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法修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下)9期   作者:杜长飞
[导读] 本文基于语文修辞学相关理论及其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所占比重
        杜长飞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淝南镇学区中心学校 安徽省蚌埠市 233403
        摘要:本文基于语文修辞学相关理论及其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所占比重,对其地位、教学意义以及具体教学方法进行粗略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修辞教学;修辞格
        语文课程的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而要达到人文性首先应该具备对工具性掌握的扎实基础,这也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第一个所提到的语言文字运用素养,所有素养也是建立在该素养基础之上的。而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修饰方法,如果说语文基础是教会学生如何说话,那么使用修辞就是如何把话说得更好。也正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修辞内容应受到重视,其也为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运用素养提供了新的方向。
        一、修辞手法
        1、认识并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
        修辞手法的使用目的是为了修饰语言,使表达效果更具美感或增强表现力。在不同语体中均能够发现修辞手法的身影。而小学语文教学中,通常接触较多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等,具体作用和教学价值首先包括对学生理解和剖析文本的促进,在学习过一定的修辞手法知识后,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更加深入,而且对于不同体裁类型的文本都能够具有一定程度的鉴赏能力。也正因如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要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和技巧的基础上去对文本进行二次甚至多次的自主感悟,强调阅读带来的主观体验。而教师从中只需要告诉学生应该从什么角度展开阅读比较好,剩下的则是需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自我体会。其次,每一篇文本都会有它的独到之处,而鉴赏和领略其中不同的修辞运用也是实现其文本教学价值和提高学生相关能力的根本,使学生在一定程度的积累上能够创作出更加具有感染力的文章。最后,借助文本阅读和修辞教学,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培养,尽可能多地去让学生接触一些课外文本,去到其中找寻和挖掘课内习得的修辞知识和技能,并收获课内学习之外的东西,学会更加深入地把握文本内涵。
        2、学习并区分常用修辞手法
        (1)比喻
        比喻即通过与描述对象之间有相似特征的另一种事物来进行打比方。一个完整的比喻包括四个要素,分别是本体、喻体、连接词(喻词)和喻解,其中前三个是可见,而最后一个要素是隐藏的。首先看本体和喻体,本体就是比喻的第一对象,喻体则是被比作的事物。其次,连接词是用来连接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词语,比如“像”“好像”“仿佛”等等。最后,喻解指的就是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特征,只有具备喻解才能够构成比喻。
        (2)比拟
        比拟一般是指将没有生命的事物赋予人所具有的一般性特征,也可以直接理解为将物当作人来写。其中夹带一些人的思想感情特征的比拟可以理解为拟人,而直接将一个事物当作另一个来进行描写的,则为拟物。如“蜡炬成灰泪始干”或“做人既不能翘尾巴,也不可夹尾巴。”
        (3)排比
        排比一般是由三个或三个结构、语义、语气相近的句子所组成的句式,具体还可分为短句、一般句和段落等不同类型。例如,在《火烧云》中,“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就是比较常见的排比句式。
        (4)夸张
        为了是表达效果更加明显、情感更加强烈,可以通过对描写对象外观、数量、特征等方面进行夸大或缩小,以此给读者留下深刻且鲜明的印象。一般地,夸张修辞手法都会选择两种事物共同进行,比如“太阳刚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等。
        二、感知实际修辞效果
        1、比喻
        任何比喻的使用都是为了令描写对象直观形象,毕竟作者、文字、读者三者之间还隔着一个实物。比喻的运用是为了使深奥更为浅显,将平淡变得生动,这样读来才能够有亲切之感。

例如,在《草原》中,“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的优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作者将小丘比作中国画中的线条勾勒,使景物仿佛跃然纸上,读来不觉令人心旷神怡。
        2、比拟
        比拟的使用首先是寓情于物,或是托物言志,目的是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并同时增强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最后则是为了能够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来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更深层次的联想与想象。例如,在《石灰吟》一诗中,诗的后两句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先从表面上来阐述石灰所具有的坚毅品质,进而引发读者深思,明白其实作者就是在将自己比作石灰,表明自己高洁的理想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此时的文学高度也正体现在其象征手法的运用,简单的托物言志使得质朴自然的语言具有了极强的感染力,全诗的笔法也十分凝练,一气呵成。再如,在《山中访友》中,开篇“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通过直接的拟人来增强文本语言的感染力,在生动形象的阅读体验后又能够紧接着感受到气氛的烘托以及语境的真实表现力。如“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无处不流露着作者舒畅愉悦的心情。
        3、排比
        节奏感的增强使得语势也随之增强,加上铺陈描述以及议论说明,使得情感或论点的抒发更具有感染力,这便是排比的修辞效果。例如,《匆匆》中“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鲜明的排比使得思想观点非常清晰,令人不禁产生共鸣。
        4、夸张
        通过夸张的手法,突出表现事物的某个特征,来对事物本质进行诠释,同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通过夸大地方式来形容瀑布奔流而下的宏伟壮观,仅一个“三千尺”便将瀑布的磅礴气势显露无遗。
        三、注重对修辞手法运用规范的反复锤炼
        1、比喻
        比喻虽运用较为广泛,但也并非使用于任何语体和语境之中,在使用时要注意贴切与得体。例如,在《和田维吾尔人》中,“维吾尔族的姑娘更是漂亮得叫人不敢正视。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眼睛,妩媚的笑容,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将姑娘比作花儿,是对其外貌的赞美,使用的也显得非常贴切。
        2、比拟
        比拟的运用是否能够达到准确、恰当,关键在于是否抓住了两个目标事物或对象之间的相似特征。例如,在《山中访友》中,“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生动形象的将雷阵雨下来时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此外,在描述同一对象时,需要注意不要出现前后概念混乱,比拟、平语穿插出现的现象,使形象不一致。
        3、排比
        结构相同、句式整齐、字数相近、音律谐美是排比形式上需要注意的几个点;在内容上,要表意明确,各句子间语意相近,结构相似。例如,“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4、夸张
        夸张虽然是十分大胆的想象和夸大,但也应该要注意使用的合理,做到“饰而不诬”,反之违背客观事实,说假话的“夸张”则是浮夸。夸张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一种修辞手法,其真实在于反映事物的本质,而不在其表面。
        综上,小学语文修辞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素养,而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应该让学生区分不同修辞手法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效果,真正学会品析文本,获得感悟,形成素养。
        参考文献:
        [1]杨芳.浅谈小学语文习作中修辞手法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22):86.
        [2]秦可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材中常见修辞格的教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