谓语和宾语元素的细化修饰,感知此语句结构方式的表达效果,并通过尝试仿写学习这种表达方式。除此,近义词、反义词等形式的归纳与整合,长难句的解构和分析对于学生对语言规律和运用方式及其灵活变通性性质的理解而言皆具有很大裨益。
        三、交流与语境——在规定语境内的交际语言看待和实践
        在静态的、旁观的语言理解与整合之后,以语言文字运用和表达能力的提升为目的,便是对运用之核心要素——语境的关注与实际的交际实践。对此,教师则可采取语境内的交际看待和语境交流训练等方式,以切实促进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的形成和提升。
        例如: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的文本内容教学之后,为促进同学们对交流语境和交流双方立场的理解,我则向同学们提问:“作者的爸爸在面对作者的诗时评价道:‘糟糕透了’,猜想如果这是别人家孩子创作的诗,它的评价会是怎样的”,并让其在独立思考之后进行结组探讨。在此中,我则提醒其注意爸爸的身份和他说话的场合。基于此,我和同学们对此问题的结论最后明确为:爸爸的职业是剧本作家,它懂得诗歌的好坏,且为让孩子实事求是地意识到自己的水平,产生纠正和进步的动力与空间,而会给予批评,但这种批评也是爱。但是在评价别人家孩子的诗时,便会出于对父母的尊重等而极大可能上持鼓励态度。此两种面对同一首诗的不同评价皆源于不同的语境,即“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同学们对此的认知将大大促进其对语言和语境、语境与人物立场之间关系的理解。除却此文内的语境和交际看待,我还会定期组织同学们通过演讲、辩论、课堂剧演绎等方式引其走入更多的语境之内,扮演不同的角色,操守不同的立场,进行符合自身定位和语言环境的交流与表达。通过此多种方式的锻炼将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同学们契合语境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语言理解和表达作为实现所有信息接收与传递的必要载体工具,而成为小学语文基础教育的必要内容。但在对此学生语言能力素养的培育中,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而按照积累与语感、整合与语理、交流与语境的顺序渐次深入,以全面固化学生语言基础,以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实现语言恰当、灵活运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言春.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32):74.
        【2】李霄文. 小学生高年级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7.
        【3】杨小琴.小学语文语言能力训练的教学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07):36-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